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疾病營養丨早期腸內營養在重症腦血管病治療中的運用

播放GIF

腸內營養乾預主要是為重症且缺乏營養的患者提供熱量,通過此種方式可維持患者體內氮元素的相對平衡狀態。權威研究表明,為重症患者及時開展腸內營養乾預,可顯著改善患者的機體免疫力,為患者提供更為有效的預後機制。重症腦血管病患者營養狀況不佳,需要及時為其進行營養乾預。本研究取所在醫院2014年3月~2015年12月收治的93例重症腦血管病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根據其臨床資料總結早期腸內營養乾預效果,現總結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選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12月收治的93例重症腦血管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選病例均滿足疾病相關診療措施及標準,患者本人或法定監護人對治療情況知情,並由家屬簽訂治療同意書。本組93例患者中,男50例,女43例,年齡46~80歲,平均年齡(63.58±6.97)歲。本研究內容符合倫理委員會相關規範,病例排除標準:①患者年齡>80歲;②無法配合相關診治措施者;③合併肝腎、心肺功能嚴重損傷者;④合併精神疾病者;⑤無法定監護人者。

早期為患者進行腸內營養乾預,對患者實施機械通氣輔助性治療。首先,要正確安裝機械通氣相關裝置,固定良好後為患者留置胃管,協助患者做好胃液回抽處理。在整個操作過程中,要注意嚴格控制回抽量,通常情況下要<100ml。與此同時,密切關注患者消化道情況,明確無出血癥狀後,為患者行早期腸內營養乾預。使用腸內營養泵,行全天營養支持性治療,但是要嚴格按照患者實際病情,制定完善的治療方案,確定每次營養乾預時間。一般,開始時應嚴格控制營養液供給量(250ml)及濃度(2.5kJ/ml),並根據患者耐受情況確定滴速,本組患者營養乾預時間為7d,最長時間為10d。

對治療前後患者轉鐵蛋白、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等營養指標進行比較,同時對患者併發症發生情況進行觀察,如感染、消化道出血、多器官損傷等,並進行準確記錄。

二、結果

93例患者並發感染1例、消化道出血1例、多器官損傷1例,併發症發生率為3.23%;腸內營養乾預及治療結束後,本組患者相關營養指標(轉鐵蛋白、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發生顯著變化,改善效果明顯,與腸內營養乾預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三、討論

重症腦血管疾病屬於心血管常見病,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可對腦組織造成嚴重損傷,因此常常導致患者發生嚴重球麻痹、昏迷等比較特殊的臨床癥狀表現,患者因此出現進食困難現象。處於昏迷狀態的腦血管病重症患者,其應激消耗較大,加之無法及時通過口進食,不能攝入足夠營養物質,導致胃腸道功能受到嚴重影響。重症腦血管病患者一旦出現營養不良狀況,則會降低免疫能力,不僅對原發病診療效果產生製約,也會增加患者感染率。

重症腦血管疾病發生後,常合併不同程度吞咽困難及意識不清,若營養不足,則易出現低白蛋白血症,為此要及時為患者進行早期營養乾預。腸內營養乾預主要是指通過胃腸道為患者提供營養物質。可幫助患者補充營養,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改善腸道功能。權威文獻報導結果顯示,腸內營養乾預是重症腦血管疾病患者補充營養的最佳方式,其效果受到臨床肯定。本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腸內營養乾預,結果顯示93例患者,僅3例出現術後併發症;與此同時,腸內營養支持性治療後,患者轉鐵蛋白、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等營養指標改善明顯,與術後未進行營養乾預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所得結果與相關報導一致,充分說明及時為重症腦血管疾病者實施早期腸內營養治療,能夠顯著緩解患者營養不良狀況,提高患者免疫機能,避免出現術後不良合併症。

綜上所述,對重症腦血管病患者執行早期腸內營養乾預,可明顯改善患者體內營養狀況,減少併發症,對患者良好預後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根據多年實際工作經驗,認為腸內營養支持性治療實施前,要為患者積極治療原發病,進而提高患者治療效果。同時,要結合重症患者實際病情及體內營養情況,制定科學、高效的營養治療措施,改善患者營養狀況,防止發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現象,保證患者安全就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