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二戰期間英國空軍對德國科倫的“千機大轟炸”,催生了導航系統

摘要:實際上,科倫也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在“千禧年行動”中,至少10余棟具有較高歷史文物價值的建築物毀於一旦,而遭到打擊的軍事目標僅有幾座軍隊建築和一個高射炮陣地。

1942年5月30日22時30分,分屬英國空軍第1、3、4、5、91、92中隊的1047架轟炸機①,從遍布英國的53個機場陸續起飛,準備轟炸德國西部城市科倫。同時起飛的還有準備襲擊德軍夜間戰鬥機基地的其他113架飛機。此次行動代號為“千禧年行動”(Operation Millennium),因為首次動用了1000多架轟炸機,所以也被稱作“第一次千機大轟炸”。②

1945年的科倫市中心

“千禧年”也稱作“千福年”,該概念源於基督教教義,意思是指基督再度降臨,死去的聖徒復活與還活著的聖徒一起被接升天,獲得嶄新的美好的永恆的身體,在天國與基督共同作王一千年。聖徒還要同基督一起審判世界,消滅地上還活著的失喪者、撒旦和墮落天使。用千禧年概念命名軍事行動計劃,寓意一種“公正的”審判和血腥的殺戮。

5月31日零時47分,裝備最好的第1、3中隊,由第3中隊指揮官約翰·鮑德溫爵士(Sir John Baldwin)帶領,飛到科倫上空,將一些燃燒彈投擲到科倫市老城區,引燃該處的易燃物,形成一支閃亮的“火炬”;後續飛來第4、5中隊以此為識別標誌,迅速將各自攜帶的炸彈和燃燒彈傾瀉一空。緊接著是第91、92中隊進行補充轟炸。

此次空襲,英國空軍在98分鐘內向科倫投擲高爆炸彈和燃燒彈1455噸,其中2/3為燃燒彈,共計46萬枚。科倫市中心區的一半建築被炸塌、焚毀:在非居民建築中,3300棟完全被毀,2090棟遭嚴重破壞,7420棟被輕微破壞;在住宅建築中,13010棟被毀,6360棟遭嚴重破壞,22270棟輕微破壞。469人被炸死或燒死(其中平民411人,軍人58人),5027人受傷,45132人無家可歸。③

空襲過後,城市景觀面目全非,街道消失,廢墟遍地,瓦礫成堆。近70萬(68.4萬)的科倫市民中有13.5萬—15萬左右的居民逃離了該城。有位丹麥記者將空襲後的科倫比作被維蘇威火山滾滾岩漿所埋葬的古羅馬城市龐培(Pompeji)。

只有科倫大教堂這一歐洲中世紀哥特式教堂建築中最完美的典範幸免於難。之所以如此,有人說是英國飛行員以它作為識別方位的地標;也有人說是英國飛行員知道其歷史文化價值,不忍將其炸毀;還有人說英國空軍要顯示其轟炸的準確性,封那些指責英國空軍狂轟濫炸之人的口。

1900年時的科倫主教座堂

對於英國空軍來說,此次行動可謂大獲全勝。不僅使敵人受到了致命打擊,而且自身傷亡微小。一次令人驚歎的成功只花了很小的代價就實現了。④

而此次轟炸的“成功”不僅得益於大量轟炸機同時行動和眾多飛行員及機組人員的參與⑤,還得益於無線電導航系統“羈”(GEE)和縱長橫短,長長的“溪流”飛行模式的發明和採用,以及號稱“探路者”(Pfadfinder)的尋找目標部隊的組建和利用。

GEE是一種新發明的無線電導航和定位系統,該名稱取自駕馭牛、馬車的吆喝聲,可音譯為“羈”。⑥“羈”原本是為了進行精確轟炸而發明的,類似於德國空軍1940—1941年間借以導向英國目標的無線電波系統。它傳送兩組無線電信號,使接收信號的飛機可以在網格圖上繪出其精確位置,依此在預定點上發射炸彈。儘管它屬於視野設備產品線,無法偏向地球的曲度,也不能看穿目標上空的雲層,應用範圍有限,但還是能計算出接收到的信號之間的區別,幫助駕駛員確定轟炸機在空中的位置,修正航向,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轟炸機的飛行安全,也可以使轟炸機飛得較低,比較準確地擊中目標。並且駕駛員隻管定位,不再承擔瞄準職責。無線電操作員則被訓練為“空中炮手”(air-gunner),扮演了“飛行員的夥伴”角色。投彈不再依靠目視確認目標,而是利用信號。

無線電導航和定位系統雖然能夠幫助空中炮手瞄準目標,但還是不能準確發現目標。況且數量較少,不能裝配到每架飛機上。為了提高發現目標和標記的能力,轟炸機部隊又組織最好的導航員和隊員,建立了一支號稱“探路者”的尋找目標部隊。它們由裝有“羈”儀器的轟炸機組成,飛在主機群前面,發現目標後即向目標地區投擲燃燒彈,標明轟炸區域。這樣一來,隨後飛來的轟炸機群就可以有的放矢地投擲高爆炸彈和燃燒彈了。通過這種新方法,轟炸機部隊的轟炸效果得以提高,其對德國房屋和人員的破壞力也大大增強了。

而為了突破德國的防空體系,英國空軍全體轟炸機在夜間出動,實行條狀密集編隊,承前繼後,魚貫而入。這樣的“轟炸機流”比較容易突破德軍空防火力網,因為德軍高射炮不可能在很短時間內對大量目標進行集中射擊,而德軍每個“華蓋床”(Himmelbrett)⑦一次只能引導一架夜間戰鬥機進行攔截作戰,在一小時內最多只能進行6次直接攔截,隻適合對付小規模轟炸,無法攔擊一架接一架不斷湧入的眾多飛機。

表現英國轟炸科倫的戰爭畫作,圖中的科倫大教堂清晰可見

除此之外,英國空軍的轟炸機還在飛行時拉開高度,投彈時分不同時間和不同區域。這種方法既可以避免彼此之間的空中碰撞,也有利於躲避德國戰鬥機的襲擊。

清朗的氣象使得科倫被選中為犧牲品,也為英國空軍提供了更大的“立功”機會。按照最初的部署,漢堡為“千禧年行動”的第一打擊目標,科倫次之,並且預定5月27日實施作戰計劃。但因連續多天陰雨,軍事行動只好推遲。5月30日,漢堡上空仍被厚厚的雲層籠罩,但科倫上空已經放晴,哈裡斯獲悉後,立即下令放棄漢堡,主攻科倫。

“千禧年行動”在英國引起了巨大反響,受到熱烈歡呼。在大多數英國人看來,科倫是德國的工業重鎮、眾多河流和鐵路的匯合處,納粹德國西部戰線的“軍需中心”。而“千禧年行動”這一“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空襲”無疑沉重打擊了德國的戰爭氣焰和潛力。

《每日鏡報》(Daily Mirror)欣喜若狂,以“1500架飛機的最大空襲:3000噸的炸彈風暴”為標題發表頭版頭條新聞。《每日快報》(Daily Express)也以“開始報復!”的醒目標題,讚揚英國空軍的軍事行動。英國人遭受過德國空軍的狂轟濫炸,現在是加倍追討債務的時候了。轟炸機部隊再次登上英國新聞報刊的寵兒的地位。年輕的飛行員成功地完成了空襲任務,他們受到了稱讚。所用語言幾乎都點綴著聖經的言辭。“他們像是由猶太勇士基甸(Gideon)率領的、包圍並毀滅了阿瑪拉基特人(Amalakites)和米甸人(Midianites)營帳的部隊計程車兵”。 “我們現在能夠重擊德國戰爭中心的軍隊,當然要把恐怖帶到這一中心附近的德國戰爭工人的家裡”。 “科倫是一個理應受到攻擊的工業目標,空襲科倫並非一種恐怖行為,而是上帝義憤的體現”。⑧

對於《新聞紀事報》(News Chronicle)來說,轟炸是一種打擊德國人嗜血欲的重要手段:“必須讓德國人痛心疾首地感受到他們的統治者所信奉的殘忍和破壞信條的瘋狂含義……如果通過嚴厲的懲罰,我們最終能夠讓他們相信暴力不會幫助和引導他們成為良好的世界公民的話,那麽,與使他們接受我們的共同遺產的貢獻相比,他們的紀念碑的損失根本不算回事,而這些遺產將使他們轉變為文明人。”⑨

意識到襲擊並不是戰役的終點而是起點,人們有一種激動興奮的感覺。《每日郵報》(Daily Mail)告訴讀者說:“科倫僅僅是開始。沒有什麽東西能夠阻擋這種打擊的發展。我們決心長時間地采取戰略轟炸的政策。為了建立一支龐大的轟炸機部隊,我們已經花費了大量時間和努力。”⑩

英國廣播公司(BBC)聲稱,聽到普通女人和孩子可能因為他們的男人們的愚蠢而受苦的消息是令人不安的。但它同時強調說,這是一個仍在追隨希特勒和他那夥騙子的社會。不能忘記德軍在轟炸華沙、鹿特丹、貝爾格萊德和考文垂時所犯下的罪行。它又說,德國人曾經熱烈歡慶過這些轟炸,並深受鼓舞。而且不僅僅是某些德國人這樣,所有人都這樣,包括女人和孩子。這就意味著,所有德國人,不論年齡和性別,都必須承認自己的罪惡並為之付出代價。如果不這麽做,他們就會使自己成為戰爭的目標。英國人作為裁判人,正在用火焰清理心靈。《每日郵報》也指出,“空中襲擊首要目標不是粉碎德國人計程車氣,儘管這一點也十分重要。襲擊的本來目的是粉碎敵人的力量。”

1945年的科倫市中心

英國首相丘吉爾更是強調指出,戰役剛剛開始。1942年6月2日,他在下議院發言說:“我必須要說,隨著本年度時間的推移,德國的城市、港口和戰爭生產中心都將遭受折磨,而對於這種折磨的持續性、嚴重性或震撼性,任何國家都沒有經歷過。”1942年8月丘吉爾去莫斯科與史達林會晤。史達林指責英國袖手旁觀蘇德戰爭,根本不管蘇聯的生死存亡。丘吉爾則向史達林介紹了戰略轟炸計劃,承諾英國空軍將“摧毀每座德國城市的每幢住宅”,並以此來支援蘇聯軍隊作戰。

哈裡斯則堅信,“千禧年行動”證實了空軍製勝論的“特倫查德法則”(Trenchard doctrine),憑借大規模空襲德國城市完全可以贏得戰爭的勝利。哈裡斯還趁機請求政府支援4000架重型四引擎轟炸機、1000架高速殲擊—轟炸機,以便使英國皇家空軍有可能每夜都有1000架飛機在德國上空盤旋的優勢。他也鼓勵公共關係部(Public Relations Department)廣泛散發足以展示空襲給科倫和其他德國城市造成的損害的航拍照片,並且製作了一個精致的藍色相冊呈送給史達林,向他展示英國空軍的威力。

但在實際上,科倫也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在“千禧年行動”中,至少10余棟具有較高歷史文物價值的建築物毀於一旦,而遭到打擊的軍事目標僅有幾座軍隊建築和一個高射炮陣地。

英國空軍還對埃森和不來梅進行過“千機大轟炸”,只是雖號稱千機,實際動用飛機都只有900余架。號稱千機只是虛張聲勢。直到戰爭末期,英、美空軍才得以重新集結上千架飛機對德國某一城市進行千機大轟炸。而科倫又遭到了大大小小的空襲262次,到1945年3月7日,美國第1集團軍攻入科倫城內時,科倫已是一片殘垣斷壁,滿目瘡痍。此情此景,令許多美國士兵也唏噓不已。

注釋:

①[英]哈特(Hart, B. H. L.)著,鈕先鍾譯:《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832頁;[蘇]《第二次世界大戰史(1939—1945年)》第5卷,第617頁。

②Ulrich Schwarz, berall Leichen, überall Tod“, in: Stephan Burgdorff/Christian Habbe (Hrsg.), Als Feuer vom Himmel fiel. Die Bombenkrieg in Deutschland. München: Deutsche Verlags-Anstalt, 2003, S. 70-84, hier S. 72.

③參見Operation Millennium, https://de.wikipedia.org/wiki/Operation_Millennium

④一般認為英國空軍損失飛機41架,相當於軍隊被派遣飛機的3.9%。英國軍事史家約翰·特雷恩(John Terraine)卻估計英國空軍損失飛機91架,佔全體飛機的9%。Mark Connelly, Reaching for the Stars. A History of Bomber Command. London/ New York: I. B. Tauris, 2014, p. 73.

⑤參與轟炸科倫行動的有飛行員、投彈手、無線電操作員(報務員)和導航員,共計5000多人。而在當時,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司令部共轄37個中型和重型轟炸機中隊,裝備400余架轟炸機;如果空襲行動持續48小時,則能夠使用的備份轟炸機有500余架。為了湊足1000架飛機,哈裡斯不得不抽調訓練部隊和維修廠裡的飛機,並動員飛行訓練司令部的教官和學員參加行動。

⑥也有人譯作“吉”或“奇異”。

⑦主要由“維爾茨堡”防空雷達組成的探測、引導系統。

⑧Mark Connelly, Reaching for the Stars. A History of Bomber Command. p. 73.

⑨Ibid. p. 73-74.

⑩Ibid. p. 74.

Ibid.p. 74.

Ibid.p. 74.

Jochen Boelsche, So muss die Hoelle aussehen“, in: Stephan Burgdorff/Christian Habbe (Hrsg.), Als Feuer vom Himmel fiel. Die Bombenkrieg in Deutschland. München: Deutsche Verlag-Anstalt, 2003, S. 18-38, hier S. 29.

Jochen Boelsche, So muss die Hoelle aussehen“, in: Stephan Burgdorff/Christian Habbe (Hrsg.), Als Feuer vom Himmel fiel. Die Bombenkrieg in Deutschland. S. 29.

(本文為孫立新教授“二戰期間英美對德戰略轟炸”系列學術文章,原文有刪減。圖片源於網絡,合作、轉載請留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