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就算被垃圾分類逼瘋,我也要含淚安利這9.1

自上海垃圾分類處罰正式開始,已經足足一個禮拜了。

各色垃圾分類梗已然成為新的社交方式。

為了機智應對來自垃圾分類的靈魂拷問。

正常的一日三餐,都變成了求知若渴的學習時間。

不敢分錯,更不敢亂扔,生怕被小區24小時監控記錄在案,隔天就被釘上「冤罪殺機柱」。

在公司點外賣更是頭疼,大大提升了魚叔多走兩步下樓堂食的行動力。

挺好,每天運動步數都增加了。

外地的魚友們一開始都在笑。

但很快就有你們跟著哭的時候。

畢竟躲過了上海,你也躲不過46個重點城市。

對於這種雷厲風行的推行措施,魚叔只想說四個字:

望著曾經無處安放的肥宅快樂水空瓶,我留下了欣慰的眼淚。

雖然分類標準令人頭禿,但這一天我們已經等得太久。

為什麽這麽說,看完它你就明白了——

《塑料海洋》

A Plastic Ocean

每每提到環保,總有人覺得這個問題大而乏味,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但魚叔打賭,看完這部片,你一定無法再坐視不管。

因為這部9.1分的紀錄片,擺出了一個殘酷的事實。

那就是。

只要你活在地球上,你就逃不過塑料帶來的毒害。

被人類扔掉的塑料,通過海洋,通過食物鏈,帶著無法消解的化學毒素,重新回到了人體內

此時此刻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體內就可能藏著你根本不知道的塑料微粒。

汙染如何發展到了今天這種地步,而我們究竟生活在怎樣的危機之中?

是時候,知道真相了。

塑料,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材料之一。

礦泉水、外賣盒、塑膠袋、包裝盒······它的身影簡直無處不在。

而我們現代人對塑料的依賴顯而易見

光在美國,每年就會丟棄380億個礦泉水瓶。

那麽問題來了,這些「一次性」用品完成使命之後,又去了哪裡?

你可別跟我說垃圾桶。

因為這個答案,就和說雞蛋是從超市裡來的一樣傻得可愛。

事實是,投進了垃圾桶,塑料垃圾並沒有消失

它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以驚人的速度累積著。

看看被塑料填滿的垃圾場,你就知道它的數量有多可怕。

更驚悚的還在後頭。

如果不加以處理,這些堆成山的塑料不會降解不會消失

也就是說,等你孫子的孫子都壽終正寢,你用過的塑料瓶還依然安安穩穩地待在原地。

然而陸地總歸是有限的,許多無處安放的塑料垃圾,都湧向了一個地方——

海洋。

在我們的印象裡,海洋總是神秘廣闊而美好,是無數神奇生物的溫馨家園。

各類紀錄片中呈現的,都是極美的畫面。

可現實是,鏡頭一轉,在這些動物的「家」裡,其實漂浮著無數的塑料垃圾。

你以為這是哪個海濱浴場裡見怪不怪的汙染?

錯!

這是一片根本沒有任何商業捕撈活動的海域周圍是封閉了30年之久的海灘

說是人跡罕至都不為過。

可就是這麽一片未被開發的處女地,卻依然沾上了人類垃圾的難看汙漬。

被玷汙的還不止這一處。

來到地中海,潛入1600米深的海溝。

在陽光都照不到的深海,又發現了人類的標誌物。

塑料瓶。

看到了嗎?

塑料垃圾就像一個擺脫不掉的夢魘,無孔不入地鑽進地球上每一個角落。

沒人知道它們已經在這裡呆了多久。

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還會在這裡一直存在下去。

除非,它們被無辜路過的海洋生物吃掉

於是你會看到,身為海洋霸主的鯨魚,卻痛苦地死於一塊6平米的塑料布

壽命幾倍於人類的海龜,會把塑膠袋當作海母誤食。

結果因為胃裡的塑膠袋包裹著氣體,而再也無法下潛

還有長著人類夢寐以求的翅膀,本應自由翱翔的海鳥,最後只能帶著硬邦邦的胃死去。

只有拳頭大小的胃裡,可以取出上百塊無法消化的塑料

對於海鳥來說,這些塑料塊的重量,相當於人類吞下6-8kg重的塑料。

死前最後一刻有多難受,可想而知。

這些無辜的動物們,不過是在自己的家門口,在自己慣常捕食的路上活動。

誰能想到會有幾十億人口,把致命的塑料扔到了它們的家中。

儘管造成了如此多的傷害,但海洋,依然不是塑料的最終去處。

事實是,海洋中超過5億塊塑料,最終還會回到人類身上。

雖然不會被降解,但在水和陽光的長期作用下,各色塑料製品最終會分解成細碎的「塑料微粒」

它們凹凸不平的表面上,會吸附人類排放的化學汙染物質,摻雜毒性。

然後通過食物鏈,進入我們常吃的魚蝦體內。

在幾年前加州大學的一次研究已經發現:

市面上四分之一的魚類體內含有塑料碎片。

危機離我們並不遙遠。

2012年香港台風,造成了中國石化6個集裝箱,共計150噸塑料原料翻覆進海洋。

雖然事後中國石化第一時間出資清理,但汙染已經覆水難收。

遍地散落的塑料微粒像雪一樣覆蓋了海灘。

當時周圍的海洋裡,隨隨便便撈一條魚,肚子裡都能數出不少塑料顆粒。

如果說這次事故還屬於偶然,那麽沒有原料洩露事件的大西洋,或許更能讓我們看清慘淡的真相。

北大西洋裡,也被3440噸塑料微粒侵佔。

可以想見,這些海洋裡的魚最終會攜帶著塑料微粒,進入人類的餐桌。

食物鏈,只是塑料報復人類的第一種方式。

在推行垃圾分類之前,很多塑料會和普通垃圾一樣,做焚燒處理

而焚燒產生的煙霧中,含有領苯二甲酸酯

它不僅會干擾人體的內分泌系統,更是一種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的致癌物

就算躲過了塑料處理的直接攻擊,在塑料的日常使用中,仍然有著許多超出想象的危害。

生產塑料過程中的增塑劑,有毒性。

不光是生產, 在使用過程中,塑料還會釋放具有雌激素活性的化學物質。

干擾人的內分泌,甚至生殖系統。

從嬰兒奶瓶到塑料水杯、塑料盒,日常生活中躲不開的使用,讓人類與塑料融為一體。

大人、兒童,每個人都是逃不開的受害者。

相信你看到現在,只想躲過塑料帶來的汙染和危害。

作為普通人,有什麽保護自己的方法呢?

專家給出的答案是:沒有!

你身處塑料王國,就別想逃過一劫。

但換個角度,我們也並非束手無策。

唯一的應對方式,是從源頭減少汙染

早在1991年,德國就行動起來,用法律強製規定塑料包裝生產商,要負責回收自己售出的包裝材料。

壓力之下,街道上塑料回收機器隨處可見。

人們每投入一個塑料瓶,就能獲得25分錢。

效果顯而易見,街道上的塑料垃圾幾乎絕跡。

不光是發達國家,遠在非洲的農業國家盧旺達,也早就禁止使用塑膠袋。

他們的理由很簡單

「既然知道它不好,幹嘛還留著它」

短短的一句話,不知道戳破了多少迷惑人的幻象。

生活裡花花綠綠的包裝,消費主義至上的宣傳,早就讓人們迷失了自我。

熟悉了一次性的方便,有多少人把地球也當成了一次性的家園?

又或者,我們對眼前的便利沉迷不已,要忽視看起來遙遠的危險。

人們總有太多逃避的理由。

要麽避重就輕,用大問題掩蓋小問題。

要麽轉移視線,乾脆置環境問題於不顧。

魚叔還記得這樣一條觀眾評論:

人的事兒還沒弄明白呢,誰關心這個。

結尾我非常不喜歡,好像給人帶來了希望,其實希望渺茫。

我不知道,還有多少人有著類似的觀點。

但我必須要說,不能因為環境問題沒有那麽急迫,就代表它不重要。

人也不能總指望別人來拯救自己的生活。

不管什麽時候,希望都不是靠寥寥幾個環保鬥士就能給的。

希望,是需要自己一手營造的。

你或許覺得自己力量渺小,但別忘記,垃圾山的一角,也有你不斷扔掉的礦泉水瓶、扔掉的塑膠袋、扔掉的外賣盒。

你的一雙手,可以為環境問題火上澆油。

但也可以,把它放進該去的地方,創造回收利用的價值。

選擇權,一直都在你的手中。

助理編輯:史迪西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