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反流性食管炎,如此灸才不易複發!!

反流性食管炎(RE)是由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人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變,內鏡下表現為食管黏膜的破損,即食管糜爛和(或)食管潰瘍。近二十年發病率呈上升趨勢 。

——

西醫認為該病發病機制主要為食管對反流物的廓清能力障礙、食管下段括約肌鬆弛,目前臨床多以質子泵抑製劑或胃動力促進劑等藥物治療。雖短期療效較好,但多出現停葯後病情複發。曾有文獻報導反流性食管炎複發率高達80%。

中醫學中反流性食管炎屬「泛酸」、「噎膈」、「胸痛」、「胃痛」、「食管癉」及「嘈雜」等範疇,病位在食管,和脾胃關係緊密。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受納與運化相輔相成。脾胃虛則升降失常,致濁氣上逆、胃氣失降、胃酸上犯而反酸。脾氣虛則食管下端括約肌鬆弛,胃腸運動功能降低,致食道失於氣血營養從而食管下段括約肌張力及賁門把關作用下降,進而出現胃食管反流癥狀。

中醫認為調養脾胃是治療此病的根本,灸法如下:


灸法

某院收治9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均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典型反流癥狀群,包括反流、燒心及其他不典型的相關癥狀,如暖氣、咽部異物感、胸痛、上腹不適、腹脹等。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雷貝拉唑治療——口服雷貝拉唑腸溶片,20mg,1次/天,於早晨飯前 30分鐘口服。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艾灸——取足三裡、上脘、中脘、下脘、梁門、胃俞等穴行艾灸。隔日1次。兩組患者均治療8周,並隨訪6個月。


結果

兩組患者複發率比較:對治療有效的患者進行隨訪,其中觀察組隨訪例數40例。對照組隨訪例數35例。觀察組複發率為 15%(6/40),對照組的 40%(14/35)。

艾灸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於對照組,複發率也明顯低於對照組。


小結

——

  • 足三裡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

  • 上脘穴可主治胃脘疼痛、腹脹、嘔吐、呃逆、納呆、食不化;

  • 中脘穴主治腹脹、腹瀉、腹痛、腹鳴、吞酸、嘔吐等;

  • 下脘穴主治脘痛、腹脹、嘔吐、呃逆、食谷不化等;

  • 梁門穴常用於治療胃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等;

  • 胃俞穴主治胸脅痛,胃脘痛,嘔吐等。

以上穴位以艾灸治療,有清熱健脾、消痞和胃、和胃製酸、益氣降熱等功效,並可促進食管、胃腸蠕動,提高胃體收縮頻率及幅度。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