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在日本,垃圾分類是如何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

牛奶盒必須用水沖洗後,剪開晾乾,然後用繩子捆綁在一起;寶特瓶的瓶蓋、瓶體和標簽,也需要分開投放;超市裡的塑料盒,用完後會被清洗乾淨,直接送回超市。剛來日本的外國人有時調侃,“簡直要有個博士學位才能理解他們的垃圾回收規則。”

文3570字,閱讀約需要7分鐘

日本居民在給垃圾分類。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圖/視覺中國 編輯 宋灰宗 校對 劉軍

6月開始,上海人遇到了一個新問題——垃圾分類。

今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它被稱為“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措施”。原本混放在一個袋子裡的垃圾,從此需要嚴格按規定分成乾垃圾、濕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如果扔錯,最高將被處以200元的罰款。

一夜之間,扔垃圾不再是“隨手的事兒”,而需要“好好琢磨一下”。為了正確地扔垃圾,上海迅速掀起學習垃圾分類風潮。對垃圾分類,有人讚同,有人質疑。上海,仍在適應和磨合的節奏之中。

而在鄰國日本,垃圾分類已經實行了四十多年,以詳細的分類,苛刻的投放時間聞名世界,讓很多到日本旅遊和短暫生活的人都難以適應。但日本的民眾已經將垃圾分類內化成了生活方式。經過民眾和政府的通力合作,四十年間,日本的垃圾處理和回收取得了不少成就。

━━━━━

上海:怎麽扔垃圾,成了大問題

線上對上海垃圾分類的討論,是從“到底怎麽區分乾垃圾和濕垃圾”開始的。

在上海的垃圾分類規則中,濕垃圾=易腐垃圾,乾垃圾=其他不能分到前三類中的垃圾。

但在實踐中,分類中的“乾和濕”,與實際體驗上的“乾和濕”會有很多錯位。

比如濕紙巾,濕的,但屬於乾垃圾;而瓜子殼,乾的,但屬於濕垃圾;魚骨頭和豬骨頭,都是濕的,但前者是濕垃圾,後者是乾垃圾……

稍微一個不留神,就可能分錯類,在垃圾桶前被志願者指出錯誤。

上海市民家的垃圾桶。受訪者供圖。

不光如此,垃圾分類之後,原本簡單的事情也變得複雜起來。

6月初的某天,外企工作的袁婕準備將一根還沒吃完的冰淇淋連同包裝扔進路邊的垃圾桶,有志願者看到上前阻止,告訴她手裡的垃圾一部分是乾垃圾(包裝袋),一部分是濕垃圾(冰淇淋),還有一部分是可回收垃圾(冰淇淋棍)。

在鐵路上海虹橋站,志願者幫助旅客對垃圾進行分類。殷立勤 攝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靠點外賣為生的小楊,在瀏覽了社區發的分類指南之後,決定以後“隻點漢堡和披薩之類沒有湯湯水水的飯”,他接受不了把沒吃完的外賣和外賣盒分開扔,“點外賣不就是為了不做這些事嗎?”

2019年6月30日,上海,在外灘旅遊景區,正在丟垃圾的遊客。全民參與垃圾分類的“法治時代”已經到來。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而固定在早上7:00到8:30、晚上6:30到8:00的垃圾投放時間,則讓很多早出晚歸的白領“根本趕不及扔垃圾”。有人調侃,“垃圾分類將成為上海公司推行‘996’的最大障礙。”

和垃圾分類“親密接觸”的第一個月,人們的生活習慣被打破,感覺到諸多不便,還在適應的節奏中。

2019年7月1日,上海,當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南京路步行街,保潔工人在垃圾桶上張貼垃圾分類標識。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

日本:苛刻的垃圾分類規則

比起剛剛推行的上海,在日本,垃圾分類已經有了四十多年的歷史,是一項全民都積極參與的活動。

日本對垃圾問題的關注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當時正值戰後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東京到處是垃圾。時任日本東京都知事(相當於東京市長)的美濃部亮吉,提出了“向垃圾宣戰”的口號,鼓勵建造垃圾焚燒爐和填埋場。

垃圾處理中心,工作人員正在將塑料垃圾放進壓實機。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八十年代“泡沫經濟”時期,垃圾數量和種類激增。1989年,東京的垃圾總量達到了創紀錄的490萬噸。焚燒和填埋無力處理巨大體量的垃圾,必須通過有效分類來改進焚燒技術。與此同時,民眾意識到對於垃圾處理無法再置身事外,必須參與其中。

1999年,日本在《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中提出了“3R”理念:Reduce、Reuse、Recycle(減少、再利用與再循環)。並建立起了細致、複雜的分類規則。

日本的3R標誌。圖片來自網絡

如今,走在日本的任何一個社區,你都會看到詳細的垃圾分類圖標和收垃圾時間表。日本的垃圾主要分為五大類,每大類下還有更細致的分類,並且每個地區都有所不同。

東京大田區的分類指南長達30頁,有500多個條款;橫濱政府則將垃圾分為10大類,更詳細的指南手冊有27頁。

日本社區的垃圾分類詳細圖。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而花在垃圾上的時間,不僅僅是分類這麽簡單,扔掉之前,還需要對垃圾進行處理。

比如,牛奶盒必須用水沖洗後,剪開晾乾,然後用繩子捆綁在一起;寶特瓶的瓶蓋、瓶體和標簽,也需要分開投放;超市裡的塑料盒,用完後會被清洗乾淨,直接送回超市。剛來日本的外國人有時調侃,“簡直要有個博士學位才能理解他們的垃圾回收規則。”

日本垃圾分類手冊中關於寶特瓶的回收指南。圖片來自網絡

比起可以每天扔兩次垃圾的上海,在日本,每種垃圾只能在每周的固定時間投放,如果不小心錯過,就只能再等一周。

比如在東京,周一統一收容器包裝類垃圾,周二和周五可以扔可燃垃圾,周六可以扔資源垃圾,而不可燃垃圾只有每月第二、四周的周四才能投放。如果有鋼琴、家具之類的大件垃圾,則需要聯繫專門的人員,並支付一定的費用。

當地時間2018年5月14日,日本東京,可回收垃圾處理中心。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

垃圾分類,是日本人的生活方式

在政府和民眾的通力合作下,四十年間,日本在垃圾分類和處理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2014年,東京的垃圾總量為270萬噸,比1989年減少了44.8%。其中約1/8被扔進東京灣的垃圾填埋場。

被處理後壓實的鋁罐。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為了更好利用和回收垃圾,政府一直在投入資金提高垃圾處理技術。目前,通過高溫處理,可以控制有害氣體的產生,減輕大氣汙染;焚燒後產生的灰燼,除了一部分被填埋、也可以用作水泥生產或製造瀝青。燃燒產生的熱能,可以用來發電和供暖。

工作人員在處理塑料瓶。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這些成績的背後,也離不開民眾的支持。

孩子們很小開始就對垃圾分類的規則耳濡目染。從幼兒園到高中,學校也都會定期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垃圾處理廠。

經過四十多年的教育,垃圾分類不僅成為日本民眾的一種生活方式,也彰顯著他們對國家的責任感。

日本西部的上勝町,準備在2020年達成“零垃圾”——回收所有垃圾,不送任何東西去焚燒。

日本西部的上勝町,準備在2020年達成“零垃圾”目標。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他們的垃圾分類細致到45種,小鎮甚至沒有垃圾收集服務,居民們需要直接把垃圾送到處理廠。

日本工人在垃圾處理中心為垃圾分類。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小鎮中的人可以接受這種“麻煩”的生活。71歲的高橋澤子說:“我知道焚燒垃圾很方便。但最好還是回收利用,不然太浪費了。”

上勝町居民在廚房清洗牛奶盒。像塑膠袋和瓶子這樣的物品必須清洗和乾燥,以便回收。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除了日常做好垃圾分類以外,日本人還經常會發起很多關於垃圾分類和環境保護的活動。根據地理位置和城市特點,有不同側重。

在東京,漫畫愛好者會裝扮成喜愛的漫畫角色,參加非營利組織發起的撿垃圾活動,向青少年宣傳環保觀念。

當地時間2019年6月8日,日本東京,coser參加一個由非營利組織發起的拾垃圾活動。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千葉縣一宮市是2020年東京奧運會衝浪項目場地所在地,上個月,人們在此地發起垃圾收集活動,來提高公眾對海洋塑料汙染的認識。

當地時間2019年6月5日,人們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衝浪項目場地發起垃圾收集活動。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甚至有人把酒吧開在垃圾處理廠的旁邊,試圖推廣最先進的垃圾處理設施,並督促居民對自己每天產生的垃圾進行反思,而酒吧的名字,就叫做“垃圾坑”。

當地時間2019年1月18日,日本東京,一家名為“Gomi Pit”(垃圾坑)的酒吧在一家垃圾處理廠旁開業。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世界銀行2015年的一份數據顯示,到2025年,每人每天將產生約3磅垃圾,比目前高出一倍多。垃圾分類,將是人類面臨垃圾難題時必然的選擇。

7月1日進入“垃圾分類時間”的上海尚在適應之中,除了上海以外,目前國內已有9個城市對垃圾分類立法,2020年底前,46個重點城市要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東京清潔管理局的國際合作官員小村信史說,“我們必須減少廢棄物,並回收那些可能成為廢棄物的東西。”

上勝町的城市主頁上的標語也寫道:“混在一起是垃圾, 分類以後成資源。”

參考資料:

垃圾分類的上海樣本,新京報

Plastic fantastic tokyo recycle waste, japantimes

Recycling zero waste town garbage plastics kamikatsu japan, indepandent

Wasteland tokyo grows trash,japantimes

值班編輯 吾彥祖

“沒有一個大V,逃得過電動牙刷”

本文部分內容首發自新京報公號“剝洋蔥people”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歡迎朋友圈分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