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疾病營養 | 危重症患者早期腸內營養的臨床應用

一、資料與方法

選自我院重症醫學科收住46名危重症患者,男性35例,女性11例,年齡20-80歲,平均(54.1±18.2)歲。其中肺部感染合併呼吸衰竭15例,多發傷18例,重型顱腦損傷7例,濃毒性休克6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入院診斷、入院時APACHEII評分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入選標準:①年齡18-80歲;②APACHEⅡ評分15-25分;③入選對象均無明顯腸道消化、吸收功能障礙,但因機械通氣或意識障礙不能經口進食,需要行營養支持。

排除標準:①基礎疾病預後極差或短期內可能死亡的患者,如:極重型顱腦損傷、嚴重缺血缺氧性腦病、慢性疾病終末期等;②存在腸內營養禁忌症如腸梗阻、腸道缺血、腸壞死、腸穿孔、腹腔間隙綜合征等;③患有影響營養和代謝的內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

本研究採用前瞻性設計、隨機、對照的方法。將入選患者按隨機數字表隨機分為治療組(早期腸內營養組)和對照組(延遲性腸內營養組)。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治療包括充分液體復甦、抗感染、改善微循環、保護重要臟器功能、監測並嚴格控制血糖和維持內環境穩定等。治療組在入ICU的24-48h內(平均31.4±6.3h)經鼻胃管或螺旋型鼻空腸管行腸內營養。對照組在渡過早期應激階段,生命體征平穩(脈搏90/60mmHg、脈壓差>30mmHg、體溫4次/d或大便性質為水樣便>300ml/d),應減慢營養液的輸注速度和(或)降低營養液的濃度。

二、結果

治療組的前白蛋白、氮平衡及肝功能治療後明顯優於對照組(P<0.05),治療組達腸內營養目標餵養點所需時間較對照組明顯提前(P<0.05),且兩組在營養支持途徑方面也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患者的機械通氣時間、平均ICU住院天數明顯低於對照組(P<0.05),但是,林組患者28天死亡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

三、結論

早期腸內營養能及時糾正患者的負氮平衡,改善危重症患者的營養狀況。

留置鼻空腸管是實現早期腸內營養較為恰當的途徑。

早期腸內營養能縮短患者機械通氣時間和平均ICU住院天數,但對28天死亡率無明顯影響。

腸內營養直接向胃腸道提供營養物質,是保證腸粘膜營養及其正常結構與功能的重要手段,比腸外營養更符合生理,且利於肝臟蛋白質的合成和代謝調節,並對於消化道的分泌功能和動力狀態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腸內營養的另一重要作用是對局部與全身免疫功能的支持。

腸道特異性防禦機制中IgA在抵禦細菌抗原、防止細菌與上皮附著方面起著重要的屏障作用。腸道相關淋巴組織(GALT)通過產生免疫細胞起著保護腸道本身和腸道以外組織器官的作用,如GALT萎縮,可使腸道及呼吸道IgA水準下降,從而降低機體抗細菌與病毒的能力。有研究發現,單純的腸外營養可導致T細胞和B細胞數量減少,以及Th1型IgA等抑製細胞因子產生增加,損害機體對細菌和病毒的免疫力。

隨著人們對腸道是應激反應的中心器官以及腸道屏障功能重要性的深入認識,腸內營養對重症病人的營養代謝狀態,以及機體多個方面的有益影響正日益受到危重病學者的高度重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