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長壽的秘訣:遺傳?生活習慣?婚姻?收入?

文:恆大研究院 李建國

現代醫學發展至今,衰老機制的相關研究已有長足進展,未來人類壽命將不斷延長。但在目前的條件下,大量的實證研究越來越將長壽指向遺傳因素、生活方式及社會化因素,尤其是社會化因素,婚姻、職業、社交以及背後的人格因素對壽命的影響可能遠超我們的想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經營穩定的婚姻、追求成功的職業、建立良性的社交網路是延長壽命的有效途徑。


1. 醫學衰老研究的前沿成果

衰老機制的研究已有長足進展,現代醫學有望在未來不斷延長人類壽命。近10年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兩次花落衰老研究領域,分別是2009年的端粒及端粒酶和2016年的細胞自噬。隨著科學家對衰老機制研究的深入,新的抗衰老藥物及醫療技術有望不斷推出,未來人類將擁有更高的健康水準及更長的壽命。

1.1 熱量限制:目前最有效的延長壽命方法

熱量限制是目前除遺傳操作外最有效的延長壽命方法。熱量限制也被稱為飲食限制,即在提供充足的氨基酸、維生素等營養成分且無營養不良的情況下,嚴格限制攝入的總熱量。1935年,熱量限制的延長壽命作用於大鼠中首次發現,目前已在酵母、輪蟲、線蟲、果蠅、魚、狗、嚙齒類動物及靈長類動物中得到證實,其中恆河猴的壽命可在熱量限制後延長22%。因此熱量限制已被公認為除遺傳操作外最有效的延長壽命方法,成為數十年來衰老研究領域最重大的發現。

但熱量限制需要長期堅持,極大的考驗人們的意志力,還會導致骨質疏鬆、性慾減退、體力下降等副作用,成功應用的案例不多。

1.2 神葯:阿司匹林、二甲雙胍、阿卡波糖

近年來,阿司匹林、二甲雙胍、阿卡波糖被發現可實現與熱量限制類似的效果,並且可能能夠降低患癌風險,同時安全性已被臨床上的長期大量使用所驗證,是較為理想的抗衰老藥物,被譽為「神葯」。阿司匹林是抗炎及抗血小板葯,臨床主要用於鎮痛及抗血栓,使用時間已超過100年,副作用只有胃潰瘍等少數偶發不良反應,研究發現其可延長線蟲壽命20%;二甲雙胍是降糖葯,臨床使用時間近70年,大部分研究顯示其可使小鼠壽命增加4-6%;阿卡波糖也是降糖葯,臨床使用時間達35年,其可使雄性小鼠中位數壽命增加22%,雌性增加5%。此外,雷帕黴素也可實現與熱量限制類似的效果,但作為免疫抑製劑,其具有感染和致癌風險。

1.3 其他衰老機制研究距離應用尚遠

端粒及端粒酶、細胞自噬、質膜氧化還原系統、乾細胞、衰老細胞、表觀遺傳學等是目前衰老機制研究的主要方向,但大部分研究尚停留在理論層面,只在部分細胞或動物上得到初步驗證,且可能存在潛在的安全風險,距離實際應用尚遠。

端粒及端粒酶。端粒是染色體尾部的重複序列,具有保護染色體的作用,其縮短被認為是刺激衰老的分子鐘。端粒酶可延長縮短的端粒,但激活端粒酶易導致腫瘤,因此通過端粒酶的激活來進行抗衰老的藥物研發可能存在風險。含有端粒酶激活劑的食物或藥物有:白藜蘆醇、環黃芪醇。

細胞自噬。細胞自噬即細胞內的損傷蛋白或細胞器被溶酶體降解並循環利用的過程,與細胞的生長、發育、衰老及癌變相關,其發現者於2016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研究發現,細胞自噬的激活具有抗衰老功能,目前發現的細胞自噬激活劑以亞精胺為主,其延長壽命的作用已在小鼠中被證實。亞精胺廣泛存在於動植物體內,食物來源包括蘑菇、豆類等。

質膜氧化還原系統。質膜氧化還原系統即細胞內一系列酶組成的抗氧化應激系統,是一種細胞的自我保護機制,其高活性可延緩衰老。目前食物中發現的激活劑包括白藜蘆醇、槲皮素、EGCG(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褪黑素等,其中EGCG主要存在於綠茶中。

乾細胞。乾細胞療法即通過乾細胞替代衰老組織,進而達到抗衰老的目的。乾細胞技術雖然有較大的應用前景,但其高昂的費用、致癌風險、倫理問題成為實際應用的重要障礙。

衰老細胞。衰老細胞策略以衰老細胞的清除為手段,進而延緩衰老。2015年,抗癌藥達沙替尼、navitoclax被發現具有殺傷衰老細胞的作用,未來有望用於抗衰老治療。

表觀遺傳學。表觀遺傳學即在基因不發生改變的條件下,通過對基因表達的調控而達到表型改變的目的。目前研究發現,表觀遺傳失調是衰老及一系列疾病的重要原因,飲食、運動、環境均有可能改變基因的表達,從而影響疾病和衰老的進程。Sirtuin(沉默調節蛋白)和HDAC(組蛋白去乙醯化酶)均是表觀遺傳通路的重要參與者,因此成為抗衰老藥物研發的重要靶標,同時食物中也有作用於Sirtuin和HDAC的成分,如白藜蘆醇等。


2. 全面客觀認識壽命的影響因素

基於目前的醫學認知水準,壽命主要由五大因素決定:遺傳差異、環境因素、生活方式、醫療條件及社會化因素。WHO在一份統計調查報告中指出,在影響健康壽命的各類因素中,生活方式(飲食、運動及生活習慣)佔60%,遺傳因素佔15%,氣候環境佔7%,醫療條件佔8%,社會化因素佔10%,因此「健康壽命60%取決於自己」。這一觀點肯定了個人在健康壽命上的主觀能動性,在國內外廣為流傳。但應同時看到,遺傳、環境、醫療及社會等因素仍然有40%的影響,不可低估。

需要注意的是,統計分析並不能完全確定因果關係,但在下面的論述中,已儘可能選擇干擾因素少、數據質量高的統計研究作為論據,得出的結論也是基於目前知識和證據的較合理推斷。

2.1 遺傳差異

遺傳差異包括性別差異、種族差異和個體差異,三者均對壽命有較大影響。種族差異方面,美國各個族裔的壽命差異最大達到了12年,其中亞裔人最為長壽,說明了黃種人基因在壽命方面的優勢;性別差異方面,各個國家女性預期壽命均比男性長,全球平均長4.4年;個體差異方面,同卵雙胞胎之間的壽命相關性大於異卵雙胞胎,基因差異對於個體壽命的影響毋庸置疑,擁有長壽基因的個體更有可能長壽。

2.2 生活環境

從全球來看,沖繩、撒丁島等世界公認的長壽地區均靠近海洋、陽光充足,且與地中海氣候分布有一定的關聯性。

反面來看,空氣汙染、二手煙暴露、水汙染等已被廣泛證實對健康不利,其中室內空氣汙染尤其應引起重視,WHO報告顯示,全球每年室內空氣汙染造成的死亡人數超過室外空氣汙染,達到430萬人。

2.3 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包括飲食、運動、嗜好等,其對健康和壽命的影響已成為現代醫學的共識,其中飲食因素最為重要。

飲食方面,健康飲食對健康的促進作用已得到公認,最明顯的證據是日本人移居海外後健康狀況普遍直線下滑,其中移居美國的日本人中,飲食習慣越接近西方健康狀況越差。此外,最近幾十年沖繩地區快餐店數量飆升,居民紅肉攝入量增加10倍以上,導致其平均預期壽命已跌落日本榜首位置。

運動方面,經常鍛煉有益於延長壽命。一項涉及8500餘人的25年追蹤調查研究顯示,相比不運動人群,運動人群預期壽命增長2-10年,其中網球、羽毛球等互動類運動的延長壽命作用比游泳、慢跑等非互動類運動更為明顯。

嗜好方面,吸煙、酗酒、高危性行為等對健康危害巨大。美國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控煙運動,包括在香煙製品上強製印刷健康警示、禁止香煙廣告、公共場所限制吸煙、大幅提高香煙價格及健康宣傳等,吸煙率從40%持續降低到18%,80年代開始美國男性肺癌發病率大幅下降,美國疾控中心將肺癌發病率下降的90%歸功於控煙運動。

2.4 醫療條件

醫療科技的發展是推動人類壽命延長的重要因素,歷史上疫苗、抗生素的發明均大幅提升了人類平均壽命,近年來不斷創新的醫療技術正幫助人類逐步攻克癌症等重大疾病,人類壽命有望進一步延長。從實證角度出發,越南、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緬甸、柬埔寨和寮國同為東南亞國家,種族、氣候差異不大,經濟發展水準也較為相近,人均GDP均介於1000-4000美元之間,因此醫療可及性和質量成為影響壽命的關鍵因素,數據顯示醫療指數與平均預期壽命基本呈現正相關關係。

2.5 社會化因素

社會化因素主要包括婚姻、職業、社交及宗教等,其與壽命的關係錯綜複雜,目前的研究成果顯示社會化因素對壽命的影響可能遠超我們的想像。按照進化心理學的主張,人的心理機制是自然選擇的產物。作為社會性動物,人的利他性、合作性及社交能力在長期的進化中被以基因的形式固化。因此良性的家庭關係、社交網路及基於職業的社會認可均可得到腦迴路的獎勵,即成就感和歸屬感,進而促進健康和長壽。

在該領域的眾多研究中,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推孟博士的研究以時間跨度長、資料詳實、設計嚴謹而著稱,是該領域最令人信服的研究之一。

推孟博士於1921年開始主持了一項「高智商兒童未來成就影響因素」的研究,研究對象為1500多名10歲左右且被班主任認為最聰明的學生。這些學生的家庭、學校生活、日常活動及人格特質等大量信息被記錄或測量,此後每隔5-10年即對這些受試者進行回訪並記錄他們一生的職業選擇、家庭情況、人際關係、健康狀況及壽命。最終該研究持續了80年,直到2000年初研究對象大部分已經去世後才終止。期間推孟博士於1956年去世,但其接任者將其未完成的研究不斷推進,同時研究重心逐步變為壽命的影響因素,研究成果被整理後出版,即《The Longevity Project》。下面重點介紹推孟博士研究的主要邏輯和結論。

2.5.1 婚姻:婚姻穩定者壽命最長,離異對男性傷害最大

研究顯示,婚姻穩定者的壽命最長,但單身和離異對壽命的影響具有性別差異。對男性而言,單身者與婚姻穩定者壽命基本相當,而離異者壽命則大幅縮短;對女性而言,單身者比婚姻穩定者壽命略短,而離異對壽命的影響沒有一致性。這說明了高質量婚姻對健康的促進作用,而離異對健康壽命的危害主要針對男性。在著名的生活事件壓力量表中,喪偶、離異、分居是是最嚴重的壓力事件。根據生活事件與疾病關係學說,如果個體在短時間內經歷較多的生活事件,機體本身就會因過度消耗而容易出現疾病。

2.5.2 職業:掌控感和成就感促進長壽

推孟博士根據職業類型、職業收入等情況對職業成功度進行了劃分,最終結果顯示職業成功度越高,壽命越長。職業成功度最高的20%男性比最差的20%平均壽命長5年,與性別差異相當。由於該研究中的對象絕大部分為美國的中產階級,居住條件、醫療條件等相差不大,因此基本表明了職業成功度與壽命之間的因果關係。研究者將職業成功對壽命的促進作用歸結為精通工作所帶來的掌控感和獲得成功所帶來的成就感。

研究者還研究了工作壓力與壽命的關係,發現長壽人群在工作中通常能夠保持較高的工作效率,也不迴避壓力和辛苦。一系列的研究一致證實,工作壓力的危害性在於人際衝突,而非工作本身的挑戰和工作負擔。因此改善工作效率和人際關係是緩解工作壓力進而獲得職業成功的有效方法,進而促進健康長壽。

就老年人而言,與沒有壓力、生活輕鬆的老人相比,那些仍然在追求人生目標並且高效率的老人更加長壽。

2.5.3 社交:雙刃劍

社交網路包括與朋友、職業夥伴、原生家庭及親戚等的關係。研究結果顯示,豐富的社交網路對健康壽命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但社交容易帶來的吸煙酗酒等嗜好對健康壽命有害。因此選擇生活方式健康的社交對象並建立社交網路是促進長壽的關鍵,擅長社交但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則不一定長壽。需要注意的是,寵物並不是社交網路的替代品,社交網路較少的人並不能通過養寵物延長壽命。

2.5.4 宗教:有助於女性長壽

統計發現,宗教信仰虔誠度和女性壽命有很大的正相關性,但與男性壽命關係不大。研究者認為,宗教信仰通過使人更加外向、關心他人併產生廣泛的社會聯繫來促進女性的健康長壽,而男性的健康更多受生活方式、婚姻和職業的影響,因而宗教信仰對男性的壽命影響不大。

3. 現實世界中的三類長壽人群

綜合目前的各類相關研究,現實世界中的長壽人群主要有三類:具有長壽基因者、經濟收入高者及具有謹慎盡責人格特質者。研究者認為,經濟收入高者及具有謹慎盡責人格特質者的長壽正是通過生活方式、醫療條件及社會化因素等方面的優勢實現的。

3.1 具有長壽基因者

除黃種人和女性在壽命方面的優勢外,個體水準上的長壽基因使得特定人群具有明顯的長壽傾向。

在著名的萊頓長壽研究中,研究者將兄弟姐妹有2個及以上達到90歲壽命者界定為擁有長壽基因。結果顯示,90歲以上的老人中,具有長壽基因者死亡率比其他老人低40%,其父母及子女的死亡率也顯著低於同齡人。其他統計研究也表明,特別長壽的人往往會集中在某些家庭中,他們在一生中的健康狀況優於普通人。

3.2 經濟收入高者

一方面經濟收入水準的提高,往往伴隨著健康意識的提升,也為生活方式和醫療條件的改善提供了基礎;另一方面,經濟水準的提高對婚姻、社交、職業等社會化因素的改善有所幫助,按照馬斯洛心理需求論,社交、獲得尊重乃至自我實現都需要以經濟保障為基礎。

從實證角度出發,經濟收入對健康壽命的影響也能得到進一步的驗證。例如沖繩、撒丁島等世界公認的長壽之鄉均位於高收入國家;同為黑種人,由於美國黑人的平均收入高出非洲國家5倍以上,其預期壽命也高出10年以上;俄羅斯在上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後經濟倒退、失業率攀升,其男性預期壽命也急劇下滑。個人經濟收入方面,韓國收入最高與最低20%的人群預期壽命相差6年。


3.3 具有謹慎盡責人格特質者

推孟博士及其繼任者的研究顯示,謹慎盡責型人格在生活方式、婚姻、職業等方面具有優勢,整體而言,是所有人格特質中最為長壽的類型。生活方式方面,謹慎盡責型會更加關注自己的健康,因此抽煙、酗酒、濫用藥物和毒品的比例更低。與之相反,年輕時性格外向和擅長交際型成人後容易染上抽煙喝酒的嗜好。婚姻方面,通過比較發現,年輕時具有謹慎盡責型人格同時父母婚姻穩定的人,基本都獲得了穩定的婚姻。職業方面,職業成功的受試者基本比同齡人更加盡責,這是因為謹慎盡責型人格往往在職業規劃上深謀遠慮,同時執行力強、毅力堅韌。

與一般的認知不同,活潑及樂觀的人格在壽命方面並未顯示出優勢。原因是:一、活潑及樂觀者容易忽視生活中對健康有害的因素,形成不良的生活方式;二、活潑及樂觀者通常對生活中的各類事件預期過高,進而在生活事件發生後更容易產生不良的心理狀態,最終損害健康;三、過度樂觀者容易忽視生活中的危險因素,因此死於意外、兇殺等情況的比例更高。

4. 長壽的建議:我們能做什麼?

4.1 改善生活方式及社會化因素

生活方式及社會化因素是壽命的主要影響因素,也是個人相對可以掌控的因素,因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經營穩定的婚姻、追求成功的職業、建立良性的社交網路是延長壽命的有效途徑。

生活方式方面。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控制熱量攝入,戒煙限酒,避免藥物濫用、吸毒及高危性行為。保持運動,選擇自己喜歡並能長期堅持的運動,尤其是互動類運動。

婚姻方面。謹慎選擇結婚對象並努力經營,對男女均適用。但對男性而言,避免婚姻破裂尤為重要。此外,男性也可以選擇單身。

職業方面。努力實現職業目標,保持創造力和工作效率,不迴避壓力和辛苦,避免人際衝突,不斷提高職業的成功度。對退休人員而言,要尋找重要和富有意義的工作並保持效率,避免怠惰和無所事事。

社交方面。對於擅長社交的人,要謹慎選擇社交對象,避免陷入不良的生活方式。對於不擅長社交的人,可以保持自我並建立穩定的朋友圈,也可以通過有目的的練習改善社交能力,實現自我社會化以改變自我。

4.2 培養謹慎盡責的人格特質

謹慎盡責的人格特質類似於科學家:謹慎並有條理性,執著並有責任感。改變人格特質雖然難度較大但並非完全不能,有案例表明謹慎盡責的人格特質可在年齡增加、閱歷豐富及生活壓力增大後逐步形成。同時人格特質也可通過有意的培養形成,可充分分析自己的日常行為並對照謹慎盡責的人格特質,讓自己的行為「就像」已經擁有謹慎盡責的人格特質,同時不斷覺察和修正任何「不像」謹慎盡責人格特質的「過錯」,最終實現人格特質的轉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