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海底撈上市局:密集布局關聯公司 遭遇衛生安全問題

  海底撈的“上市局”

  吳容

  此前一直說不上市的海底撈,開始正式進軍資本市場了。

  5月17日,海底撈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底撈”)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說明書。從招股書呈現的業績情況來看,海底撈經營狀況依然表現為上升態勢,公司在2015~2017年年度利潤由4.1億元增長至11.9億元,複合年增長率達70.5%。近年來持續擴張的海底撈,門市數量從2015年年底的146家增加至2017年年底的273家,按照其預計,2018年將開設180家~220家新餐廳。

  和大部分選擇上市的企業一樣,海底撈也需要募集擴張所需的資金。根據招股書,它計劃上市後募集得的資金60%將用於開店,其余則用於開發新技術和償還貸款。在迅速擴張戰略之下,海底撈並非沒有面臨挑戰。除了需要維持供應鏈上的穩定,難免會遭遇管理和衛生安全問題,去年海底撈就曾因後廚衛生問題而陷入輿論漩渦。與此同時,越來越難以捉摸的火鍋潮流趨勢和消費者口味的變化,以及競爭對手的增多,都在成為海底撈擴張過程中的風險。

  在回復《中國經營報》記者關於上市等問題的採訪函時,海底撈表示,“公司剛遞表(招股說明書),根據監管要求目前暫不便接受訪問。”

  密集布局關聯公司

  事實上,早在六年前,就傳出了海底撈欲上市的消息。該年,海底撈大本營所在的四川簡陽市政府官方網站曾公布了一份海底撈上市輔導計劃。此後幾乎每一年,海底撈都屢次被傳將要上市的消息,但都被海底撈官方以時機尚未成熟否定。

  “儘管如此,但海底撈實際上是一直在為上市做準備的。包括旗下提供火鍋底料的頤海國際先行一步登陸港交所,對原料供應和物流集團公司蜀海集團獨立運作,發展裝修項目管理的蜀韻東方、負責人力資源管理及谘詢服務的微海谘詢以及餐飲服務研發的紅火台和訊飛至悅等。種種布局和動作都顯示出海底撈的強大野心,密集布局旗下子公司,它們各自聚焦核心業務卻又緊密聯繫。”餐飲行業分析師林嶽認為。

  招股書顯示,海底撈去年總收入為106.4億元,利潤近12億元。截至去年末,海底撈擁有273家餐廳,2016年末和2015年末分別為176家和146家。林嶽表示,此次終於是海底撈自身的門市業務要上市了,但是如果缺乏旗下關聯公司的支持,它在供應鏈不會有現在的規模。

  記者留意到,海底撈關聯的公司幾乎涉及餐飲上遊的所有鏈條,比如,負責提供火鍋底料和蘸料加工的頤海國際,該公司2016年在港股上市,其去年營收16.4億元人民幣,淨利潤為2.6億元。作為海底撈的火鍋底料獨家供應商,頤海國際的最大客戶就是海底撈。從2013年到2017年,它與海底撈的關聯交易一直佔總收入的55%左右。同時,它的火鍋底料等調味產品還在家樂福等超市、天貓旗艦店等電商平台進行銷售。

  此前,頤海國際上市被認為是“曲線救國”,“出於財務、人員流動性和安全等領域的考量,不管是在國內還是海外,餐飲企業即海底撈本身上市並不容易。”林嶽說。據Choice數據顯示,目前A股共有4家餐飲公司,它們分別是:全聚德廣州酒家西安飲食*ST雲網(主業轉型);而在香港上市的內地餐飲企業有5家:合興集團、味千(中國)、呷哺呷哺、唐宮中國和國際天食。

  “頤海國際和海底撈集團算是‘一家人’,海底撈控股股東張勇夫婦同時是頤海的第一大股東及實控人,持有頤海47.76%的股份,其率先在港交所上市,融資後也能滿足海底撈所需。”林嶽說。記者留意到,在海底撈IPO的消息公布後,5月18日,頤海國際股價開盤一度衝高上漲10%。

  同樣,去年4月掛牌新三板的優鼎優(871375.OC)也與海底撈有著密切的關係。作為“U鼎冒菜”的母公司,優鼎優目前實際控制人張碩軼是張勇的弟弟,張勇本人則通過簡陽市靜遠投資持有股份。除此之外,海底撈聯合創始人施永巨集等核心人物亦持有公司股份且擔任重要職務。從2014年起,海底撈為並未盈利的優鼎優代墊經營款項,不僅如此,海底撈還為優鼎優供應食材類如肉類、蔬菜等食材以及底料,而優鼎優則是向“海底撈系”旗下的裝飾公司購買裝修服務。

  另外,作為關聯公司之一的蜀海集團,最初依托於中央廚房而設,也已在2007年開始獨立於海底撈運作。在眾多關聯公司中,海底撈與蜀海集團之間的關聯交易規模最大。2017年,海底撈對其採購金額達到26.05億元,佔當年關聯採購總額的52.08%,佔整體採購額的43.18%。據了解,蜀海不僅給海底撈提供採購原料,也為麻辣誘惑、金鼎軒等餐飲品牌提供供應鏈服務,其來自海底撈以外的年收入也已多達10億元。

  “餐飲企業達到一定規模之後,其核心競爭力的確很大程度來自於背後的體系,如供應鏈、商業模式、盈利模式等,因為這些內功直接決定了企業能快速運行中可控不跑偏。”記者發現,不僅僅是海底撈,西貝、真功夫、雅瑪等連鎖餐飲品牌近年來都開始通過不同方式向供應鏈端延伸:有的掌握供應鏈孵化新品牌,有的試水代加工,還有的向同行開放供應鏈。

  擴張下的挑戰

  2015年~2017年,海底撈門市數量分別為146家、176家和273家。2017年,海底撈門市增速高達55%,創三年之最。門市的擴張帶來營業收入的同步增長,不過近年來其淨利潤增速在放緩。2016年,海底撈營收增速為35.63%,淨利潤增速為137.96%;相對應的,2017年營收增速為36.23%,淨利潤增速卻僅有22.09%。

  根據招股書,海底撈計劃上市後募集的資金60%將用於開店,20%的資金將被海底撈用於開發新技術,提高餐廳運營效率(包括選址、廚房運營和存貨的供應管理),15%將用於償還貸款。值得留意的是,2015年~2017年,公司流動負債淨額分別為0.604億元、3.856億元和11.564億元,2018年一季度末,該項數據已擴大至14.42億元。

  “此次謀求上市,海底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極速擴張,因為當其整個生態鏈搭建起來之後,規模和效益會逐漸增大。”林嶽對記者表示。谘詢公司德勤曾發布報告分析餐飲業的上市困境,報告稱中國餐飲企業面臨諸多挑戰,包括經營成本高漲、食品安全問題未獲監管、內控管理和標準化難度大以及人力資源匱乏。目前餐飲企業最受關注的包括持續盈利能力、財務是否清晰、未來擴張情況、餐品品質能否維持現有水準等問題也都會影響到其上市的表現。

  在迅速擴張戰略下,海底撈並非沒有面臨管理上的風險。去年8月,海底撈被媒體曝光其後廚存在不少衛生問題。海底撈隨後發出《關於海底撈火鍋北京勁松店、北京太陽宮店事件的致歉信》稱,經過內部調查後發現,媒體披露的後廚衛生問題屬實,“向顧客朋友表示誠摯的歉意”,同時該公司已經布置海底撈所有門市進行整改。海底撈還表示,未來將在食品品質控制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員,將有超過500名指定員工直接負責食品的品質及安全。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機構分析,2017年,火鍋在中式餐飲市場佔有最大市場份額,按2017年收入計算,市場份額為13.7%,超過了川菜的12.4%。

  儘管如此,在餐飲行業工作多年的李寶對記者表示,“火鍋流行的口味是多變的且越來越難以捉摸的,從小肥羊火鍋、潮汕火鍋、豬肚雞火鍋以及椰子雞火鍋等,消費者可以選擇的越來越多。川式火鍋仍是火鍋中的最大品類,海底撈的領先位置雖也暫時保持著,但可以感覺到它的熱度不及巔峰期。”林嶽也認為,火鍋行業其實核心價值不高,容易被模仿和複製,由於進入門檻並不高,近幾年很多競爭者加入,加上火鍋的經營模式也在創新,如自助火鍋、吧台式小火鍋、麻辣燙、特殊鍋底火鍋、冷鍋等。

  與此同時,在一線城市餐飲企業的競爭正在加大。招股書顯示,目前國內二線城市成為海底撈的主戰場,而一線城市收入貢獻度正在逐步下滑。在海底撈的門市中,按照數量從高到低排列分別為120家二線城市店、69家三線及以下城市店、65家一線城市店以及19家海外店,其貢獻收入分別為52.31億元、15.18億元、29.6億元、7.03億元。這意味著,二線城市為海底撈已經貢獻了“半壁江山”的業績。

責任編輯:關海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