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理財子公司在路上,銀行全面備戰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正在征求意見中。

近日,記者採訪了解到,部分擬成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已在內部機構調整、老產品改造、投研體系建設等方面進行準備。不過,理財子公司如何定位,如何從母行剝離獨立經營理財業務仍面臨一些實際困難。

1

內部調整

今年以來,已有招商銀行、華夏銀行、北京銀行、寧波銀行、交通銀行、光大銀行、平安銀行、南京銀行、民生銀行、廣發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杭州銀行、徽商銀行共14家銀行宣布擬籌建理財子公司。

那麽,擬設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目前籌備工作進展如何?

某大型銀行相關負責人張傑(化名)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設立理財子公司將從資本、法人等方面與銀行母行進行隔離,既能夠有效防止理財業務風險向銀行體系蔓延,又能夠激發資管業務轉型發展活力。

多家籌備子公司的銀行均表示,根據《管理辦法》意見稿的要求,目前公司內部已在進行現有資管業務的轉型和內部組織架構及流程的調整。

“我們銀行已於幾年前就完成資管業務事業部製改革,目前正在積極準備反饋意見,後續將待《管理辦法》正式發布後,按照要求提出籌建申請。”張傑稱。

另一位股份製銀行的資管人士趙明(化名)同樣表示,該行內部機構也已經按照子公司的模式調整完畢。子公司申請已經提交監管審批,並有望成為第一批成立的銀行資管子公司。

此外,從產品端看,多家銀行已加速了向淨值化的研發與轉型,新老產品的過渡也正在穩步進行。

“老產品中貨幣類產品的改造較為簡單,對於不符合新規的產品逐步改造更新。新產品從封閉類長久期的產品開始嘗試發行,未來會嘗試引入全天候策略產品。”趙明表示。

今年7月,中信銀行行長孫德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透露,該行把全部資管產品都進行了梳理,哪些需要回表、哪些需要叫停,做到心中有數。

“從短期看,在資管新規實施後,銀行資管步入轉型陣痛期,在過渡期內要完成產品淨值化、客戶分層管理、資產配置優化調整、運營體系更新、公司化改製等轉型任務,時間緊迫,壓力較大。但從長遠看,度過轉型陣痛期後,銀行資管業務將迎來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的廣闊前景。”孫德順稱。

2

剝離難題

據悉,商業銀行的理財子公司和現在的理財部門相區別,相當於把銀行負責理財業務的內設部門拿出來,單獨作為一個子公司,原銀行是母公司。在法律上,銀行母公司、理財子公司各為獨立的法人。

那麽,從母行剝離出去的理財子公司將面臨哪些實際困難?

張傑表示,未來該行的理財子公司將在事業部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當前組織架構與運行機制。

“作為獨立法人,設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架構和議事規則。擬設立董事會和監事會,董事會承擔公司經營和管理的最終責任,監事會對公司的經營管理進行全面的監督。建立相關授權機制和工作制度。董事會授權高級管理層開展具體經營管理。”張傑稱。

一位銀行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剝離還涉及到利益分配等各方面問題,有待進一步明確。比如,理財銷售、私人銀行部門現在主要就是在做這塊業務。”

當然,除去具有證券投資基金託管資格的27家銀行應該設立理財子公司開展理財業務外,其余商業銀行可以選擇申請設立子公司,也可以選擇繼續以銀行自身為主體開展理財業務。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旗下擁有控股公募基金公司(附屬機構)的商業銀行逾10家,包括五大國有商業銀行以及各股份製銀行。

除了如何從母行剝離,打算設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目前或許也在考慮其戰略定位問題。未來理財子公司與旗下公募基金公司的業務是否會趨同?應該如何區分二者業務和定位?

“對於資管子公司和基金公司的定位問題,業內也有很多探討。實際上,從銀行系理財子公司和基金公司的產品範圍來看是基本相近的,所以兩者會存在競爭關係。”不過,上述銀行業內人士稱,“理財子公司的設立、人才儲備以及主動管理能力的提升都需要一定時間,短期內對基金公司的影響不會很大”。

還有一個問題是在業務整合上。華創證券研究所分析師周冠南舉例稱,比如是否在現有的基金公司直接銷售理財產品,還是基金公司相關功能合並進入理財子公司,仍然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截至目前,具有證券投資基金託管資格的27家銀行中,尚未披露理財子公司設立計劃的包括工農建中四大行、郵儲銀行、浙商銀行、渤海銀行、恆豐銀行、上海銀行、包商銀行、廣州農商行。

3

競合發展

多位受訪的分析人士指出,對於籌備設立理財子公司來說,人才儲備極其重要。

相較於之前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本次《管理辦法》意見稿規定公募理財產品能夠直接投資於上市交易的股票,放開了理財子公司進行股票投資的限制。公募基金經理成了銀行資管青睞的人才。

趙明表示,他所在的銀行最近一直在招聘相關人才。“未來投研體系逐步擴大,從債券的信用評級開始,未來向股票投資方向發展,逐步向基金公司看齊。”他補充稱。

更有媒體報導稱,銀行資管人士去基金公司“挖人”。

“資管行業核心資產是人才。”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銀行系資管子公司主要劣勢在於權益投資這塊,沒有團隊,沒有研究平台,很難吸引到業內專業的投資經理。前期可以做MOM(管理人中的管理人),逐步培養自己的權益投資團隊。”

那麽,面對銀行資管開出的豐厚待遇,是否有基金經理選擇跳槽去銀行資管子公司呢?對於此問題,該人士顯得比較慎重,“可能會,具體要看長期的發展情況。銀行資管子公司剛開始肯定是由目前資管部團隊過去做。”

在投研隊伍建設方面,華夏銀行相關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目前我行資管業務的投研實力仍存在一定不足,市場化運營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人員配置也有較大缺口,未來我行將進一步開展人員招聘,補充人員隊伍,建立和培養專業化的投研團隊。”

不過,有不少受訪人士表示,相比券商、基金等其他同業,銀行系理財子公司雖然在投研能力上仍有待提升,但其依托母行在網點、管道、客戶和資金等方面的優勢,在未來的競爭中依然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西南證券金融組首席分析師劉嘉瑋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未來銀行理財產品結構和之前大有不同,將以淨值化產品為主,投資標的範圍涵蓋權益、固收、貨幣、基金、FOF(基金中的基金)、非標、另類等。後續規模做大,可能會對券商資管、公募的債券基金、貨幣基金的規模產生一定壓力。

華夏銀行相關人士對記者稱,多年的理財產品模式形成了投資人對於理財產品收益率的固有觀念。未來,淨值型理財將逐步取代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投資者在接受淨值型理財產品上需要很長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設立銀行理財子公司對其他資管機構來說,不僅僅意味著競爭,也不乏合作機會。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趙亞蕊對記者表示,理財子公司的優勢主要在固收類業務,基金公司在私募和公募方面仍具有優勢,也可能會存在二者合作的形式。例如,理財子公司開展委外業務,委託基金公司操作,或者基金公司采取投資顧問的形式和理財子公司合作等。

不過,目前《管理辦法》尚在征求意見階段,且未來還會有其他配套檔案頒布。《管理辦法》明確指出,“銀行理財子公司應當遵守淨資本監管要求。相關監管規定由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另行制定”。

除了淨資本的具體要求,業內人士比較關注的、尚待明確的部分集中在理財子公司的資質申請流程,比如衍生品資質、外匯以及外匯衍生品資質、產品結構和標的限制、如何計提準備金等。

記者 范佳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