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台灣人旁觀上海的垃圾分類:這也能成話題?

2019年第136篇中國人的故事

文 | Lucy

編輯 | 萬千

2018年台灣服裝設計畢業後,從實習至出社會在深圳待近一年半的我,決定轉行來上海闖一闖。六月中,隻身買了張來回機票、選定房子、拖著我的行李正式入住。來回過程不到幾天,我在上海安了一個家。

搬來上海將近一個月,在這一個月裡,恰巧見證了上海垃圾乾濕分離的浪潮。同事們各個成為惜糧的好孩子,珍奶都深思熟慮才下單、朋友們用小豬佩奇吃什麽洗版朋友圈,發現他才是本月最紅KOL。

對於在台灣做垃圾分類二十三年的我而言,看大家如此激烈的反應我倒是覺得有些大驚小怪,垃圾分類也能成為話題?

01

台灣垃圾分幾類?

在台灣垃圾分成:普通垃圾、可回收垃圾、廚余。

可回收垃圾又細分成:紙類、報紙、寶特瓶、塑膠、鋁箔包、光碟、電池、舊衣、保麗龍、日光燈、大型電器等不同的垃圾桶,丟垃圾前大家會先分類整理好帶到社區回收廠投放。

上海的垃圾分類相較於台灣來說少了很多,分成:乾垃圾、濕垃圾、可回收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強製清洗、壓扁、按品類分投,整套流程對我來說只要求半套。但即使是半套,也未必人人都能落實。

讓我舉個例子。在台灣,一瓶旺仔牛奶要怎麽回收呢?

首先取出吸管與瓶身,分別拿去沖洗後吸管是一般垃圾、瓶身是鋁箔包,鋁箔包要拆開壓扁減少體積 ; 飲料杯要怎麽回收呢?拆解過後沖洗,吸管與蓋膜丟一般垃圾,杯子為塑膠類 ; 玻璃罐裝牛奶呢?蓋子與瓶身分別沖洗後,瓶蓋是塑膠類、瓶身是玻璃類。

台灣從小學教育開始,垃圾分類就是重要的榮譽象徵。獎勵不會少、扣分也不會缺,每班訂的牛奶喝完,紙盒要洗乾淨壓扁塞到沒壓扁的盒中,壓得越扁、塞得越多、越扎實、學校給的分數越高 ; 而負責回收的榮評員,總是威風地站在回收箱前抓哪個同學沒有分類好、扣分!沒有清洗、扣分!

到了大學垃圾分類也為我帶來不少好處,可以在服裝系的廢布回收區收找到不錯的邊角料完成一件作業、在建築系的木材回收區找到切剩的木塊布置展區……大學四年沒錢買材料,垃圾場成為我尋寶的場所。

同時,父母從小便給我一個觀念,這個東西是需要?還是想要?需要的東西他們一定不會少買,想要的東西也一定不會多給,惜物愛物的精神來自這個節儉過頭的父親,他總一手誇著他修好的寶貝,另一手衡量著我們家是否有必須購買的物品。

爸爸此生樂趣不多,最大的樂趣便是每天晚上到社區大型電器回收場,找尋那些看似不能用的廢電器,儘管已經是間公司的大老闆,他依舊樂此不疲地熱愛撿大型垃圾回家,經過他的巧手修複垃圾變成全新的產品,他總愛向我們炫耀他挽救了一個生命,是何等偉大的善舉,而媽媽站在一旁總無奈說:“真想把家裡用不到的東西往外丟,你爸偏偏都往家裡搬!”,母親的生活哲學是少即是多,家裡東西越少越好,為了他這個愛好差點鬧了家庭革命。

幾年下來爸爸搜集的電器簡直可以開一家電器行,在一次二手拍賣會上他搬出所有的寶貝,回收了600多塊,他驕傲地告訴我他聞到一股商機,問我願不願意跟他合作?他販售這些寶貝們,我做我的私人產品定製,兩個人講得好似生意興隆一般,竟然做起環保生意的夢。

而真的讓我發自內心希望能為地球盡一份力、從被動遵守到主動付出是我在台灣東邊的小島蘭嶼的一次經歷。

02

在蘭嶼,自己垃圾自己帶走

大四暑假,我來到蘭嶼,這裡的島上住著以拚板舟聞名的達悟族,七天的小旅行,我見識到族人自發性地為守護這塊土地所付出的努力。

照片由作者提供

民宿老闆在公共區域放置玻璃餐盒、餐具、水壺、飲水機,鼓勵大家裝好水、帶好餐盒再出門,我看著餐盒嫌麻煩,裝好水便騎著摩托車環島去。中午我們到餐館想打包,老闆表示不提供外帶餐盒,“我付錢,幫我打包吧!”我說到,老闆依舊拒絕,竟然連錢都買不到一份外帶?開始後悔怎麽沒聽民宿老闆的話拿份玻璃餐盒呢!

老闆告訴我,蘭嶼這個小島隨著觀光人流大了起來,寶特瓶成山,小島的垃圾場無法消化,必須送回台灣處理,如何做到吸引遊客同時保護環境,成了族人最重要的課題。

當地藝術家甚至用寶特瓶做了裝置藝術,推廣“自己垃圾自己帶走”的無痕旅遊,希望大眾還給蘭嶼一個乾淨的環境。

照片由作者提供

蘭嶼給我上了一課,讓我了解過去我所做的只是被動遵守一個規則,慢慢地內化成了一個習慣,而這個習慣是沒有意識的存在,沒有意識的行為與不做為是相同的。

達悟族深愛蘭嶼、他們的家,身為遊客的我自然而然想一起努力保護這塊淨土,甚至帶著這份精神回到台灣,並且延續這份精神,愛護我所在的土地、我的家。

03

我能做點什麽?

從蘭嶼回到台灣後,我開始思索能用我的專業做點什麽?看著大學四年堆積成山的廢布,想幫他們重新與人產生關係,計劃在不買布浪費資源的前提下,做成小巧的飲料杯套,繡上大家的名字。由於價格合理反應不錯,慢慢有人提供自己不要的衣服,希望我能替這些衣物延續其生命周期,用另一種形式回到他們身邊。

有客人提供我高中制服,上面承載著過去的青春記憶,我小心翼翼的裁剪,深怕毀了這獨一無二的存在。客人原訂一個杯套,我看著剩下的邊角料捨不得丟,便多做了一個抽繩包包送給他。

照片由作者提供

思索如何善加利用剩下的邊角料反而花費更多的時間成本,但成品滿意得讓人驚豔,交貨的那一天,他比預期多給了我許多費用,感謝我的小巧思,讓這件衣服重新有了存在價值,買到的是無法複刻的產品。

還有一個客人,寄給我她的運動服,希望一件長袖運動服能做成兩個水壺袋、兩個飲料提袋,想送給過去同窗的好姐妹們。整件衣服拆解,我計劃著兩支袖子可以做成兩個水壺,衣身可以做成水壺的裡布與飲料提袋,其中一邊袖子有她的班級、學號、姓名,我便刺繡複刻了另一支袖子,同時也在飲料提袋上繡上她們的班級、學號、姓名。做完後反應特別好,訂單源源不絕,大家都想要一個高中聯名商品。這個計劃後來因為我準備前往深圳就職而停止,我想花點時間多做一些自己的東西。

照片由作者提供

媽媽個子小,拿著一件舊長裙請我幫忙改短些。丈量完剪下十公分的碎花布,正好我缺些小包裝日用品,便拿著這塊碎布做了化妝包、藥包、指剪包..... 小小的碎布加上過去畢展的邊角料結合得剛剛好。至今我隨身攜帶著,有一件物品能與母親的記憶結合,陪我度過異鄉想念她的時刻,仿佛她就在我耳邊叨嘮著。

04

習慣的養成需要時間

台北的早晨,捷運口常見有人發送早報,大家隨手一拿在捷運上閱讀,到站後、站門一開,出口處即有回收報紙的鐵籃,晚起沒拿到早報的人可以重複閱讀。“不浪費的觀念”延伸至食材的運用,進而養成不留廚余的飲食習慣,吃多少、點多少,要為自己點的食物負責,空盤是給食物的一份尊重。透過這股力量,民眾甚至會回過頭監督企業,是否有落實環保生產、是否過度包裝,用新台幣讓不肖業者下架。

有趣的是,今年7月1日,彼岸的台灣下令四大場所禁用塑膠吸管的政策,在實施前爆發了“珍奶之亂”,名嘴們拿出湯匙吃珍奶的畫面在電視台播送,網民們更是發揮創意腦洞大開研究如何飲用珍奶。七月,兩岸在環保之路上一同做了歷史性的改變。

教育,只是傳達一個觀念,對我來說是習慣的養成,當你的出發點是為了整個環境好、為了你腳下踩的土地好,這一切就是內化的表現談不上規範。

作者後記:

我在個人平台上詢問身邊的台灣朋友們,請大家告訴我他們的環保小故事。吸煙的朋友告訴我他會自備煙蒂盒; 當兵的朋友告訴我當回收桶滿了,大家就不能喝飲料,所有人會卯起全力、拚了命都要把每個鋁箔包壓得扁到不能再扁,就為了還能喝到飲料 ; 也有人看到海龜嘴巴被寶特瓶上的塑膠環套著受困的新聞,回收前都會把塑膠圈減斷 ; 更多人向我呼籲,丟手搖杯的同時,要把塑膠封膜撕掉、連同吸管丟一般垃圾,杯子才能丟塑膠類......許多可愛的環保行為伴隨這股風潮又讓我看見,每個人都默默的在為自己所堅持的理念而努力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