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尊卑有序:明代官場的規矩與禮儀

在明朝前期,內閣輔臣的權威很重,即便是皇帝身邊的親信太監也不能隨便在內閣旁的路線上隨意走動,而且還要在距離內閣大臣一丈遠的地方行作揖之禮。

不過隨著王振、汪直、魏忠賢這樣的權傾朝野的大太監出現,原先的這套長幼尊卑的秩序受到了很大的衝擊,一些內閣官員遇到大太監居然要下跪叩頭。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講究禮教的國度,明王朝自然也是不例外的。明代官員不論是公事還是私下交往都有一套禮儀規範,並且以此來分辨上下尊卑。在明朝剛剛建立的時候,官員大多都行跪拜禮。到了洪武四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統一了官場的禮節,規定官員之間行揖禮。但是大臣向皇帝奏事、聽宣詔令、受賜、上香、祭酒等方面還是要行跪拜禮來以示尊崇。

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比較明顯,無論是印度將人分為婆羅門等四大等級,還是元朝統治者將人民分為蒙古、色目等幾個等級都是階層尊卑的體現。明王朝雖然民族平等,但是人與人之間的等級還是非常嚴格的,姑且不談士、農、工、商之間的差別,即使是官員之間也有所區分。

圖1:張居正

按照明朝的規定,下官見到上官都是要行禮的,但是在內府相見則不行跪拜之禮。倘若普通百姓在街上遇到官員,則必須下馬避讓,如果發生衝突是要被治罪的。

明朝初年制定的官場禮儀是為了維護上下尊卑的秩序的,也是官場需要遵守的規矩。但是京城之中畢竟高官雲集,一些大官僚為了維護自己的體面逼迫小官員依照禮法參見,小官員為了自己的面子,拒絕向大官僚參拜,因此官員之間的矛盾也逐漸增加,久而久之禮法也就逐漸開始混亂了。

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年間就將當初跟隨他打天下的將領斬殺的差不多了,畢竟治國需要的是文臣士大夫,於是文官的地位逐漸提高。到了明朝中後期,一些低級官僚僭越禮儀,欺辱上級官員的事情多次發生。而且中後期朝廷愈來愈重文輕武,導致高品級武官也沒有低級文官受尊重。由於明代廢除宰相制度後,內閣官員逐漸掌權,但是內閣官員品級卻並不高,隨著官場制度變化,導致公候勳爵這樣的高品級官員開始避讓內閣官員。而史官和科道官員是內閣官員的候選者,因此經常與六部尚書對抗,最終導致明朝官場的尊卑秩序受到撼動。

圖2:朱元璋

京城官場逐漸發展出來一套自己的禮法,隨著太監權勢的膨脹,逐漸開始凌駕於閣臣之上。內閣大臣出入,九卿也要避讓,但是小太監卻敢策馬揚鞭,而閣臣也不敢計較。

歷代之中,太監成為氣候的朝代為數不少,不過明朝的太監沒有與漢代、唐代太監那般能掌握皇帝的廢立。與漢、唐相似,明代也有許多太監被外派到地方負責開礦、稅收、鎮守,還有到軍隊中監軍。這些太監相當於皇帝的特使,權勢很重,就好比是地方的“土皇帝”,地方上即便是巡撫這樣的大臣也不敢與之抗衡,至於知縣這樣的官員反而要向太監行禮參拜。

明代地方上有巡撫、巡按等多個大官,因此互相之間見面也都有一套約定俗成的禮儀。明代規定總督才能稱為“軍門”,而巡按、巡撫、操江都督都不得稱“軍門”。巡撫這類督導地方的官員經過所督的地方去拜謁總督,要在大門外下轎,從中門進入總督府,在後堂與總督相見。臨別時,總督送行到大門外。地方上的總兵拜見總督的禮儀與巡撫類似,但是總兵見總督需要行跪拜之禮。隨著武官地位的下降,就連地方上的禦史也敢責罵參將這樣的高級將領。

巡撫自稱“軍門”以後,在巡撫衙門前設立旗杆,在黃布寫上“軍門”兩個字,算是門旗,也是官場體面的一種象徵。在外的兵備道也仿照此例,在衙門前門旗上貼上“飭兵”兩字。巡按為了體現自己的地位也開始在衙門前設立門旗,寫上“貞肅”兩個字。

由於品級不同,巡撫通常要高出巡按,但是巡按禦史與巡撫為了爭權奪利常常發生爭執。龐尚鵬任福建巡撫時,偶接皇帝詔書,與巡按李樂都在地面上拜接,不分上下。

楊博任巡撫時與巡按同拜聖潔,胥吏在地上都鋪設了地毯。楊博對巡按說:“老夫若有不是,任憑道長指摘。此行禮君前,自有等級,不可並也。”於是,巡按的地毯“為下尺余”。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蘇子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