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媽媽變得低落、沮喪……小心抑鬱症!我該怎麼幫她?

當你老了,頭髮白了,睡意昏沉。當你老了, 走不動了……

提到抑鬱,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壓力大的中青年人,尤其是現在的中青年人都是獨生子女,他們背負贍養老人(夫妻雙方父母、爺爺奶奶等)、養育子女的重擔,在工作、家庭、婚姻等多重壓力中夾縫求生。

我們過多的關注中青年人的抑鬱,因而老年人的抑鬱癥狀則常常被忽視,甚至當老人出現一些癥狀時,也不被子女理解,總是抱著「過一段時間就好了」的態度而不加以重視。

目前我國男性60歲退休,女性55歲退休,退休後,老人從忙碌的工作中瞬間變得清閑,難以適應,不知道該做什麼,沒了生活重心,很容易出現抑鬱。和年輕人不同,老年人的抑鬱癥狀特點是:癥狀重,表現輕。比如抑鬱情緒的持續時間更長,被周圍人認為是老年人該有的正常現象。同時,老年人的抑鬱症可能變現為軀體癥狀,比如食欲不振、頭痛、容易疲勞、睡不著、口渴、便秘等,認為是消化系統的癥狀而掩蓋了抑鬱症的事實。

患上抑鬱症後,「脾氣大」「倔老頭」「老年期」「悶葫蘆」等多是大家對老人的印象。子女不懂老人的痛苦,總是指責老人的行為,結果又加劇了老人的抑鬱情緒,形成了惡性循環,甚至有可能釀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老了就容易抑鬱!

老人抑鬱,與很多因素有關,其中比較關鍵的因素就是孤獨寂寞:退休後脫離工作崗位,子女在外工作,老伴兒可能先「離開」了……這些都會讓老年人的生活陷入前所未有的孤獨,造成老人抑鬱。同時中老年也是疾病的高發人群,這些疾病導致抑鬱,比如高血壓、糖尿病、腫瘤等。這些身體疾病和精神挫折的雙重作用加重中老年人的孤獨感、寂寞感和無助感,成為抑鬱、沮喪的來源。

人老性格確實會跟著改變,比如頑固、依賴這些性格特徵開始浮現。大家的印象中覺得老人「性格古怪」「老小孩而」「固執倔強」……有研究發現,越是固執、依賴的中老年人,抑鬱的可能性也就會越高。

我國中老年抑鬱發生率竟是如此高?!

一些世界範圍內的調查發現,在中老年群體中,具有抑鬱癥狀的佔30%左右。在我國不同地區的調查中也發現,有抑鬱癥狀的老年人為13%-30%左右。那麼在我國,不同地區中老年人的抑鬱情況又如何?

根據2010 年3月至 2011 年 6 月開展的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2011 年基線數據。CHARLS 基線調查在全國 28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 150 個縣、450 個社區(村)開展調查訪問。

基線研究共納入17,708 名具有代表性的 45 歲及以上中老年研究對象。CHARLS 基線調查的應答率為 80.5%。在基線調查的 17,708 名研究對象中,刪除 2,437 名流行病學調查中心抑鬱量表數據缺失的研究對象後,最終納入 15,271 名研究對象進行分析。在納入研究的 15,271 名研究對象中,5,658(37.05%)患有抑鬱症癥狀。男性人群抑鬱症的患病率為 37.05%,女性人群抑鬱症患病率較男性高(43.17%)。

全國範圍內抑鬱症患病率也具有地區差異性:華北(36.04%),華東(32.36%),華中(36.25%),東北(32.65%),西北(45.81%),西南(45.71%)。根據統計學校正混雜因素後,華北、華東、華中和東北部地區居民患抑鬱症的危險性沒有明顯差異,而西北和西南地區居民患抑鬱症的危險性呈現較高水準。與城市人群和農村地區人群相比,農村人群患有抑鬱症的危險性較高(OR 1.42: 95% CI [1.31-1.55])。抑鬱症患病率與年齡、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水準和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呈現正相關(P-趨勢 < 0.001)。

上面關於中老年抑鬱發生率內容數值很多,總結起來就是三句話:①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抑鬱;②農村比城市居民抑鬱發生率更高③各項指標和抑鬱發生呈正相關。(各項指標包含:年齡、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水準和體重指數)。

三招應對中老年抑鬱

積極應對中老年抑鬱,可以從生理、心理、社交這3方面入手。

在生理方面,可以多吃些抗老化的食物;如果抑鬱症嚴重,可以尋求醫生幫助,用抗抑鬱藥物來有效控制和緩解癥狀。

在心理方面,兒女多和老人聯繫,給以心理上的安慰;患者也可以接受心理治療,引導他們向積極的情緒,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抗挫折力。

社交方面,鼓勵爸媽多擴大自己的交際圈,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在快要退休的前幾年,平衡好工作和業餘生活,將重心從工作轉移業餘生活上,從而在真正退休後能很快適應充足的業餘生活。

「當你老了,頭髮白了,睡意昏沉。當你老了, 走不動了……」每每聽到這首《當你老了》,總覺得自己對父母理解的不多,做的不夠多,自己和父母那一代的代溝很大。希望我們有時間能夠多陪陪父母、父母的父母那一代,不管他們是不是真的處於抑鬱狀態,無論他們什麼狀態,我們都要溫柔以待。

本文首發:醫學界精神病學頻道

本文作者:杜華陽

責任編輯:陳詩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