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18 CSCO年會開幕!各腫瘤領域大咖專題報告引領前沿

9月20日,廈門,3萬名參會者,2018年CSCO年會來了!

作者丨CSCO報導組

來源丨醫學界腫瘤頻道

2018年9月20日,在廈門國際會議中心,第二十一屆全國臨床腫瘤學大會暨2018年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學術年會盛大拉開帷幕!來自全國各地的3萬名參會者,其中包括800餘位來自國內外的演講嘉賓、論文匯報者,以及218家企業和媒體,齊聚廈門,共襄盛舉。


參加本次大會開幕式的嘉賓有CSCO榮譽主席、上海市胸科醫院廖美琳教授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管忠震教授特邀嘉賓南開大學曹雪濤院士山東省腫瘤醫院於金明院士,和CSCO理事會、北京希思科基金會長官大會秘書長江澤飛教授主持開幕式。開幕式中,李進教授聲情並茂地回顧了CSCO的成長曆程,並詳細介紹了本次大會基本情況。

年度成就獎及大會優秀論文

2018年CSCO年會年度成就獎的獲得者,是中國香港中文大學的盧煜明教授、陳君賜教授。盧教授因其團隊在血漿EB病毒檢測篩查鼻咽癌方面的研究成果,而獲頒本屆CSCO「年度成就獎」,兩位大會榮譽主席——廖美琳教授和管忠震教授共同為兩位獲獎者頒獎。

盧教授在獲獎感言中稱,「我們的研究團隊從事血漿中的核酸研究超過20年。這個研究領域亦從開始時被人忽略,到現時液體活檢已經成為癌症研究中一個極為熱門的項目,鼓舞人心,下一步計劃是儘快將其推廣到臨床,並延伸到其他瘤種,惠及更多患者。」

2018年CSCO年會年度成就獎頒獎

大會從1500篇投稿論文中,遴選出10項研究,作為本次大會的優秀論文,同時遴選出9篇獲得CSCO-麗珠中醫藥臨床腫瘤學基金的獎勵。


優秀論文一二等獎頒獎

優秀論文三等獎頒獎

一等獎:陸舜教授,上海市胸科醫院

二等獎:程穎教授,吉林省腫瘤醫院

呂星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李進教授介紹,截止目前,CSCO共有18311位正式註冊會員,較2017年新增六千餘人,並且在2017年基礎上增加了17個團體成員,增加10個二級學會專家委員會。

今年國際專場中,CSCO繼續攜手國際多家腫瘤學會,包括ASCO、ESMO、IASLC、AACR、STO、JSMO、KSMO、SITC、CAHON、SITC、STO等知名學術組織,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針對不同癌種和最新治療方法同場報告,並設定了腫瘤免疫治療專場。2018年6月剛成立的CSCO海外專家委員會,作為中外拓展合作新平台,在今年CSCO年會上也設立CSCO-COE Meet the professor專場,進一步加強國內外資訊的交流互動。

CSCO一直致力於為臨床醫生提供交流學習的機會,今年CSCO繼續支持貧困邊遠地區醫生參會,資助了100名偏遠地區基層醫生前來學習和參與討論。

今年CSCO大會還特別設立創新專場,為藥物研究者提供臨床試驗數據和交流平台。另外,會議期間將成立CSCO智慧醫療專家委員會,介紹人工智慧在醫療中的應用開發。


接下來跟隨界哥快速瀏覽下今天的幾個重要專題報告。

Kenneth C. Anderson教授談多發性骨髓瘤治療進展

首先,來自美國Dana-Farber 腫瘤中心的血液腫瘤科主任Kenneth C. Anderson教授系統性地介紹了多發性骨髓瘤的藥物治療進展。

Kenneth C. Anderson教授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一種漿細胞不正常增生,致使侵犯骨髓的惡性腫瘤。主要病理特徵為骨髓內的漿細胞異常增殖,分泌單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M 蛋白),引發組織、器官的損傷。根據侵襲部位不同,可出現反覆感染(1 年內 2 次以上)、高鈣血症、貧血、骨痛、病理性骨折、腎損傷等臨床表現。

Kenneth C. Anderson教授表示,對於新診斷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三葯治療(通常推薦方案以來那度胺、硼替佐米為基礎方案)是目前的標準治療,只有在虛弱患者中可以考慮選擇雙葯治療,而四葯聯合還有待進一步評估。在維持治療階段,來那度胺為標準推薦,但如果是高危多發性骨髓瘤,應選擇蛋白酶抑製劑或聯合治療。

當下,多發性骨髓瘤領域湧現了一大波新葯,包括泛素蛋白酶受體靶向葯(如RA190);免疫調節劑類(如Degronimids、CSNs、TP53相關蛋白酶);免疫治療藥物(如CAR-T、April MoAb、Bites);靶向基因藥物以及靶向表觀遺傳區域的藥物等,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總生存由此得到了顯著提高。

不過Kenneth C. Anderson教授指出,儘管新葯輩出,自體造血乾細胞移植(ASCT)治療仍然不可偏廢,新葯誘導序貫ASCT仍是一種標準手段。談到多發性骨髓瘤的未來方向,Kenneth C. Anderson教授認為,多發性骨髓瘤想要獲得長期無病生存和潛在的治癒需要做到兩個要點,首先必須達到微小殘留病變,其次需聯合免疫治療以幫助恢復宿主免疫力。

曹雪濤教授解讀腫瘤免疫治療新進展

曹雪濤教授

2013年12月,Science雜誌將免疫治療評為全球十大科學研究突破之首,隨後Nature雜誌和Science雜誌、Cell雜誌相繼推出腫瘤免疫治療專刊特刊。由此,免疫治療在全球範圍內颳起熱潮。

目前,免疫治療的轉化研究已經取得了長足進展。2017年5月23日,FDA批準免疫抑製劑PD-1單抗帕博利珠單抗用於MSI-H或dMMR實體瘤患者,成為首個不針對腫瘤組織來源的癌症治療方法。到現在,免疫抑製劑納武利尤單抗、帕博利珠單抗均已在國內以不同的適應徵獲批上市,我們真正迎來免疫時代。

但免疫製劑並非對所有患者均治療有效,隨之而來的就是免疫檢查點療效預判指標的尋找。今年發表於Nature的一項研究表明,腫瘤細胞會釋放出攜帶PD-L1的外泌體,這些外泌體進入血液循環後會與T細胞結合進而抑製T細胞活性。這一研究再次開啟新的認知大門,提示我們,除了檢測腫瘤細胞表面的PD-L1水準,外泌體PD-L1的表達量對預測免疫療效也至關重要。這或許可以解釋部分患者PD-L1高表達,但免疫療效依然不佳的原因。

除了PD-L1,其他能夠預測免疫療效的生物標誌物也逐漸浮出水面,例如TGF-β、HLA-I genotype等,Nature、Science均已有研究報導。

需要知道的是,免疫治療儘管確實改變了腫瘤治療方式,帶來了可觀的生存獲益,但也存在一些顯著的缺點,例如,整體客觀緩解率較低、存在藥物抵抗、免疫相關不良反應帶來的挑戰、以及部分患者治療後可能出現爆發性進展。

在談到我國腫瘤免疫學與免疫治療領域面臨的挑戰時,曹雪濤教授概括性地總結道:亮點不足、高度不高、「山多峰少」。即原創性的腫瘤兔疫治療研究技術體系太少;腫瘤免疫治療的臨床應用還不規範;針對腫瘤兔疫治療開展的多中心、大規模臨床研究太少,導致不能產生國際業界權威性的臨床數據;以及具備國際影響力的腫瘤免疫治療研究項目與產品極少。

未來,我國的腫瘤免疫治療領域發展,應以長遠的眼光,加強免疫治療理論與技術體系的建設,從跟風式研究與驗證走向自主性思考與獨創,最終實現腫瘤免疫治療大規模、規範性、標準化的臨床研究和實踐的開展。

程穎教授

CheckMate 227研究作為一項開放性III期臨床研究,評估了納武利尤單抗聯合伊匹木單抗一線治療對比化療在高腫瘤突變負荷(TMB,≥10 mut/Mb)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這也是首個評估免疫治療(IO)聯合IO方案在晚期NSCLC一線治療療效的臨床試驗。

鑒於PD-1單抗納武利尤單抗和CTLA-4抗體伊匹木單抗是兩種作用機制不同的免疫檢查點抑製劑,兩者或許可以產生協同作用。且前期的Checkmate 012研究已經初步摸索了納武利尤單抗聯合伊匹木單抗在晚期 NSCLC一線治療的作用和劑量。基於以上背景,CheckMate 227研究大膽試驗了IO聯合IO治療方案。

  • 研究結果不負眾望。高TMB(≥10 mut/Mb)轉移性NSCLC中,納武利尤單抗+伊匹木單抗一線治療相比化療,可顯著延長患者無進展生存期(HR 0.58,P=0.0002),並且能夠獲得持久獲益(1年PFS:43% vs 13%,應答持續≥1年:68% vs 25%)。


  • 並且相比化療,納武利尤單抗+伊匹木單抗能顯著改善患者的癥狀和整體健康狀態,延遲惡化時間。


  • 總體上,納武利尤單抗+低劑量伊匹木單抗安全性可管理,且與之前報導一致。

Checkmate 227研究結果提示:納武利尤單抗聯合伊匹木單抗可作為TMB≥10mut/Mb NSCLC患者的一線治療新選擇;證實TMB可作為初治晚期NSCLC重要的、獨立的生物標誌物。

江澤飛教授

隨後,江澤飛教授就人工智慧應用於乳腺癌治療決策的大數據研究進行了解讀。AI智能決策與醫生決策符合率受到乳腺癌分期及類別影響,早期乳腺癌的符合率高於晚期轉移性乳腺癌,三陰性乳腺癌符合率高於其他類型乳腺癌。人工智慧的引入可以進一步提高醫生決策的指南符合率,幫助年資較輕的醫生快速成長。

CSCO更多精彩內容,敬請期待明日報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