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人體腸道內有300多種細菌,與大量疾病緊密相關

撰文 ∣ 大河健康報記者 王嘉譯

提起細菌,人們普遍認為它會影響健康,導致感染或生病。其實,人類生存的環境中有種類繁多和數量龐大的細菌,有的細菌的確會危害人類健康,但並不是所有細菌都會對健康造成威脅。

細菌如空氣,在人體中無處不在,我們要學會和細菌和諧相處。

1腸道微生態的平衡,是腸道健康的保證

人體是一個巨大的「微生物庫」,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人類便註定與細菌共存。從出生後接觸外界環境開始,就有細菌進入胃腸道。新生兒出生一小時後,就能在其胃腸道中檢測到微生物的存在。3~5歲的孩子,體內微生物的種類與數量已與成年人基本持平。

據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消化內科一病區主任於泳介紹,這些微生物大多分布在人體的眼、口、鼻腔、咽喉、皮膚、胃腸道、生殖器官等部位,總重量約1.27公斤,其中胃腸道微生物佔比最重,約佔總重量的80%,重量超過1公斤。目前已經檢測到的微生物種類超過1000種,寄生在人體腸道的有300~400種。這些腸道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病毒等,而人們常說的腸道菌群則是指腸道內寄生的細菌。

為進一步解釋腸道菌群與人類的共生關係,於泳主任以維生素K為例,這種營養素人體自身不能製造,而是攝取食物後經細菌分解代謝合成產生。另外,細菌也靠這些被攝取的食物而活,不同的飲食結構導致腸道菌群的結構也有所不同。

研究表明,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等慢性疾病的發病率逐年攀升,從微生態的角度來講,這與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密不可分。過去人們的食物以穀物為主,近二三十年,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攝入的蛋白質、脂肪的含量明顯提升,食物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但是,人體內部的腸道菌群以及身體的代謝能力並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這使得人們陷入營養過剩的境地,從而引發了一系列代謝疾病。

由此可見,腸道微生態系統的作用不容小覷,隨著大量研究的公開,其神秘面紗逐漸被揭開,不再是被人們遺忘的「功能器官」。其主要作用具體表現為,從食物中攝取能量、產生重要的代謝產物、促進免疫系統的發育與成熟、保護人體免受病原體的感染等。

除此之外,腸道菌群還能分解人體難以直接利用的膳食纖維,從而產生短鏈脂肪酸,便於腸胃吸收。不僅如此,腸道菌群對腸黏膜上皮屏障具有一定的修復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腸道屏障的四大組成部分是人體腸道健康的「保護傘」。包括:腸黏膜上皮機械屏障,腸道黏液層及膽汁酸、膽鹽組成的化學屏障,腸道免疫細胞及其分泌物所形成的免疫屏障以及腸道正常微生物群所構成的生物屏障。

2腸道微生態是人體健康的「晴雨表」

守護腸道微生態平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健康腸道內部的菌群將原籍菌(屬於專性厭氧菌、佔99%),共生菌(兼性厭氧菌、佔1%)和過路菌(具有一過性,不會長期存活在體內)按一定比例有機組合,不同種類的細菌相互製約、相互依存,共同維持著腸道微生態這片「凈土」的平衡與穩定。

但是,有平衡就有失衡,一旦機體內外環境發生變化,如抗生素的使用、飲食的變化以及情緒變化等,都會導致生態平衡遭到破壞,腸道有益菌被抑製,導致病菌「恣意妄為」,引起菌群失調。

例如,盛夏時節,不少人都喜歡「擼串兒」。於是,以腹痛、腹瀉、便秘、消化不良等為首發癥狀的胃腸疾病便時有發生,進而引起各種炎症,這就是外來菌在作祟。長此以往,可能引發諸多疾病。

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李兆申曾說,腸道微生態是人體健康的「晴雨表」。

人們愈發認識到,一個平衡和多樣的腸道微生態環境,可以預防和免疫系統相關的諸多紊亂,幫助提高食物消化的效率,並為人體提供能量。而不均衡、不夠多樣化的腸道微生態則會引發一系列疾病,比如腸易激綜合征、炎症性腸病、肥胖和代謝綜合征以及糖尿病,甚至抑鬱和焦慮等心理疾病的產生,也可能與腸道微生態失衡有關。

3多種方式,改善腸道微生態

於泳主任表示,外來菌在腸道中「搗亂」,對大多數身體健康的年輕人來說無大礙,只需調整飲食即可。但對於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免疫抑製劑、細胞毒性藥物、糖皮質激素或患有糖尿病、肝硬化等慢性疾病的患者來說,腸道內的大部分原籍菌已被抑製,而少數菌卻過度繁殖,成為優勢菌群。在這種情況下,微生態製劑應運而生。

微生態製劑,也叫活菌製劑或生菌劑,是利用正常微生物或促進微生物生長的物質製成的活性微生物製劑。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起到調整、重建腸道微生態平衡,提高腸道防禦病原菌的能力,改善腹瀉癥狀等作用。常見的有雙歧桿菌三聯活菌、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布拉氏酵母菌、地衣芽孢桿菌活菌等。

除此之外,微生態製劑在治療重症方面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大面積腦梗住進重症監護室的李先生便是微生態製劑的受益者。李先生在進行取栓手術後,處於昏迷狀態,進而出現肺部感染、發熱等癥狀。在使用10多天的抗生素後,發熱癥狀尚未完全控制,又出現了嚴重腹瀉。經專家會診及多方評估,於泳主任判斷其為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建議使用益生菌製劑——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由於患者病情嚴重,需要同時使用抗生素,於是便適當增加了益生菌攝入劑量,7天左右患者大便恢復正常。

於泳主任表示,對於重症患者來說,營養的吸收對於穩定病情、恢復健康有重要意義。除了微生態製劑,糞菌移植也是改善腸道微生態的方式之一。其原理是將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腸道內,重建新的腸道菌群,實現腸道內及腸道外疾病的治療。另外,飲食乾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適量運動也會對腸道微生態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

專家介紹

於泳,博士,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鄭大五附院消化內科一病區主任。現任中華醫學會河南省消化分會常務委員、HP學組委員兼秘書,中華預防醫學會河南分會微生態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分會青年委員會委員,中國老年醫學學會消化分會委員,河南省醫學會感染學分會委員。

長期從事消化內科工作,主要擅長幽門螺桿菌(HP)感染、胃腸道微生態失衡相關疾病的診治,消化道早癌篩查及內鏡下治療。熟練運用放大內鏡,熟練掌握內鏡下黏膜剝離/切除術(ESD、EMR)和內鏡下食管肌層切開術(POEM)。與諾貝爾獎獲得者巴裡·馬歇爾教授合作,開展HP耐葯檢測與治療方面的臨床工作。

版權聲明

大河健康網

網址:www.dhjk.cn

合作電話:13592692009

投稿:[email protecte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