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更是一代教育家

在百度百科“范仲淹”這個詞條下,寫著范仲淹是“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但在我這兩周追蹤范仲淹人生足跡的過程中,我發現我們實在應該給他加上個“教育家”的頭銜,因為范仲淹幾乎每到一地,就會建學校、興教育,他創建過的學校中有名的有蘇州府學(現在的蘇州中學)、紹興稽山書院和鄧州花洲書院。

在本文中,我要盤點一下范仲淹在各地為官時的建學事跡和他的教育思想。

建學事跡

1、安徽廣德(1015-1017)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到天禧元年(1017),范仲淹在廣德任廣德軍司理入伍事,負責訟獄之事,這是范仲淹中進士後第一次進入仕途。《廣德州志》載:最初,廣德人沒有學習的風氣,范仲淹就興辦地方教育事業,聘請了三位名士作為老師,使當地讀書風氣越來越盛,不斷有人考中進士。但對此我要存個疑問:范仲淹初次任職,而且是負責刑獄訴訟的,他並不負責當地教育,我認為他也沒有這個能力。所以,這件事存疑吧。

2、商丘應天書院(1026-1028)

商丘當時是北宋的南京應天府。應天府書院的前身為睢陽書院,是五代後晉時的商丘人楊愨創辦的私學。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宋真宗改升應天書院為府學,稱為“應天府書院”。范仲淹在中進士之前的五年,一直在應天府書院讀書。

天聖四年(1026),這年范仲淹為母服喪,居住在南京應天府,被時任應天府守的晏殊聘為府學主管。因此,從天聖四年(1026)到天聖六年(1028)兩年多的守喪期間,范仲淹一直在應天學院做管理工作。這段經歷也讓他初步積累了辦學經驗。《范仲淹全集》中記載:范仲淹訓導督促學生很有法度,並且以身作則,勤勞恭謹。學生們讀書、吃飯、睡覺,都按時刻表進行。每次給學生出題,必定自己先作一篇,來探知題目的難易。

商丘應天書院

3、蘇州府學(1034-1035)

范仲淹在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六月到景祐二年(1035)冬季,在蘇州任知府。

蘇州是范仲淹的家鄉,所以范仲淹有定居於此的想法。他曾在南園買了一塊地,準備安家。一位風水先生說,這可是塊風水寶地,誰得了它,必定世代出公卿。范仲淹聽後說,我在這裡安家,隻我一家富貴;不如在此建個學舍,讓吳中子弟都來受教育,大家一起富貴。於是,他在這塊地上建起了一座規模巨集大的府學,請胡瑗“首當師席”,著名學者紛紛來蘇講學,一時間盛況空前,影響遍及全國。當年的府學,就是現在的江蘇省蘇州中學,中間一千年的時間裡,它一直作為教書育人的學校存在。

蘇州中學內景

4、江西鄱陽(1036-1037)

景祐三年(1036)八月到景祐四年(1037)年末,范仲淹任饒州知州,治所就是現在的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

到饒州任後,范仲淹為州郡學校選定新校址,興建新校舍。城東南妙果院旁,有文筆峰和硯池,這裡湖水環繞,長堤數裡,林木掩映,峰巒峻拔,景致清幽秀美,校舍就坐落其間(不知道是現在的什麽地方,遺址肯定已經沒有了)。新學落成,學生日益聚集,當地教育事業越來越興盛。饒州郡學內有柏樹十八株,當地人都稱其為“范公柏”。據記載,饒州民風好鬥,官吏狡詐生事,欺壓百姓。范仲淹通過興辦學校、公布宣傳法規條令、尊尚社會賢達等方法教育官員和百姓,一年多時間,地方風氣發生根本性改變。

5、江蘇鎮江(1038)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正月,范仲淹從饒州到潤州上任。潤州的治所就是現在的江蘇鎮江。

潤州原有府學,始建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潤州知府柳開在州衙子城東南隅建先聖廟,創辦州學。范仲淹在知潤州期間,進一步興辦州學,建立新的學宮,並聘請江南處士李覯前來講學。

6、紹興稽山書院(1038-1040)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十一月,范仲淹由饒州移任越州,現在的紹興。他在紹興一直呆到康定元年(1040)三月。

范仲淹在紹興的府址就在現在的府山(古越龍山),越王台的後面。在附近,范仲淹創建了稽山書院,聘請新昌大儒石待旦前來講學,並把李覯從鎮江挖來講課,一時之間紹興學風大盛。之後,南宋的朱熹、明代王陽明都曾在此開課講學。

稽山書院

7、陝西彬縣(1044-1045)

慶歷四年(1044)到慶歷五年(1045)年底,范仲淹在邠州(今陝西彬縣)知州任上。

范仲淹在邠州時,曾經主持重建地方州學。原來校舍非常狹小簡陋,范仲淹選定新址,派遣兩位地方官員主持工程。新校舍建成後,范仲淹已經離開了邠州,到了鄧州任上。邠州學校官員寫信給范仲淹,請求范仲淹為新校作記,范仲淹因而作《邠州建學記》。在這篇文章裡,范仲淹表達了自己的治政思想和對教育事業的看法,後面會詳加闡釋。

8、鄧州花洲書院(1046-1048)

慶歷六年(1046)正月,到慶歷八年(1048)年底,范仲淹知鄧州,在這裡呆了整整三年時間。

鄧州城東南隅窪地,歷任知州曾在這裡修湖成洲,種植花木,修建亭台,稱“百花洲”。范仲淹在此地創建了州學講堂“春風堂”,還親自在裡面講學。這時的范仲淹雖然從政治舞台上退下來了,但他的名望比以前高了許多,已經成為了當代的知識分子楷模。宋朝理學創始人之一張載等一批政界、思想界名流都曾前往“春風堂”聽課,一時之間,鄧州文運大振。范仲淹去世後,當地人將“春風堂”改名為“花洲書院”,並在旁邊建范文正公祠,祭祀、懷念范仲淹。後來,歷朝歷代的鄧州地方官都對百花洲書院進行過修葺,使其成為中國歷史上辦學最久的場所之一。

鄧州花洲書院

教育思想

范仲淹的教育思想可以從他的兩篇文章中看出來,這兩篇文章分別是《南京府學生朱從道名述》和《邠州建學記》。

《南京府學生朱從道名述》是范仲淹在管理應天書院時作的。范仲淹在文中借朱從道之名,闡明“從道”的含義,以及自己對書院育人的主張:書院育人,應培養有操守、有高品德、對國家有作為的人才,能把百姓的疾苦放在首位,以天下蒼生為念。范仲淹在文中說:所謂“道”,是“臣則由乎忠,子則由乎孝,行己由乎禮,製事由乎義,保民由乎信,待物由乎仁”。一個向學之人,如果能夠追隨此“道”,“然後可以言國,可以言家,可以言民,可以言物,豈不大哉?”

《邠州建學記》是范仲淹在鄧州任上所作(見前文)。此時的范仲淹,經歷了多年的官宦生涯,治政和教育思想更加成熟;尤其剛剛經歷了“慶歷新政”的失敗,心裡有很多關於自己的從政思想的話要說。范仲淹慶歷新政的主體部分是改造官員隊伍素質、改變官員隊伍組成結構,這也是范仲淹畢生為之奮鬥的目標之一。其中,創辦學校、興辦教育被范仲淹視為最為重要的手段。《邠州建學記》開宗明義,說:“國家之患,莫大於乏人。”范仲淹的歷史觀非常超前,在人才問題上他不讚同厚古薄今的觀點,而認為一切根源在於未能興辦學校、振興教育、培養人才。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最是為人稱道,這也說明,每位成為教育家的人都有著“天下為公”的情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