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黃膩苔不僅是濕熱,還有氣虛、陽虛……

導讀:對於黃膩苔,我們「臨證自當慎審明晰、辨證求因,窮本極源,方可切中病情,不可概以清熱利濕為治,而犯虛虛實實之戒」。


黃膩苔辨證淺議

作者/韓清


黃膩苔是臨床常見的苔象,可見於外感、內傷多種疾病和多種疾病發展的過程中。


如外感病(溫熱挾濕,挾食,濕溫病等),肺系疾病(咳喘、肺癰等)、心系疾病(胸痹、心痛)、脾胃疾病(食滯、黃疸等)以及三焦、膀胱和肝腎疾患等都可見到,臨床多以痰熱、濕熱立論。然而在臨床實際當中,黃膩苔的出現不能以痰熱、濕熱等概而統之,這現象已經引起同道們的重視,現就筆者的一些膚淺認識談談看法。

一、脾胃氣虛而見黃膩苔

脾胃者倉廩之本,為水谷之海,主運化而為人體出入升降之樞,水谷精微皆賴脾胃以敷布,若飲食勞倦所傷,脾胃之氣受損,運化失司,聚而為濕,蘊鬱化熱,上蒸於舌而現黃膩之苔,其本為虛,本虛而標實,此當健脾益氣為主,脾運得健,則濕熱可蠲。

例:劉XX,女,23歲,已婚,農民。1973年4月就診。

患者主訴:四肢發熱困煩兩月余,以肘、膝關節以遠為重,自覺勞累後熱煩睏乏尤甚。就診時感頭暈心悸,倦怠乏力,飲食尚可,平時白帶多,少腹墜脹。既往有慢性腹瀉史,脈濡,舌苔黃膩,舌質正紅。

初診以脾胃濕熱內蘊為治,處以三妙散加味:方用蒼朮9克,黃柏6克,防己12克,牛膝9克,桑枝9克,苡米15克,生甘草6克。三劑。

葯後四肢煩熱不減,帶下反多,少腹墜脹加重,此乃葯證不符,不可囿於黃膩苔屬濕熱之論。蓋脾主四肢、肌肉,而勞累後煩熱尤甚。經雲:「陽氣者,煩勞則張。」勞則氣耗,虛陽張越於外故加重,脾胃氣虛明矣。少腹墜脹、帶多,氣陷於下故也,服苦寒之品徒傷脾氣。


此似屬東垣所謂「脾虛陰火」之證,「惟當以辛甘溫劑,補其中而升其陽,甘寒以瀉火則愈……大忌苦寒之葯瀉胃土耳」,遂投以補中益氣東加味,以甘溫之劑升補脾胃,稍佐苦寒以瀉陰火。

方用:黃芪15克,當歸15克,黨參15克,白朮12克,陳皮6克,升麻3克,柴胡6克,葛根9克,澤瀉9克,炒黃柏2克,炙甘草3克。服藥三劑,四肢煩熱頓減,帶下亦減少。前方進退十餘劑,病狀若失,黃苔亦退。東垣謂黃芪、甘草、人蔘三味,「除濕熱煩熱之聖葯也」,誠為經驗之論。

二、陽虛水冷而見黃膩苔

余於1967年赴甘肅山丹縣巡回醫療期間,遇一陳氏患者,男性50餘歲。

苦於頭暈耳鳴多年,發作時耳鳴且如棉所堵,素有哮疾,遇冷輒發,四肢涼,大便不實,小便微黃,脈沉細,舌淡而胖,薄黃膩苔。觀其脈證,當為脾腎陽虛,氣不化水,水飲上犯之真武湯證。投以苓桂術甘湯,其效不顯,然亦囿於黃膩苔,小便色黃屬濕熱論,終不敢放膽使用附子。


後就教於吾師劉渡舟教授,師曰:「此為水濕內鬱之假熱,但用真武不妨」,於是用真武湯合苓桂術甘湯、澤瀉湯合方:附子9克,白芍9克,白朮12克,桂枝12克,茯苓15克,生薑五片,炙甘草6克,澤瀉30克。

服藥三劑後頭暈明顯好轉,六劑後黃苔盡去而顯露一派陰寒真象。

此為脾腎陽虛、氣不化水而致之水飲內停;飲邪上泛則頭暈耳鳴;水鬱之處,必有伏陽,故現黃薄苔。然此類病人必舌體胖淡,苔色亦呈淡黃,故用純陽之品,助陽化氣,溫化水飲,水飲得化而鬱陽自伸,苔黃可去。

三、腎陰虛而見黃膩苔

腎者主水,內寓元陰,元陽,為水火之臟,而為生命之根,人體的水液代謝又賴於腎氣的蒸化,腎陰、腎氣之不足皆可引起水液代謝的失調,如陰虛而相火偏旺,龍雷之火升騰,水熱相搏,亦可見到黃膩之苔,法當以滋陰補腎為治。

例:馬XX,女,35歲,家屬。1983年4月13日就診。

患者自覺頭暈,頭部烘熱多年,每以夏月或午後加重,伴有腰酸,腰痛,自訴午後「陰燒」,但體溫不高,口乾不欲飲,二便如常,素有下肢膝關節痛疼史,診得右脈弦細而數,左脈細數,尺部弱,舌紅,苔根部黃而厚膩。

證屬肝腎陰虧,髄海不足,水不製火,虛火上擾故頭暈、頭熱。午後及夏日為盛陽之時,陰虛之體,盛陽加之,故癥狀加重;舌苔黃膩者,知有濕熱內蘊,治以滋腎養陰為主,兼清相火,但當不礙於濕,用左歸飲加減。

方用:熟地炭24克,山芋12克,當歸15克,杞果15克,寄生15克,白芍12克,杜仲12克,黃精30克,川芎6克,女貞子30克。黃柏3克。小黑豆為引。

服藥六劑後,諸症均明顯減輕,黃膩之苔漸退,

此外,陰陽俱虛治以地黃飲子之風痱證,亦常見到黃膩之苔,臨床屢見。

總之,黃膩苔的形成,多由濕熱化生,然濕有外濕、內濕之分,熱有真假虛實之剖,臨床所見,首當分辨,筆者認為:黃膩苔的出現,多與人體水液代謝障礙有關,多責之於肺、脾、腎、三焦、膀胱氣化功能的失調,或因於外邪的鬱閉,或因臟腑功能的失調、氣機不利、津液內停,或因臟腑虛損,氣化無權而成,臨證自當慎審明晰、辨證求因,窮本極源,方可切中病情,不可概以清熱利濕為治,而犯虛虛實實之戒。


版權聲明

  • 本文摘自河南中醫1984年第4期,作者/韓清。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