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程維、柳青道歉了 滴滴出行將面臨何種處罰?

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滴滴出行董事長兼CEO程維和滴滴出行總裁柳青終於姍姍來遲,於8月28日晚以聯合署名文章的方式發布了鄭重道歉。然而,此舉遠未平息公眾沸騰的怒火。相比於這份誠意存疑的鄭重道歉,公眾更期待看到,接下來滴滴出行將會面臨何種處罰。

程維和柳青的“鄭重道歉”甫一發布,沸騰多日的輿情就猶如火上澆油,紛紛質疑道歉來得太晚、缺乏誠意、避重就輕等等。然而,平心而論,作為企業危機公關的常規手段,他們已經沒有多少提升的太空了。要求他們從幕後走到前台公開現身,甚至像日本企業遭遇信任危機時候一樣,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公眾“謝罪”,或者像網上一些人呼籲的那樣,要求他們出席此次受害者的葬禮,這些都是不太現實的奢望。

犯錯之後,企業是否反思、懺悔、改正,這當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恐怕是企業是否要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代價,以及付出何種代價。如果企業犯錯之後無需擔責,或者所謂的追責只是自罰三杯和罰酒三杯,那麽哪怕他們的危機公關表演得更動情、更逼真,也難保他們不會一犯再犯同樣的錯誤。相反,如果犯錯之後追責毫不手軟,犯大錯之後甚至會直接導致企業破產倒閉,那麽即使企業擁有爐火純青的公關技能,恐怕也不敢輕易踩紅線、闖雷區吧?

梳理“溫州20歲女生乘滴滴順風車遇害”案發後的新聞報導可以看到,到目前為此,至少已經有11個城市3個省份共14地交通、警察等有關部門約談當地滴滴公司負責人,一些地方監管部門甚至不排除下架滴滴出行APP的可能性。然而,如果按照以往的經驗預測,滴滴因此次事件而受到的處罰很可能並不嚴厲。他們因此而無限期下架和重新評估順風車業務,所造成的損失也是可控的,不會對企業造成傷筋動骨的嚴重損失。待到風波過後,滴滴仍然是那個滴滴。這種過低的違法成本,對企業來說無異於變相的縱容和鼓勵,使他們頻打擦邊球,甚至堂而皇之踩踏法律的紅線和倫理的禁區。

事實勝於雄辯,以頻繁闖禍的滴滴順風車業務為例,就能看出不同的監管環境對於企業行為的巨大塑造作用。今年2月1日,滴滴出行在台灣地區市場開始上線“滴滴順風車”業務。然而,由於被舉報有營利行為而非“共乘”,順風車業務僅在4月份就被當地監管部門開出9張罰單、大約4000萬元人民幣罰款,導致相關業務不得不下架。同樣是在台灣地區市場,美國科技公司“優步”(Uber)也因自用車違規營利,受到金額高達大約2.4億元人民幣的重罰。嚴厲的監管環境迫使“優步”大幅度重塑了經營模式,使其更加合法合規。

反觀內地市場,打著“順風車”旗號,從事專職營利性營運的滴滴順風車多如牛毛,可何時聽說過車主或者平台公司被處罰過巨額罰款?甚至在頻繁發生命案的情況下,滴滴出行仍然有望在約談、整頓和公關之後輕鬆過關,而免於傷筋動骨的重罰。在如此寬鬆的監管環境下,滴滴出行能夠杜絕下一宗命案,能夠保證不再來一次“鄭重道歉”的公關表演嗎?看來很懸。

違法收益太高、違法成本太低,已經成為互聯網企業頻繁違法,甚至闖下大禍的重要原因。如果在第一宗命案發生之後,存在嚴重安全管理漏洞的滴滴出行就被處罰得傾家蕩產,第二宗命案很有可能就不會發生。利用競價排名方式發布海量虛假醫療廣告的某互聯網巨頭企業,如果其違法後果不是日進鬥金而是收監坐牢,那些無辜患者就不會因為被誤導而付出生命代價。如果每一次泄露用戶隱私資訊都意味著巨額罰款,“5億條開房資訊網上公然叫賣”這種駭人聽聞的大案就很可能可以杜絕避免了。

我們期待,一錯再錯的滴滴出行面臨的是依法重罰,而不是自罰三杯或者罰酒三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