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老十家”基金公司啟動股權激勵 競爭壓力倒逼機構制度改革

⊙記者 陳玥 ○編輯 張亦文

基金公司股權激勵的陣營正日益壯大,近期又迎來一位重磅成員。南方基金日前向證監會遞交申請變更5%以上股東並獲得受理,開“老十家”基金公司股權激勵之先河。

不僅如此,今年2月,鵬揚基金第一期“核心員工股權激勵計劃”成功實施。目前已有天弘、中歐、銀華等超過20家基金公司實施股權激勵計劃,還有10多家公司在等待獲批。

業內人士認為,“老十家”基金公司加入股權激勵的行列,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公募行業競爭加劇、渴望留住人才和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強烈願望。另一方面,已實施股權激勵的公司從業績到利潤已經有明顯的改善,從而成為業內爭相追趕的目標。

多家基金公司試水股權激勵

面對基金行業激烈的競爭格局,“老十家”基金公司也坐不住了。根據證監會網站公布的信息,南方基金於4月3日正式向證監會提交申請變更5%以上股東的申請並獲得受理。加上之前已實施股權激勵的20多家公司和已上報等待獲批的10多家公司,合計有近三成基金公司選擇了這一條留住人才、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捷徑”。預計將來還有更多基金公司將加入股權激勵的行列。

從2013年新《基金法》允許專業人士持有基金公司股權、監管層放開基金公司5%以下股權變動審批之後,股權激勵就在業內拉開帷幕。中歐基金於當年第一個“嘗鮮”,前海開源基金也於同年實施增資擴股並由高管管及投研核心團隊認購;2014年,天弘基金在業內最先開展全員持股;2016年,銀華基金完成股份製改造並更名為“銀華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同時推進員工持股計劃。

針對股權激勵對公司治理的促進作用,中歐基金總經理劉建平曾表示,股權是公司治理的基礎,只有建立在合理股權結構上的治理才是有效的。通過股權結構的改造,管理層成為股東,核心員工持有公司股權,這便理順了股東、管理層和員工之間的利益關係,也實現了利益的一致性。

部分新基金公司更是出手大方,將其作為公司快速發展的核心動力。今年2月,鵬揚基金實施第一期核心員工股權激勵計劃,持股成員中新增“上海濟通”“上海璞識”“上海潤京”三家有限合夥企業,持股比例分別是4.36%、4.99%和4.99%,由公司的多名高管持股;“基金教父”范勇宏的宏實資本持股比例也從4.925%上升至7.5%,而楊愛斌本人持股比例將至50%。對此楊愛斌表示,第一批享受股權激勵的員工主要包括那些在鵬揚基金成立之前就參與籌建的高管,接下來不排除有第二批、第三批,主要目的是引入更多業績好、價值觀吻合的優秀人才,讓公司越走越好,自己的持股比例在這過程中也會進一步稀釋。

重視人才是業績根本

事實證明,已實施股權激勵的基金公司業績和利潤均有顯著提升。首家嘗試股權激勵的中歐基金在2014年改製前不過是百億元規模的小型基金公司,改製不過兩年就超過千億,當前資產管理規模已經突破2000億元。從公司創始就大力推進股權激勵的鵬揚基金成立不到三年管理規模已近350億元,最新年報顯示,鵬揚基金2018年大賺4.47億元,相比上年的0.76億元增長近5倍。

基金行業對人才的高度依賴不言而喻。股權激勵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激發人才的動力?對此銀華基金投研總監王華表示,近幾年銀華基金不斷進行制度改革。建立了員工持股計劃和增量激勵制度,前者是長效機制,後者是短期激勵。

“銀華基金有149位同事參與到員工持股計劃中,這是股東和公司對員工的認可;幾年前建立的增量激勵制度把基金經理和核心員工的薪酬待遇與其對公司所作的貢獻建立了更直接的聯繫,只要為公司創收,就可以從增量部分獲得收入。長短機制並舉,銀華投研團隊更為穩定,人員的穩定也提升了業績和投資風格的穩定性。”王華表示。

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股權激勵方式某種程度上也是一把“雙刃劍”。人才可以通過持有股權的方式留住,但終究也要看收益多少。大公司靠分紅能夠保證收益,小公司除非做得非常好,否則很難保證收益的穩定性。而且股權激勵一旦實施,後進的人才沒能享受到紅利的勢必前進動力減弱。因此好的方式還要結合公司發展的實際情況來採用,才能接近或達到預定的效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