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資產配置時代到來:13兆私募業駛入新周期

  資產配置時代到來:13兆私募業駛入新周期

  本報記者 李維 北京報導

  私募行業的發展正在迎來新階段。

  9月10日,醞釀已久、定位於以FOF形式開展跨資產類別投資的私募資產配置基金管理人登記,正式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下稱中基協)的資產管理業務綜合報送平台開放申請。

  中基協日前在《私募基金登記備案相關問題解答(十五)》(下稱《問題解答》)中提出了申報私募資產配置機構需滿足的”二選一”的條件——即旗下機構中至少一家已經成為中基協普通會員;或旗下機構中至少包括一家在中基協登記三年以上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近三年管理規模年均不低於5億元,且已經成為中基協觀察會員。同時,中基協還就私募資產配置機構設立的運營時間、高管配備,產品的起募金額、杠杆等提出諸多約束。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獲悉,部分商業銀行與第三方財富機構已經就申報私募資產配置著手準備材料,同時更多機構也在對資產配置的管理人才進行搜羅和培養。

  雖然中基協已通過產品類型方式為資產配置投資“正名”,但業內仍然呼籲約束資產配置投資相關上位辦法的頒布,以進一步明確資產配置類投資的行為邊界。

  在業內人士看來,伴隨著私募資產配置業務的出現,私募基金的發起主體角色與投資功能,也在得到進一步的延伸。

  一方面,資產配置機構的出現會引導私募市場前端出現規模更大的配置盤,並推動私募行業管理規模整體擴容,據中基協數據顯示,今年8月底私募基金管理規模已逼近13兆元;另一方面,監管層對私募基金的監管也在強化,而目前不少私募機構也在對自身的不規範問題進行整改。

  另據記者獨家獲悉,監管層亦曾就包括私募流動性基金等在內的更多類型進行過研究,不排除未來或有更多私募管理類型出現。而伴隨著產品種類的豐富、行業規模的擴容以及監管治理的不斷規範,私募行業無疑已經駛入了一個新的周期。

  開閘後眾生相

  面對私募資產配置業務申報的正式開閘,不少具有申報資質的機構已在高度關注。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了解,目前已有不少機構正在對申請私募資產配置機構進行著手準備。

  “我司有計劃向中基協申報設立私募資產配置機構。” 恆天財富財富管理板塊——恆天中岩相關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自中基協發布該通知之日,公司長官層已開會商討,決定向中基協申報,並已按照通知要求正在積極準備申報資料檔案。”

  另一家北京第三方財富公司人士則表示,其正在考慮對部分旗下私募證券或私募股權管理人的類型提起變更申報,將其轉化為私募資產配置管理人。

  “公司下面已經登記了不少私募機構滿足設立的規模要求,但除新設立外,還有一種可能性是采取類型變更,即將原有的證券、股權類管理人變更為資產配置類,而不用重新申報。”上述第三方財富公司人士指出。“這樣存量公司的品牌價值直接就能用於資產配置產品的募集。”

  但有法律人士建議,重新申報設立新機構開展私募資產配置業務的可行性更高,因為變革容易對原機構的存量產品帶來影響。

  “不建議用變更登記的方法將已登記的管理人轉換為資產配置管理人,因為一旦變更類型,原有的存量產品都不得再新增規模,到期也只能強製清盤。”國浩律師事務所一位人士指出,“除非是旗下沒有產品,只是一個私募的‘殼‘,這種情況是不用考慮存量產品的。”

  此外,一些公募機構也在對這一機會有所覬覦。

  “基金子公司整頓後,母子公司一二級市場業務采取了隔離,也就是母公司專戶做一級市場,而子公司做二級市場。”北京一家基金子公司負責人表示,“資產配置私募是跨市場的投資,這個產品明顯能夠進一步打破專戶的投資限制。”

  “考慮到持牌機構的特殊性,不排除監管會針對券商、基金這些機構開展私募資產配置業務進行特別規定。” 上述北京基金子公司負責人表示,“但我們希望盡量別把這個業務放在子公司,因為子公司有淨資本約束,放不下側重規模效應的配置類資產。”

  相比於第三方財富機構的積極和公募機構的期盼,一些傳統私募基金卻並不敏感。

  “我們暫時不會考慮做這一塊,雖然有資格,但搭建資產配置產品線對公司來說並不簡單。”北京一家大型證券類私募機構市場人士表示,“前兩年也總有聲音問我們會不會進入私募股權領域,但只是想專注做二級市場。”

  “有關注到這個事(私募資產配置),但我們暫時沒有申請的計劃,也不會為了拿到這個資格衝規模。”深圳一家私募股權機構副總裁坦言。

  銀行的路徑選擇

  在諸多可能設立私募資產配置管理人的主體中,管道能力最強的銀行成為了市場關注點。

  按照上述標準,私募資產配置申報開閘,顯然給予了以託管機構身份作為中基協普通會員的商業銀行更多的業務想象太空。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查閱中基協會員資訊發現,目前以託管人身份擔任中基協普通會員的銀行類金融機構一共有27家,包括四大國有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全國性股份製銀行和少數城商行、農商行,而多數城商行、農商行等中小銀行則尚未入列。

  但據記者了解,部分暫時並不具備申報資格的中小銀行也在對資產配置類私募申報事宜進行研究。

  “我們肯定也有意願做私募資產配置業務,而且也有這個能力來做。”一家已上市但未成為會員託管機構的城商行人士表示。“目前的要求是成為中基協普通會員、而大多數銀行是通過託管機構的角色成為會員的,我們一方面可能會積極的獲得託管資格,另一方面也不排除通過其他形式成為中基協普通會員的可能。”

  一位接近中基協的銀行人士透露,目前以託管機構身份成為中基協會員或是成為其涉足私募資產配置業務最便捷的路徑。

  “目前以託管人身份成為普通會員應該是最容易的方式,因為銀行類機構單獨發起設立私募機構攢規模是有嚴格的監管限制的,特別是對中小銀行來說。”前述接近中基協的銀行人士指出,“資產配置業務放開後,更多銀行也會有動力去開拓證券託管業務。”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中基協對私募資產配置管理人設立提出“一控”要求,而不少銀行旗下亦設有券商、基金公司等子機構,例如民生銀行旗下設有民生加銀基金、南京銀行旗下亦具有鑫元基金,此種情形下,私募資產配置機構由哪一類機構發起成立,業內亦有不同看法。

  “政策應該鼓勵募集能力更強的機構來做管理人,比如有實體經營網點的銀行,也就是說銀行旗下有券商、基金的情況下,還是銀行來作為發起機構比較科學。”一位國有大行北京分行人士認為,“同時資產配置私募也可以投資於公募產品,本身也可以增加旗下公募機構的管理規模。”

  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由銀行旗下券商或公募機構發起私募資產配置機構,再由銀行管道進行代銷,仍然能發揮不同金融牌照間的協同效應。“其實資產配置資格放在券商或者基金這裡也是可以的,作為股東的銀行管道也會配合,而券商、基金本來大多數就是會員機構,比較適合來申報發起。”上海一家大型券商副總說。

  “如果還是由旗下的券商等機構設立資產配置機構,那麽銀行的代銷角色還是沒有改變,這和目前監管希望促進管道機構向管理機構轉型的意願是相悖的。”前述國有大行人士表達了不同看法,其認為部分銀行亦可在股權安排上采取無實控人結構,進而讓銀行與旗下機構均獲得申報資格。

  事實上,部分銀行系券商的確在股權安排上被約定為“無實際控制人”。例如已經進入上市輔導的中銀國際證券,持有其37.14%股份的大股東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系中國銀行在香港的全資子公司,但輔導期報告仍將中銀國際證券陳述為“不存在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

  私募的新周期

  作為中基協私募類型中的“第四極”,資產配置類私募的開展,正在對私募行業的擴容注入了新勢能。

  據中基協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底,已登記私募機構達2.42萬家,環比增加98家,涉及已備案的管理基金規模達12.80兆,逼近13兆大關。

  在業內人士看來,資產配置類私募的出現,將進一步對私募業總規模帶來抬升。

  “資產配置作為私募類型出現後,大量資金直接投資特定領域私募產品的情況可能會減少,相反更多資金會通過資產配置的形式進入,即便底層資產不變的情況下,也會從數字上導致私募整體規模的進一步擴容。” 北京一家FOF類私募機構負責人表示,“資產配置私募的出現還能夠引導銀行、保險等大機構的配置盤資金進入私募市場,給私募行業帶來更多增量資金。”

  另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獨家獲悉,監管層也在就更多類型的私募機構管理人進行討論,例如流動性私募基金。

  “資產配置之後,可能還會有更多類型的私募機構出現,比如流動性私募基金,可以在一些私募產品流動性出現問題時進行支援,這種產品在海外已經比較成熟了,還有針對不動產、藝術品等特殊市場,也都具有被進一步分類監管的太空。”一位接近中基協的私募機構人士表示,“私募類型增多後,投資者的選擇也就更明晰和豐富,這也會刺激私募行業規模進一步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監管層就已開閘的私募資產配置業務提出種種約束,但有關資產配置監管的上位法規仍處空白狀態。

  “很多機構依照近年來ETF等產品規模增長提出現在開展資產配置時代到了,但具體如何開展、以何種形式開展一直沒有定論,應該說這個資產配置開放申請是‘頭一回’。”上述FOF類私募機構負責人表示,“不過在《問題解答》的更高層面,應該有一個更明確的上位法規來將資產配置‘制度化’。”

  事實上,監管人士也對頒布有關資產配置辦法有過發聲——中基協會長洪磊此前就曾建議,應當在《基金法》框架下制定大類資產配置管理辦法,構建資產管理業三層架構,形成主業清晰、專業規範、優勢互補的制度設計。

  “私募基金管理人必須堅守自身定位和發展戰略,落實專業化經營原則,對一級、二級市場投資及大類資產配置等業務不能進行‘既要、又要、全都要’的多類兼營。” 洪磊表示。

  在上述私募機構負責人看來,除針對私募資產配置提出上述約束外,還應該對股權、證券類的FOF進行特別監管。

  在規模擴容的同時,監管層對私募行業的規範治理也在同步進行。今年年初,證監會多地派出機構啟動針對私募基金的專項檢查,而亦有不少私募基金遭到嚴懲,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年內已有不少於9家私募機構因違規而遭到處罰。

  在發展與監管的同步推進下,私募基金或正在進入行業的新周期。

  “一方面是種類、規模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則是監管更加嚴格,行業洗牌也將會加劇。”前述FOF類私募機構負責人坦言。“行業的發展可能會更加健康,但同時也將出現馬太效應,整合度與集中度都將提高。”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