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遼寧阜新海州露天礦:從“火焰山”到“生態園”

走進遼寧省阜新市海州露天礦國家礦山公園,總面積3萬平方米的主題廣場上擺放著推土犁和潛孔鑽機等采礦運輸設備。站在觀景台上,相當於38個北京故宮面積的露天“礦坑”盡收眼底,甚是壯觀。礦坑周邊草木蔥蘢,廣場上遊人如織,孩子們放著風箏歡笑奔跑,老人們在廣場四周休息聊天,一群正在參觀的大學生紛紛拍照留念。

海州露天礦“礦坑”曾作為1954年版中國郵票和1960年版五元人民幣的圖案,見證了中國煤炭開採的歷史,堪稱中國現代煤炭工業的活化石。然而,2005年露天煤礦關閉後,昔日的榮耀成為當地人心中的傷疤,東西長3.9公里、南北寬1.8公里、垂深350米,總佔地面積7.02平方公里的“礦坑”,成為城市地質安全和生態環境的隱患。

阜新市委、市政府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露天煤礦地質災害治理、生態環境恢復和國家礦山公園建設工作,決定把海州露天煤礦“礦坑”作為珍貴的工業遺產來開發利用。

目前,總面積20萬平方米的海州露天煤礦國家礦山公園,不但改善了城市環境,還成為當地有名的旅遊景點,實現了從“火焰山”到“生態園”的華麗轉身。

昔日“礦坑”變身地標

遼寧阜新於1940年設市,取“物阜民豐,煥然一新”之意,是一座因煤而立、因煤而興的城市。1953年投產的海州露天煤礦累計生產煤炭2.44億噸,完成工業產值96.98億元,上繳利稅33.45億元,為我國煤炭事業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半個多世紀以來,海州露天煤礦共獲得國家級榮譽稱號21個、省部級榮譽稱號28個、市局級榮譽稱號45個。

2005年, 煤礦因資源枯竭而關閉。露天開採的作業方式,破壞了原來的地質環境。由於采場範圍大、礦坑深、岩土體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複雜,遺留的海州礦坑產生了滑坡、地面變形、環境汙染、殘煤自燃等問題。

“首先是坍塌滑坡,每年出現幾十次,影響海州礦周圍5萬多戶居民生產生活,此外是殘煤自燃以及對地下水資源的嚴重汙染。排土、煤矸石對空氣造成汙染,礦坑周圍還出現下沉、地裂。海州露天礦開採形成的自然災害治理難度大,治理殘煤自燃需要把深部殘煤挖出。”阜新市自然資源局副局長韓金龍告訴記者,2004~2017年,阜新累計投入7.47億元(其中國家和省投入各類專項資金5.6億元,阜新市配套資金1.87億元),開展了海州露天礦一系列治理工程。通過削坡、平盤、錨索、抗滑樁、壓坡腳、注漿滅火及生態恢復等措施,治理礦坑面積兩平方公里,初步消除了海州露天煤礦部分區域地質災害隱患。恢復礦坑部分區域生態環境,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海州露天礦成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礦山公園。

2009年正式開園的海州露天煤礦國家礦山公園總面積20萬平方米,公園大門仿照單鬥挖掘機的形狀,公園大門南面的道路兩側是生態恢復示範區和停車場,面積為13萬平方米,種植各類樹木4.5萬株,修建了2510米的林間小徑和4處休憩廣場,供遊人休憩娛樂。

站在公園觀景台上,可以看到礦坑北側的植被已經基本恢復了。“礦坑沒治理前,如果站在這兒被風吹半天,衣服上會沾滿煤渣,回家抖落抖落,掉小來的煤都能用來燒了。以前我們開玩笑說阜新一年刮兩場風,一場6個月。如果不治理,灰塵粉塵會刮向市區,風大的時候周圍居民不敢開窗戶,別人家落的是灰,這兒居民家落的是黑色的小煤面兒。”海州礦業公司綜合辦副主任王雙園見證了這裡的生態變遷,“現在公園建成了,很多人都來這兒散步。我們致力於把公園治理成一個生態環境特別好的大盆景。”

“螞蟻啃骨頭”般把燃火區滅掉

50歲的阜新礦業集團海州礦業公司職工汪紹傑告訴記者,他從2005年開始參與海州礦災害治理工作,回收殘煤,處理局部地區的裸露煤炭。當時煙塵大、著火點多,著火滅火過程中,有的人負責瞭望,有的負責撲滅。因為煤煙大,工作人員要戴防毒面具工作。

“眼前北幫植被恢復,夏天樹木茂盛,樹成活率非常高,還能看見野雞野兔。”汪紹傑從事了十幾年的礦坑治理工作,他看著這個廢棄的礦坑變成公園,感到很自豪。

阜礦集團海州礦業公司綜合隊隊長閔士彪從2010年起參與海州礦治理至今,他看到,修了防水牆後,再遇到下雨,道路不再被衝了,綠色植被對水土也起到了保護作用。

海州礦治理工程技術顧問由福新表示,如果海州礦坑不治理,北幫就有可能滑下去,周邊老百姓住宅可能會產生地裂縫或者隨邊坡移動而垮塌。如今通過混凝土樁加固、錨索加固、樁基擋牆、削坡處理等方式,邊坡穩固住了。

海州礦坑治理並非易事,前期要對采空區進行扎實的了解,調研地下開採和地表的關係。

一次,施工人員在治理中發現,在兩條廢棄的挖煤巷道內有許多殘煤,並產生了大量瓦斯氣體,當空氣自巷道破損處進入時會發生自燃。當時的滅火方案是,先用鉤機扒開巷道,掏出殘煤,然後填土、灌水。火滅以後,再鋪上4米厚的土,土上栽樹,根除火患。

鉤機師傅扒開巷道時發現巷道裡全是火,藍色的火苗有一尺多長。鉤機挖鬥不到半小時被燒紅了,鉤機師傅趕緊停下來等挖鬥晾涼了再繼續。

由於溝幫陡峭、面積狹窄,最多只能上兩台鉤機,加之火點眾多,處理難度很大,施工隊只好用螞蟻啃骨頭的辦法一點一點地向前推進。那次動用了兩台鉤機和10台水車,花了7個月才把150米長的火區全部滅掉。

生態恢復改善了大氣質量

十幾年來,海州礦及周邊的生態恢復改善了當地的大氣質量。

阜新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王海鷹告訴記者,海州露天礦大坑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破壞,破壞了地下水準衡,局部的地表生態功能喪失。海州露天煤礦位於阜新市主導風向上,其殘煤自燃,煤矸石揚塵是造成嚴重環境汙染的重要因素。

通過礦山公園的修建,海州露天揚塵汙染問題得到改善。監測數據顯示,2008年,海州露天礦周邊月每平方公里降塵28噸;2018年,海州露天礦周邊月每平方公里降塵13.8噸,減少50.7%。

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數據顯示,2006年,阜新市環境空氣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為117微克每立方米,超標0.67倍。2018年,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為69微克每立方米,首次實現可吸入顆粒物濃度達標。

阜新市自然資源局副局長韓金龍表示,阜新將深入開展海州露天礦及周邊地質災害、地下水、殘煤自燃、土壤植被、可利用資源和關鍵技術研究。目前基礎調查和關鍵技術研究工作已正式啟動,計劃今年6月30日前完成,海州露天礦及周邊基礎調查和關鍵技術研究工作的開展,將為綜合治理規劃編制和後續工程實施提供基礎數據和科學依據。調查區域包括海州露天礦坑,周邊矸石山和工礦廢棄地,並結合綠色礦業發展示範區範圍,總面積約55平方公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