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立冬過後,要做好這6個部位的禦寒

立冬將至,氣溫又要開始彪下。隨著氣溫越變越涼,機體又要經歷一年一度的寒冷氣溫的考驗,尤其兒童和體弱多病的老人更易受到寒邪的侵襲。寒氣入侵會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冬季傳染病和多種慢性病發病率會明顯升高。因此,在立冬過後你要特別關注以下6個部位的保暖,防住寒氣,在寒冷的冬季護住你的健康。

1.頭部。頭部皮膚薄,血管豐富,為「諸陽之會」,是人體陽氣最為旺盛的部位。因此,感受風寒邪氣,頭部首當其衝。臨床研究證明,低溫時寒氣易入侵頭部,引發感冒、鼻炎、頭痛、牙痛、三叉神經痛等,特別是患有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的中老年人,還易發生高血壓、急性心梗、中風等。寒冷季節也是某些傳染病如流感、麻疹、水痘、風疹、腮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等也會趁機在兒童中肆虐,引起暴發或流行。

研究發現,靜止狀態不戴帽子的人,在氣溫15℃時,頭部散失的熱量佔人體總熱量的30%,氣溫4℃時,佔60%。所以,冬天注意頭部保暖。天越冷越要給頭部保暖,冬季外出一定要戴帽子,最好是能蓋住前額的。頭部出汗後不要立刻摘下帽子,應先到室內慢慢消汗,避免冷風直吹。此外,每天清晨梳頭百餘次,使頭皮微熱,有利於頭部經絡氣血通暢,促進諸陽上升,氣血不衰。

2.口鼻。口鼻是空氣進出的通道, 尤其「鼻為肺之竅」,是預防呼吸系統疾病的關口。氣象寒冷時,寒氣可以隨呼吸侵入肺部,導致疾病。預防疾病增強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是關鍵措施。適齡者要接種傳染病疫苗,使機體及時獲得免疫力;日常注重運動鍛煉,養成平時用冷水洗臉的習慣,使口鼻適應寒冷刺激。冬季嚴寒季節外出,可戴個口罩。每天早晨和晚睡前,可用雙手拇指外側沿鼻樑、鼻翼兩側上下按摩30次左右,接著按摩鼻翼兩側的迎香穴15~20次,這樣可以促進氣血流通,增強鼻的耐寒能力。

3.頸部。頸部上承頭顱,下接軀乾,是人體的「要塞」, 更是神經中樞最重要的部位和心腦血管的必經之路。頸部一旦受涼,可使局部血管收縮,血流速度降低,甚至誘發眩暈、大腦供血不足等不適。冬季預防頸部受涼,外出可穿立領服裝和戴圍巾,這樣對預防心血管病等有一定幫助處,特別是對於高血壓、心臟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頸椎病等患者更重要。

4.肚臍。在中醫理論中,肚臍被稱為丹田或者神闕穴,胎兒在母體中,就是靠臍帶來吸收營養,而出生後,肚臍雖然不再有原來的功能,但其作用仍然不可小看。在人體正面,肚臍主管著任脈的氣血運行,如果受寒,會阻斷身體上下部氣血的貫通。肚臍的屏障功能較差,也是最怕著涼的地方,易受風寒的侵襲而致病,尤其是女性,肝臍一旦受寒會引起月經不調、痛經、四肢冰涼等癥狀,在冬季肚臍受寒,危害尤其嚴重。冬季預防肚臍受寒,可在平時穿件貼身的純棉背心,老人或兒童可使用熱水袋、暖寶寶等,給於肚臍保暖。

5.腰部。中醫理論認為,腰為腎之府,加上「帶脈」又環繞腰部,若腰部受寒,易引發疼痛、全身乏力。因此,在冬季最好選擇長款衣物,或專門佩戴護腰。閑暇時可用雙手搓腰,兩手對搓發熱後,緊按腰眼處,稍停片刻,然後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每次做50-100遍,起到溫煦腎陽、暢達氣血的作用。

6.腳底。腳被稱作人體的第二心臟,科研已經證明:人的雙腳上分布著與各臟腑器官相對應的反射區和經絡。現代醫學認為,雙腳遠離心臟,血液供應不足,長時間下垂,血液循環不暢,皮下脂肪層薄,保溫性能差,容易發冷,因此腳又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腳冷則全身冷」。腳一旦受寒氣侵襲,會導致抗病能力下降,有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風濕性關節痛等病的患者易舊病複發。做好腳部防寒,建議冬季每天晚睡前,用40℃左右的熱水泡腳20分鐘,可將寒氣從足底排散。然後按摩腳掌的湧泉穴,起到調理臟腑、舒通經絡的作用。此外,冬季一定不要穿「小鞋」,以防影響腳部血液循環,再是鞋襪最好保暖透氣、吸濕性好,以利於保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