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小口腔 大健康

俗話說:「齒白三分俏,貌美齒為先。」在現代人際交往中,一口整潔、健康的牙齒會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口腔的健康與否,除了影響容貌外,還與全身疾病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市民應該如何呵護並保持口腔健康,預防和減少疾病的發生呢?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中年群體口腔健康不樂觀

據去年公布的全國第四次口腔健康流行病調查數據顯示,居民口腔健康素養水準逐漸提高。與10年前相比,居民口腔健康素養水準和健康行為情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我國12歲兒童平均齲齒數為0.86顆,雖然目前在全球仍處於低水準,但兒童齲齒中經過充填治療的比例較10年前上升了近50%,說明家長對口腔衛生的重視度在不斷提高。此外,老年人口腔狀況及口腔衛生服務水準都有所提升。與10年前相比,老年人存留牙數平均增加了1.5顆,全口無牙的比例下降了33.8%,修複比例上升了29.5%。

值得注意的是,調查數據顯示中年人群的口腔健康情況不容樂觀。牙石檢出率和牙齦出血檢出率是成人牙周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牙石是牙周病的始動因素,牙齦出血則提示牙齦有炎症,是判斷牙齦炎症活動性的指標,也是牙齦炎、牙周炎的臨床表現之一。調查發現,35~44歲居民中,口腔內牙石檢出率為96.7%,男性高於女性,農村高於城市,與10前相比,變化不大;牙齦出血檢出率為87.4%,男性高於女性,農村高於城市,與10年前相比,上升了10.1%。「多年來,我國開展大眾口腔健康教育較重視青少年兒童和老人群體,卻忽略了中年群體。」寧波口腔醫院定海分院院長何丹青分析指出,中年群體由於工作壓力大,且長期以來口腔健康觀念薄弱,不把輕微的牙周健康情況當回事,沒有給予足夠重視,導致口腔健康問題突出。

「中年人再忙也不能忽視口腔健康,否則到了老年時就會不好過。如果牙齒掉了,咀嚼功能喪失了,就談不上生活品質。」何丹青告訴記者,她遇到過一個病例,患者年紀三十七八歲,由於牙周病造成牙齒鬆動脫落,只能用假牙替換了五六顆真牙,非常可惜。何丹青強調,任何牙齒修補或替換,即使採用非常先進的技術和昂貴的價格,都不會超過原來牙齒的性能、美觀及使用壽命。

●口腔保健關係全身健康

市民章小姐最近刷牙時發現牙齒有異樣,牙齦也不舒服,甚至會出血。經過牙醫鑒定後,才知道自己患了牙周病。平日三餐正常、飲食均衡的她,在前幾天做健康檢查時,還發現血糖值檢測異常,這讓她百思不得其解:難不成,牙齒和糖尿病有關聯?

無獨有偶,市民李先生最近也牙疼難忍。醫生檢查後發現,他的一顆磨牙已經不見了大半,牙周充血腫脹還帶有膿泌物緩慢溢出來。李先生說,之前他就出現了牙痛,以為沒什麼事就吃了點消炎藥草草處理,沒想到過了一天就出現這樣狀況,這是他沒預料到的。隨後,醫生的話更如一個晴天霹靂,經檢測,李先生的血糖高達23mmol/L,經診斷為2型糖尿病。

何丹青說,人體外在器官的一些早期表現可以警示糖尿病的發生,口腔也不例外。在某種意義上說,口腔疾病是糖尿病的一棵消息樹。這些表現包括:口腔粘膜乾燥(口乾),牙周病,口腔黏膜白色念珠菌病、有燒灼感(舌灼痛)、傷口癒合慢、反覆發作的口腔感染,以及呼吸口氣中帶有丙酮氣味。「口腔科醫師會結合患者口腔狀況及患者的糖尿病家族史,提醒患者是否需要做糖尿病的篩查檢查。」何丹青說,牙周病和糖尿病已經證實具有雙向促進關係。

口腔疾病會給全身健康帶來諸多影響。專家研究表明,口腔衛生習慣差,會導致幽門螺桿菌等異常繁殖的致病微生物大量進入消化道,引起消化道疾病;牙周致病微生物和其帶來的機體免疫反應引起的血栓、血管內皮損傷、菌血症等會誘發與風濕性心臟病、心肌梗死、冠心病、缺血性腦中風;有重度牙周病的孕婦發生早產和低出生體重兒的危險率是正常人的7.5倍。「可以說,牙齒健康不僅關乎吃,更關乎全身健康。」何丹青補充說,許多胃病也是由口腔不衛生引起。幽門螺桿菌是造成消化不良、莫名胃痛等胃部疾病的「元兇」,它們除了寄居在胃部,也會藏在口腔。超過90%的十二指腸潰瘍和80%左右的胃潰瘍、慢性胃炎、消化不良都和它有關。由於引發的病症出現在胃部,檢測目標通常「瞄準」了胃內的幽門螺桿菌,卻恰恰忽視了其另一個重要「儲存倉」──口腔。即使胃裡的幽門螺桿菌被消滅,口腔中殘留的細菌仍會源源不絕地進入胃,導致胃病久治不愈、反覆發作。因此,胃病要治好,護好口腔衛生不能少。

●定期檢查儘早發現病情

無論對於哪種疾病,早發現、早治療均有利於疾病的控制和恢復。何丹青說,及早發現口腔疾病需要在生活中有意識地關注牙齒的細小狀況。以常見的齲齒和牙周炎為例,齲齒的早期表現是牙齒顏色的改變,尤其是牙縫、窩溝裡出現黑點。齲病進展到牙本質層時會出現酸甜敏感、冷熱不適。當齲病發展到牙髓(牙神經)時,會出現劇烈的牙痛。牙周炎的早期表現為牙齦紅腫、刷牙時、啃蘋果時出血,後發展為自發性出血、甚至流膿、牙齒有浮起感。牙周炎發展到更嚴重的程度時,會出現牙齒鬆動。

「很多市民還存在『牙疼不是病"的錯誤觀念,認為牙疼是上火導致的,吃些葯就可以了。其實,絕大多數牙疼都是齲病不斷進展,導致牙髓及根尖組織炎症後出現的。」何丹青介紹,如在齲病期就及早診治,不但能避免疼痛的發生,保留健康的牙髓,還對患牙的長期愈後至關重要,且此階段的治療費用也相對較低。當疾病進展到牙髓及根尖周病變時,患牙需進行根管治療,患者不但要承受術前、術中及術後的不適,絕大多數治療後的患牙還要進行嵌體、全冠、樁核冠的修復,治療過程延長,花費較高。如果繼續對疾病置之不理,患牙還可能因病變過於嚴重而無法保留,不得不拔除。缺牙後的修復方案眾多,但目前還沒有任何一種義齒可以完全替代天然牙的全部功能,相對較為理想的是種植修復,需要花費更長的治療周期及費用。如果疾病不斷進展,直至出現牙齦退縮、牙齒鬆動等較為嚴重的癥狀時,將大大增加治療難度及周期,患者在花費較高治療費用的同時,也很難完全恢復至牙周疾病前的狀態。「一定不要到非常嚴重時才就醫,發現早期癥狀時就應及時就診。」何丹青建議,成年人每半年到一年需進行一次口腔健康檢查,兒童每三個月到半年進行一次檢查。

知識鏈接

口腔保健

6個小常識

1、使用什麼樣的牙刷好

應選購直三排、橫六束、刷頭小、刷毛柔軟、刷毛末端磨圓的保健牙刷,在口腔內運作自如,牙齒的死角較容易刷到。牙刷使用期限以2至3個月換一次為佳。2、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

首先刷牙的力度不能太大,有些人以暴力式的方法刷牙,引起口腔牙齦的萎縮、齒頸部磨損,對冷熱產生酸痛的現象。刷牙主要是刷乾淨牙齒的幾個面。刷外面:將牙刷刷頭放在牙齒與牙齦邊緣呈45度角,輕柔地來回刷,然後將牙刷順著牙縫刷,上牙從上往下刷,下牙從下往上刷;刷裡面:用上述同樣方法刷每顆牙齒的裡面;刷咬合面:將牙刷平放,來回刷咀嚼食物的咬合面,最好也刷舌面。

3、刷牙的次數應以幾次為好

其實刷牙的次數只能增加,而不能減少,三餐後及睡前共4次,最好於每次進食後即刷牙,漱口不能代替刷牙,不能清除菌斑。

4、使用什麼樣的牙膏好

牙膏裡都含有一種摩擦劑,摩擦劑顆粒小,品質相對來說就好,市場上銷售的牙膏品質與其價位成平行關係,應選用含氟牙膏,但不可長期使用一種品牌的牙膏。

5、要學會用牙線和牙縫刷

牙線一般分為含蠟和不含蠟兩種,牙線和牙縫刷在飯後使用,應在牙醫的指導下正確操作,牙縫刷適用於齒縫大的人,牙線的選購以柔軟有彈性為好。

6、關於漱口藥水

漱口藥水對於牙齦紅腫、出血的患者較有用處,但對牙石、牙周骨破損的患者則沒有什麼作用,建議不要長期使用漱口藥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