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齊桓公之後,為什麽齊國再無緣霸業?

自周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室衰微,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方伯”相互爭鬥。春秋三百年,前後出現過五位霸主,齊桓公便是其中之一。

齊桓公在位期間,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成為春秋首霸,風頭一時無二。

讓人奇怪的的是,齊桓公去世後,齊國再也無緣霸業,而晉國和楚國與齊國不同,有百年霸業,這到底是怎麽一回事呢?

齊桓公之所以能夠稱霸諸侯,並非“硬實力”比晉獻公強多少,更多的是靠管仲提升的經濟實力,以及外交策略帶來的“軟實力”。

管仲推行的改革核心是“三其民而五其鄙”,春秋時期分為國人和野人,齊國將國人分為士、工、商三種。

士指必須服兵役的自耕農,工指工匠,商指工商食官,由國家供養。又將齊國分為21鄉,其中士有15鄉,工有3鄉,商有3鄉。

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方便管理,重新規劃城市布局,讓同一職業的人居住一起。

五其鄙是管仲改革的關鍵,鄙是鄉村,管仲把鄉村分為五份,由五個大夫管轄。

同時,每個大夫管轄的區域又分為縣,鄉,裡,卒四級,每一級都有專人管理,這讓齊國的行政可以直達基層。

春秋中前期,諸侯各國的行政基本隻觸及城市附近的國人,對遠離城池的野人管理極弱。

由此可見,齊國的行政效率比其他國家要高數個層次,因此也帶來了充足的財政收入和強大的軍事力量。

《國語》有記載,齊桓公將每五鄉計程車編為一軍,十五鄉為三軍,每軍一萬人,三軍共三萬人。

按照《周禮》的說法,天子擁立六軍,大國有三軍,中國有兩軍,小國有一軍。

但是西周編制的一軍是三千人,大國的三軍也才九千人,齊國一軍就有一萬。

魯國的土地和人口不比齊國少太多,然而僅僅只能維持兩軍六千人,衛國遭受狄人攻擊時,衛靈公只能拉出一軍三千人。

究其原因,經濟實力太弱,養不起軍隊。

在強大經濟的支撐下,齊國糾集一眾中小諸侯,挾大勢成為春秋首霸。

然而,齊桓公去世後,五個兒子為了爭奪權力打了數十年,齊國實力逐漸衰弱,再也無緣霸業。

春秋早期崛起的諸侯國,只要發生爭位叛亂,必定會國事衰弱,比如衛莊公死後有州籲之亂,魯桓公之後是慶父之亂。

在中原諸國中,只有晉國挺了過來,這歸功於晉武公和晉獻公。

晉文侯去世後,晉國發生內亂,其弟成師受封曲沃,開始爭奪晉國國君之位。

《史記》有記載,“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師於曲沃,曲沃邑大於翼。”

這場戰爭持續了67年,先後有五位君主被殺,雙方都奈何不了對方。

直到武公和晉獻公繼位,這對父子消滅了傳承數百年的晉國公族後裔,又將傳承近三代的曲沃公族盡數誅殺。

因此,在其他諸國還處於公族執政、任人唯親的時候,晉國已有許多異姓卿士加入,這讓晉國公族叛亂的可能性大大減小。

楚國作為“蠻夷”,它與中原諸國不同,能夠通過不斷的擴張來平息內部矛盾,所以楚國也能當百年霸主。

有了晉國這個穩定的霸主,中原諸國就不再擔心楚國的北上,許多小國開始享受晉國維持的秩序。

如此一來,諸國之間的吞並戰爭更少了,其他諸侯國更難以稱霸。事實也證實這一點,春秋晚期的霸主吳、越兩國,都是遠離中原的“蠻夷”之國。

(參考文獻:《國語》《史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