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長安十二時辰》裡藏著的盛唐茶文化,你讀懂了嗎?

「——如果你來給《刺客教條》寫劇情,你會把背景設定在哪裡?

——唐朝,長安。」

最近,《長安十二時辰》火爆熒屏,口碑一路上揚,豆瓣10萬人看過,給出了8.6的高分。

該部劇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講述的是大唐上元節前夕長安陷入危局,由易烊千璽扮演的少年名士李必,聯合雷佳音扮演的死囚張小敬,和意圖火燒長安的反派狼衛之間鬥智鬥勇,上演一場「西安反恐24小時」的故事。

柳葉眉,雙丫髻,宮殿氣勢磅礴。夜光杯,子午簪,歌女舞姿婀娜。無論是從拍攝選景還是場地布局,從日常生活還是服飾妝容,該劇將長安百姓生活的細節一一展現,馬伯庸筆下的長安從紙上走了出來,跳躍在人們眼前。

唐朝時,飲茶之風盛行,飲茶成為社會風尚。《茶經》記載:「……謝安、左思之徒,似皆茶飲,是以與時俱廣,浸於世俗,至國朝而盛,兩都荊州、渝洲諸地,已為每家必飲之物」。

以小窺大,從《長安十二時辰》中的細節之處,品讀盛唐茶文化。

吃 茶

唐朝人飲茶不叫喝茶,叫吃茶。因為他們都是將茶碾碎成粉煮開飲用,想也知道這種茶,肯定苦澀到懷疑人生。勤勞智慧的人們當然是選擇加各種調料進去提鮮增味。

杓中物為鹽

而且唐代喝茶不光要放鹽,還有可能放蔥、薑、花椒、大棗、桂皮、橘子皮、薄荷葉等等一切你可能在燒烤攤上能吃到的調料。

難怪以前喝茶叫做「吃茶」。這就像做菜一樣口味多樣,那麼加了各種調料一起煮的茶還被稱為「茗粥」。[1]

痷 茶

第五集太子召見李必,伏在案前隨意煎茶,採用的便是庵茶法。

陸羽在《茶經·六之飲》中提到:「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於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痷茶。」將茶葉先碾碎,再煎熬、烤乾、舂搗,然後放在瓶子或細口瓦器中,灌上沸水浸泡後飲用,稱庵茶。

唐朝時的《宮樂圖》就描繪了唐代宮廷侍女聚會飲茶、品茗聽樂的場面,也是唐代痷茶法的再現:數十仕女圍坐案前,案桌中間有一大茶海,上置一長柄杓,每人面前放一茶碗,一位仕女手持長杓在分茶[2],十分講究。

叉手禮

該劇還我們科普了唐朝人見面時的禮儀——叉手禮。《唐代詩詞語詞典故詞典》中叉手禮釋義為:「兩手交叉抱拳, 是一種禮儀。」叉手示敬,是唐代盛行的一種恭敬姿勢。

唐代叉手禮的行法是兩手交於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上翹。柳宗元的詩,「入郡腰恆折,逢人手盡叉」說明叉手禮成為了當時社交的常用禮儀[3],當然也是茶禮之一。

煎茶法

唐朝的喝茶方式是煎茶,也就是把茶葉煮著喝。劇中反覆出現的風爐,就是陸羽《茶經》的27種茶器具之一。

煎茶的步驟,十分繁複。首先,要把茶餅烤一烤,主要是為了讓茶餅變得鬆軟,方便將其碾成粉末。然後等到茶餅冷了再碾成末。碾成粉末,要用到碾槽,之後再用到羅合(用來篩分、盛裝茶末的工具)。要喝茶時,再用「則」量茶末。最後,就是煮茶。煮茶是整個煎茶環節的靈魂,用水、煮茶時長、調味等,都不可掉以輕心。

這些流程做完之後,還不能直接「痛飲」,分茶,也有技巧。第一次煮開的水,把沫上一層膜狀物去掉,它的味道不好,一般燒水量是1升,然後分成5碗趁熱喝掉。唐朝人喝茶風雅講究,還是得有點技巧才能煮出熱乎好喝的茶。[4]

茶 碗

該劇在茶具上也是相當考究:唐朝人喝茶都是用碗,不用杯。而且細看會發現,他們用的杯子,就是當時刷新人們對瓷器審美的秘色瓷。

越窯青瓷類玉似冰,大唐宮廷茶具中,青釉秘色瓷被認為是越窯中的極品。唐代詩人陸龜蒙曾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名句讚美青瓷。青瓷"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被稱為"瓷器之花",珍奇名貴。[1]

其實,茶如人,人如茶。《長安十二時辰》的主角本身也是茶文化的體現。方如行義,圓如用智。動如逞才,靜如遂意。中書令張說如是形容李必。

當李必說自己比李白強,其豪治華麗,我卻務實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有野心,有遠大抱負,試圖以其心智福佑大唐百姓的天才少年。

出身於鐘鳴鼎食之家,行匡扶天下之事。一如小金磚生茶,甘甜猛烈的滋味是永不服輸的年少心性。諸君何不來一杯小金磚,一品那年少有為。

參考資料:

[1]《<長安十二時辰>茶事圖鑑!逃過宋代點茶,卻沒躲過盛唐的它》,是茶文化.

[2]《<長安十二時辰>裡的茶文化,簡直細節到變態》,懂茶帝.

[3]《長安十二時辰的叉手禮,全國眾多茶師一定不陌生》, 弘益茶道美學.

[4]《除了服化道,<長安十二時辰>裡藏著的盛唐茶文化更精緻!》, 茶悅日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