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99%婦科病的三伏艾灸驗方,太齊全了

婦科疾病

女性常見病、多發病,但由於許多人對婦科疾病缺乏應有的認識,缺乏對身體的保健,加之各種不良生活習慣等,使生理健康每況愈下,導致一些女性疾病纏身,且久治不愈、反覆發作,引起失眠多夢、煩躁不安、性冷淡 、內分泌失調、容顏憔悴,甚至更年期提前等一系列併發症,給正常的生活、工作帶來極大的不便。

婦科病看起來難好,其實用艾灸調理婦科病簡單又有效!下面一同來了解了解:

治療盆腔炎、盆腔積液、附件炎常規取穴:中脘、關元、子宮、歸來、八髎穴、足三裡、三陰交。

調宮頸炎的艾灸驗方

艾灸選穴:

關元,子宮,歸來,三陰交和八髎穴。

方法:

艾條懸灸或小柱灸灸,灸至皮膚出現紅暈,溫熱舒服的感覺,每次選5-6個穴位灸20~30分鐘,七天一療程,休息一天,再進行第二療程,一般灸3個療程。

調盆腔炎的艾灸驗方

艾灸選穴:

三陰交、阿是穴

方法:

艾條懸灸或小柱灸灸,艾灸痛點有溫熱舒服的感覺,灸至皮膚出現紅暈,每次灸20~30分鐘,七天一療程,休息一兩天后,再進行第二療程,一般灸1~2個療程。除了灸三陰交穴,也可灸腹部壓痛點。

月經不調的艾灸療法

月經不調的原因很多,如、工作壓力、精神因素、心理因素、貪涼(要風度不要溫度)專家分析:女性經期受寒,會使盆腔內的血管收縮,導致卵巢功能紊亂,可引起月經量過少,甚至閉經。

中醫一般將月經失調稱為月經不調,又將月經不調歸納為月經先期、月經後期、月經過多或月經過少。但臨床上往往不是單純一種癥狀出現,如月經過多常與月經先期並見,月經過少常與月經後期並見。

1、血虛型月經不調

證見月經後期,量少色淡,質清稀,伴有眩暈,失眠,心悸,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舌淡,脈弱無力。

艾灸選穴:

膻中、關元、子宮、內關、湧泉。用小柱灸五穴同灸。

要求:

關元、子宮不得低於40分鐘,內關、湧泉各20-30分鐘。

2、腎虛型月經不調

證見月經初潮較遲,經期延後,量少,色正常或暗淡,質薄,伴有腰酸背痛,舌正常或偏淡,脈沉。調宜補腎養血。

艾灸選穴:

八髎穴、歸來、三陰交用溫和灸,用小柱灸同灸。

要求:

歸來不低於20分鐘;八髎穴不低於35分鐘,三陰交20分鐘。

3、血寒型月經不調

證見月經後期,量少色暗,有塊,或色淡質稀,伴有小腹冷痛,喜溫喜按,得熱則減,或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脈沉緊或沉遲無力。調宜溫經散寒調經。

艾灸選穴:

關元、八髎穴、三陰交、足三裡

要求:

用溫和灸,用小柱灸同灸。關元、八髎穴艾灸30分鐘,足三裡三陰交各20分鐘。

4、氣鬱型月經不調

證見月經後期,量少色暗有塊,排出不暢,伴有少腹脹痛,乳脹脅痛,精神抑鬱,舌正常或稍暗,脈弦澀。調宜行氣活血。

艾灸取穴:

關元、命門、肩井、太沖

時間:

關元、命門各30分鐘。肩井、太沖各20分鐘。

月經過少,常由久病失血或產後耗傷精血,或脾虛營血虛少;或先天不足、多產房勞耗傷腎精,腎虛沖任未充;或月經過食生冷或感受寒冷,血為寒凝;精神抑鬱,情志不暢,氣滯血鬱等引起。專家黃河教授介紹,月經量過多、過少都不正常,都是因為內分泌不太好。

以上情況分了四個不同的症形,供參考。

其實除了調理是另一方面,還要調整好心態,有正常的生活規律,解除精神壓力。同時,還要注意飲食,不要吃寒冷的食物,不要抽煙喝酒,保持情緒穩定和有一個健康的心態。

艾灸調理白帶陰部瘙癢

艾灸取穴:

帶脈、氣海、三陰交、足三裡。肝膽濕熱者加太沖、行間、陰陵泉,脾虛濕盛者加豐隆、脾俞、中脘、小腸俞,陰虛濕熱者加腎俞、太溪、豐隆、行間。

方法:

1.艾條懸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穴每次灸10~15分鐘,每日灸1次,7次為1個療程;

2.小柱灸溫和灸每次選用5-6個穴位,每穴每次灸25-30分鐘,每日灸一次,五次為一個療程。

艾灸調理子宮脫垂

子宮脫垂,屬於亦屬陰挺、陰痔範圍內。指婦女子宮下墜,甚至脫出陰道口外。症見子宮下垂或脫出陰道口外,甚則連同陰道壁或膀胱直腸一併膨出。多由氣虛下陷,帶脈失約,沖任虛損,或多產、難產、產時用力過度,產後過早參加重體力勞動等,損傷胞絡及腎氣,而使子宮失於維繫所致。

艾灸取穴:

百會、神闕、子宮、三陰交等穴位

要求:

百會可以艾條懸灸,每次艾灸10分鐘,每天一次。其餘穴位可以用小柱灸同時灸,這樣調理就比較方便了。三陰交開始可以每天一次,5天后,可以隔天一次。

艾灸止婦女血崩的方法

血崩是中醫的名稱,是形容月經過多或非時而下,像河流決堤,崩瀉而下,凡功能性子宮出血、生殖器炎症、腫瘤等婦科疾病均可出現這一癥狀。嚴重的患者可持續數十天出血不止,出現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慌氣短和全身無力等一系列嚴重貧血癥狀。

調理月經過多的方法雖多,但如應用不當往往會有一定的副作用。中醫中藥調理血崩有一定效果,副作用也小,但吃湯藥既費時,又麻煩。

艾灸隱白穴治療血崩,既簡便易行,效果又明顯。

隱白穴位於足大拇趾內側,距趾甲角1分,左右各一。艾灸懸灸或小柱灸灸,艾條懸灸15-20分鐘(先灸一側,再灸另側),小柱灸灸25~30分鐘,以隱白穴周圍皮色轉紅有熱感為止。

每日可灸3~4次,待出血停止後可再繼續灸1~2天,使療效更為鞏固。灸時患者常常會感到小腹部原有的繃緊拘急感或空虛感消失,心情也隨之開朗,經量往往於灸後不久即明顯減少。

艾灸隱白穴為什麼能止血崩呢?祖國醫學認為,血崩的主要原因是沖任兩脈不固,臟腑失調。因此在調理上應著重補肝健脾益腎,調養沖任,其中又以健脾最為重要。隱白穴是足太陰脾經上的一個重要穴位,按照經絡學說的原理,刺激隱白穴有健脾統血、補中益氣的功效。

艾灸隱白穴調理血崩雖然療效顯著,但當患者出血量較大,病情危急時,應及時送往醫院。

艾灸調理痛經的最簡單方法

經痛(dysmenorrhea)是婦科常見的一種月經病,很多婦女都有過痛經的病使,每當月經來潮,痛經就會找上門來,大大困擾了我們正常的工作和學習,哪些辦法可以減輕痛經呢?

飲食均衡:

布多夫醫師說:"大多女性省略正餐,而吃過量的甜食及鹹食。"雖然健康的飲食無法消除經痛,但對改善全身的健康狀況卻有神奇功效。避免過甜或過鹹的垃圾食物,它們會使你脹氣及行動遲緩,多吃蔬菜、水果、雞肉、魚肉,並盡量少量多餐。

補充礦物質:

鈣、鉀及鎂礦物質,也能幫助緩解經痛。專家發現,服用鈣質的女性,較未服用者還少經痛。鎂也很重要,因為它幫助身體有效率地吸收鈣。不妨在月經前夕及期間,增加鈣及鎂的攝取量。

避免咖啡因:咖啡、茶、可樂、巧克力中所含的咖啡因,使你神經緊張,可能促成月經期間的不適。因此,應避免咖啡因。此外,咖啡所含的油脂也可能刺激小腸。

禁酒:

假使你在月經期間容易出現水腫,則酒精將加重此問題。勿喝酒。如果你非喝不可,則限制在1一2杯酒之間。

保持溫暖:

保持身體暖和將加速血液循環,並鬆弛你的肌肉,尤其是痙攣及充血的骨盆部位。多喝熱的艾草茶或熱檸檬汁。也可在腹部放置熱敷墊或熱水瓶,一次數分鐘。

運動:

尤其在月經來臨前夕,走路或從事其它適度的運動,將使你在月經期間較舒服。

灸法:

(推薦此法,效果顯著!)

(1)取關元、氣海、曲骨、外陵、三陰交。艾灸懸灸或小柱灸灸,小柱灸可五穴同灸,每穴施灸20分鐘左右,連續調理4天。腰痛重者,加灸腎俞。4次為1療程,調理間隔4天,適應於痛經,一般在月經來潮前2天施灸術。

(2)取神闕、子宮穴。按常規灸法施灸。取川牛膝、乳香、沒藥、白芍、丹參、紅花、山檢查,廣木香各15克,上藥共研細末,加冰片1克,混合後貯瓶備用。敷灸時每次取上藥30克,以薑汁(或黃酒)適量調和糊膏狀,分別敷於神闕、子宮穴,上蓋紗布(或油紙),橡皮膏固定即可,2日換1次葯,應於月經前3天(或經期)敷灸。

敷貼法:

(1)取當歸、吳茱萸、乳香、沒藥、肉桂、細辛各50克,樟腦3克。先將當歸、吳茱萸、乳香、沒藥、肉桂、細辛水煎2次,煎液濃縮為糊狀,混入(溶於95%乙醇)適量乳香、沒藥液,烘乾後研細末,加樟腦備用,月經前3天取藥粉5克,用黃酒調為糊狀,外敷臍,用膠布固定,葯乾則調換1次葯,月經3天后取下,每月1次,連續使用,治癒為止。

(2)將肉桂10克、吳茱萸20克,茴香20克研為末,用白酒調成糊狀加熱敷臍,每日1次,經前連用3天,適用於寒凝血瘀型痛經。

關元:

當臍中下3寸。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的前皮支的內側支,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和腹壁下動、靜脈分支。

【主調病症】中風脫症,腎虛氣喘,遺精,陽痿,疝氣,遺尿,淋濁,尿頻,尿閉,尿血,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帶下,崩漏,腹痛,泄瀉,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脫垂,神經衰弱,暈厥,休克等,並有強壯作用。可以用艾條懸灸或小柱灸施灸,每次灸25-30分鐘。期間根據自己的感知程度調整溫度和時間。

子宮:

在下腹部,中極旁開3寸。

【主調病症】子宮下垂,月經不調,痛經,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內膜炎,不孕症。主調婦女不孕,月經不調,痛經,陰挺,及闌尾炎,盆腔炎,鼻丸炎等等。

歸來:

屬足陽明胃經。在下腹部,距前正中線2寸。

〖主調疾病〗中風虛脫,四肢厥冷,屍厥,風癇,形憊體乏,繞臍腹痛,水腫鼓脹,脫肛,泄利,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婦女不孕。歸來和子宮屬於臨近穴位,所以在灸子宮穴的時候就免不了灸到歸來,這樣就可以用小柱灸同時貼住兩個穴,艾灸20-30分鐘。

三陰交:

位置: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

【主調】: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脹腸鳴,腹瀉,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閉經,子宮脫垂,難產,產後血暈,惡露不行,遺精,陽痿,陰莖中痛,水腫,小便不利,遺尿,膝腳痹痛,腳氣,失眠,濕疹,蕁麻疹,神經性皮炎,高血壓病等。

可以用小柱灸同時灸,比較節省時間。每穴艾灸10分鐘。

八髎穴:

位置:骶椎。又稱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個穴位,分別在第一、二、三、四骶後孔中,合稱「八穴」。

【主調病症】主調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小腹脹痛、盆腔炎等病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