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相對於明朝,清朝大臣為什麽不敢“懟”皇帝?

文|逆北

在古代社會,大臣懟皇帝的事是屢見不鮮的,比如漢代的丞相曹參,他的上司漢惠帝因為不滿其施政風格,對曹頗有怨言,結果曹知道後不僅不認錯,反而教育了漢惠帝一通(具體內容見《史記》)。做臣子的活到這份上,也是很有勇氣了。

這樣的一種現象,一直持續到了明清時期。但是,如果我們細心對比這兩個專製王朝的歷史,便會發現,清代大臣懟皇帝的力度,其實遠不如明代。那麽這是為什麽呢?

01乾預內閣議政權

筆者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制度設計的差異,應該佔到第一位。

眾所周知,明代的內閣制度,有著這樣的操作邏輯:

大臣們把需要給意見的事情寫成折子交給皇帝,皇帝簡單瀏覽後發給內閣,讓內閣大臣進行討論,並寫下他們的意見。

然後,閣臣再把自己的意見交還給皇帝做最後決定。皇帝認可了,就畫個紅圈,這就是“批紅”。

最後,大臣們再按照皇帝的決定草擬詔旨,並交到六部去執行。顯然,這樣的制度結構中,內閣大臣們的意見,有時是富有決定性的。而當皇帝消極怠政時,閣臣更是成為了整個帝國真正的決策者。有了權力,閣臣自然是牛氣三分,他們不僅敢於公然質疑皇帝的決定,甚至還敢通過最後“草擬詔旨”的環節來篡改皇帝的意見,以達成“先斬後奏”的目的。

面對既成事實,皇帝雖然雷霆大怒,但卻無可奈何,因為內閣制度已經定型,而一旦對其稍作更改,即可能招致朝臣的聯手反對。所以皇帝多只能通過重用近侍(宦官)的方法來製衡朝臣,結果收效甚微。

不過,明代閣臣弄權的舊事,在清代很快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清軍入關後,為了讓政權平穩過渡,清朝統治者大量採用了明朝的制度,內閣制度(清朝叫“內三院”)也不例外。可是,順治也知道,如果不對內閣制度進行必要的改進,自己很有可能面臨跟明朝皇帝同樣的麻煩。因此,他決定趁制度還未定型時變變其中的邏輯,好把權力牢牢抓在自己手裡。

順治是怎麽做的呢?他知道,每天需要處理的折子,有發回內閣“眾議”與“草擬詔旨”的過程,而他認為,必須在這些過程中及時施加自己的影響,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大臣“獨斷”。

因此,他宣布在紫禁城的太和門外空出來幾間房,自己擺駕其中,命令內閣大臣輪流帶折子(當天需要處理的事情都在裡面)來“同他討論”,最後,在皇帝的親自監督下,擬好發給六部的命令。

顯然。這一過程是由順治所主導的,礙於主上的威嚴,臣子多只能唯唯諾諾的附和,而順治也可借此機會了解事情的原委。這就是“禦門聽政”制度。

順治的這一套,被清朝皇帝繼承了下來,到了康熙時候,康熙雖然把聽政的地點改到了乾清門外,可始終沒有放鬆對大臣草擬詔旨的監督力度。從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清朝內閣大臣同明代內閣大臣相比,權力是大大縮小了,在順治等人的制度改動下,他們由曾經的決策要員,一變而為皇帝意志的傳聲筒。而這一變化,也直接導致了清代閣臣無法再像明代閣臣那樣去抗衡皇帝。既然抗衡都談不上,批評自然更是無法做到了。

02經筳會講變成皇帝的獨角戲

當然,除了內閣制度被改動,明朝另一個制度在清代的“異化”,也直接導致了清代大臣不敢輕易懟皇帝,那就是“經筳會講”制度。

明朝皇帝為了加強自己作為人君的修養,曾要求專職大臣按時來給自己講授儒家經典。在這個過程中,講學的大臣便可以借助闡釋經典的機會,來委婉指出皇帝的不足,以督促皇帝改正。

清代皇帝對此懷有極高的警惕,例如有大臣向順治建言恢復“經筳講學”,順治便不耐煩的以一句“本朝以弓馬取天下”回絕了大臣,讓對方尷尬萬分。

但是,康熙就不一樣了,比起自己的父親,他對“經筳會講”報以極大的熱情。他積極傾聽儒臣的講授內容,還經常詢問自己不懂的地方。儒臣大喜,自以為可以通過“經筳會講”來繼續“合理合法的懟皇帝”了。

不料,到康熙十六年四月的時候,“經筳會講”的安排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康熙已不再滿足於傾聽對方的講授,而決定改讓對方來聽自己的見解,然後儒臣最後“進行補充”。當著皇帝的面,儒臣哪敢隨意提出質疑?結果,這一年以後,面對康熙口若懸河的評說,儒臣再沒有了發表自己意見的空間,只能連連稱讚附和,康熙聽了自然是得意萬分。

康熙的這一改動,到乾隆時候達到了高峰。面對臣子張廷玉的附和,乾隆已顯得有些不耐煩了,但他仍然樂於發表自己對於儒家經典的看法,由此可見乾隆虛榮的一面,但我們亦可從中感受到大臣脆弱的尊嚴。是啊,一個連權力與尊嚴都保不住的時代,哪還有臣子議論人君的份呢?

03清朝皇帝愛拿晚明歷史作反面教材

最後,還有一點也是應當予以注意的,那就是清朝皇帝在跟大臣們討論政事的時候,經常會拿明朝的黨爭作為反面教材。

這一招十分了得,要知道,朝堂上的很多大臣,都是前明舊臣(比如大學士洪承疇)。這些大臣本來就對自己“效忠兩朝”的身份忌憚萬分,而清朝皇帝抨擊前明的政治弊病,也是在暗示他們約束自己的行為。

結果,大學士陳名夏偏偏跳出來,頻頻攻擊朝廷制度。他的批評聲音引起了順治巨大的反感,也讓他落得被處死的悲劇結局。

諫臣的慘死,在很大程度上震懾了其他躍躍欲試的文臣,也讓朝廷的政治氣氛變得壓抑起來,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中,也就很難會出現“大臣懟皇帝”的現象了。

參考文獻:

孟森《明清史講義》 商務印書館

姚念慈《定鼎中原之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楊念群《何處是江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