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宋朝的學校要給學生發夥食費,太學竟然也可以旁聽的

北宋建於殘唐—五代近百年戰亂之中,立國之初,百廢待興,經慶歷、熙寧、崇寧三次興學,方建成一個從中央太學到各州縣學校,覆蓋面極廣的國家教育體系,再加上士紳創立、主持的書院以及私塾、族學等教育機構,宋代平民接受教育的機會毫無疑問要多於之前的任何時代。

《都城紀勝》說,“都城內外,自有文武兩學、宗學、京學、縣學之外,其余鄉校、家塾、舍館、書會,每一裡巷須一二所,弦誦之聲,往往相聞。”即使是窮鄉僻壤,也有讀書之聲:“孤村到曉猶燈火,知有人家夜讀書。”(晁衝之《夜行》詩)我們現在無法統計出準確的宋人識字率與入學率,但這個比例遠大於前代及同時期的歐洲,則是可以肯定的。

國家設立的各級學校是向全民開放的,原則上所有家庭的適齡兒童都可以入學。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宋朝的學校要收學費嗎?收的。按照北宋富弼的說法,“負擔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兒,尚日那一二錢,令厥子入學,謂之學課。亦欲獎勵厥子讀書識字,有所進益。”(《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五〇)可知州縣小學的學費約為每日一二文錢,以宋代底層人每天一百文的收入水準看,學費極便宜。

中央太學的學費呢?據《宋會要輯稿?職官》,“國初以來,但補為生員,即納束修二千,屬監司公用。”即太學的入學費為每人2貫錢,這個入學費在宋英宗時取消了,改為免費入學。

不僅免學費,國家還給學生提供住宿並發給夥食補貼,如北宋元豐年間,太學的外舍生每月可領850文,內舍生與上舍生每月可領1100文。州縣學校也有夥食補貼,如政和年間的一條教育法令說:“諸小學八歲以上聽入。……即年十五者與上等課試,年未及而願與者聽,食料各減縣學之半;願與額外入學者聽,不給食。”意思是說,兒童八歲入學,由政府提供夥食費;十五歲以上或未滿八歲的,夥食費減半;額外入學的,不給夥食費。政府發給的夥食可能是比較豐厚的,因為有的學生還能夠“儲其資以歸養”,將一部分補貼節省下來,用於贍養母親。

值得指出的是,宋代女子儘管並未獲得跟男性平等的受教育權,但女性並非沒有機會入學讀書,如通過家庭教育或入讀私塾完成學業。宋人並沒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那是明清時才出現的思想),恰恰相反,“當時風尚,婦女皆知愛才”(趙翼《陔餘叢考》卷四一),歐陽修、司馬光、朱熹等士大夫都主張讓女子讀書。事實上,宋朝有大量士庶家庭的女兒都得到教育,能斷文識字,甚至吟詩作賦,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朱淑真的文學才情自不待言,從宋代題壁詩中也可以讀到許多首不知名女子的題詩。南宋時,還有兩名女童參加了科舉考試的童子科。

宋代太學(相當於國立大學)的教學制度也堪稱先進。經過王安石的改革,宋朝太學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三舍製”,學生被劃分為外舍生、內舍生與上舍生三舍(相當於分為三個年級),每舍設若乾齋(相當於班級),採用積分製,即學生的學習成績量化為學分,成績優秀的外舍生可升入內舍;內舍生成績優異者,可升入上舍。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將學生成績量化計分、並按積分升等的教育制度。

當然太學的入讀名額有限。元豐朝時,太學建有80齋,每齋30名學生,共有2400名太學生,其中外舍生為2000名,內舍生有300名,上舍生100名。這已經是很大規模了,但仍無法滿足大批士子的求學需求,於是便出現了旁聽生。

我們現在津津樂道民國時大學裡有許多旁聽生,如任繼愈先生回憶說,“(老北大)校門任人出入,教室任人聽課,圖書館閱覽室也任人閱讀,不管是不是北大的成員,都可以走進來,無人干涉。”其實宋代太學的旁聽生更多,北宋大學者胡瑗博士在太學講《易》,“常有外來請聽者,多或至千數人”;另一位大學者孫複講《春秋》,“初講旬日間,來者莫知其數。堂上不容,然後謝之,立聽戶外者甚眾”(《河南程氏文集》卷七)。大宋學術之盛,於此也可見一斑。

(節選自我的《宋:現代的拂曉時辰》一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