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二十四節氣丨小暑 ?養生 ? 古詩詞賞析

小 暑

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氣象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符合。全國的農作物都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需加強田間管理。 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

2018.7.7 五月廿四 ? 周六

小●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六月節……暑,熱也,

就熱之中分為大小,

月初為小,月中為大,

今則熱氣猶小也。

《是日詩》

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

小暑 · 心靜自然涼

是炎熱的開始,但未達到頂點

諺語說:「小暑過,每日熱三分」

氣象越來越熱,熱浪一波賽一波

對於這種氣象,人們習慣晝伏夜出

白天閉門謝客,夜裡乘風納涼

而最自然原始的方式是,心靜自然涼

心靜,是一種休養,更是一種修行

? 圖片來源於「 自樂 」攝

小暑一來,便拉開了盛夏的序幕。

此時天空如燒熾一般,大地上充斥著熱浪,不再有涼風,人世間宛如一個大蒸籠,正如韓愈所說:「如坐深甑(zèng)遭蒸炊」。

有諺語說:「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對於這種毒辣氣象,人們只能避其鋒芒。《易經》中小暑的卦象為「遁」,即退避、隱居,正如清代李漁所言:應夏藏,閉門謝客。

? 圖片來源於「LittleBlackandi」攝 ? 圖片來源於網路

炎炎夏日,人們總不會忘記涼席竹椅、蒲扇鮮藕、西瓜綠豆……一切關於夏日的清涼記憶。而白居易卻說:「散熱由心靜」。小暑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盛夏時節,貴在心靜。

何為心靜?心靜,與身體的溫度無關,而與心靈的溫度有關。安安靜靜地坐,一心一意地想,浮躁的心便冷卻下來。心靜了,身也就清涼。

小暑三候

小暑一到,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詩經·七月》中描述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其中的八月即夏曆六月的小暑時節,蟋蟀由於炎熱而離開田野,躲到庭院牆角下避暑;連雄壯剛健的老鷹也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翱翔。

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

一候溫風至

一候

溫風至

小暑時節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

二候蟋蟀居宇

二候

蟋蟀居宇

小暑節氣的時候,由於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

三候鷹始鷙

三候

鷹始鷙

在這一節氣中,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夏進溫補,吃苦退暑

小暑,是吃黃鱔進溫補的好時候,有冬病夏治的效果;夏天宜「吃苦」,煮蓮子,吃蓮藕,清熱退暑;一杯花茶、一碗三豆湯,再咬一口冰涼西瓜,夏天才算圓滿。

夏令之補,黃鱔為首|舊時把走江湖的稱為賣大力丸的,不無貶義,其實古籍還真記載了大力丸的配方,其中一味葯就是鱔魚。

小暑,鱔魚肥壯味美,有「小暑黃鱔賽人蔘」的說法。此時吃鱔魚最滋補,涼血、降低膽固醇,防治動脈硬化。

註:鱔魚的顏色分為青、黃兩種,青色有毒,不可食用;黃鱔只能吃新鮮的,因為死後體內很快會產生有毒物質。

清心蓮子,藕斷絲連|蓮,出淤泥而不染,水面清圓,風荷輕舉。更重要的是,它的根莖和果實,都是夏季退暑佳品。

《本草綱目》稱蓮子為「清心蓮子」,是指蓮子可清熱養神。尤其是蓮子肉所包裹的那一小枚蓮心,最苦也最清心火。小暑喝蓮子銀耳湯,清熱健胃、安心養神。但脾胃虛及容易腹瀉的人忌食。

民間有小暑吃藕的習俗,藕營養豐富,膳食纖維含量較多,清熱養血除煩。鮮藕以小火煨爛,切片後加適量蜂蜜,可隨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虛失眠。

三花三葉,三豆三果|有人將小暑節氣的飲食概括為「三花三葉三豆三果」。

「三花」指金銀花、菊花和百合花,「三葉」指荷葉、淡竹葉和薄荷葉,此三花三葉適合沖泡成茶,是消暑佳品。「三豆」是指綠豆、赤小豆和黑豆,中醫稱之為「夏季滅火器」,不僅清熱除暑、健脾利濕,還能祛痘除痱子;「三果」指西瓜、苦瓜和冬瓜。

小時候在鄉下吃的西瓜,要在深井裡泡過半天,沁涼滲骨才好吃。溽暑時節,燥渴難耐,而西瓜多汁飽滿,能咬上幾塊,著實爽利。

小暑養生

小暑,火居其位,易引發肺病,引動火邪。陰虛火旺、肝火旺的人尤其容易引動火氣,如各類熱病、炎症、便秘等。

而近日腰痛、腿痛的也是夏火太旺、耗水太過的結果。所以小暑要清虛火、補腎水、祛濕熱、聚肝腎之氣。這時喝三豆湯最好不過。

小暑湯:古方三豆解毒飲

三豆飲的方子出自宋代醫學著作《朱氏集驗方》。三豆指綠豆、黑豆和赤小豆(或紅豆、黃豆)。黑豆滋腎陰、壯腎氣;綠豆解煩熱、清肝火,紅豆利水解暑濕,補心血。

【如果體內濕氣重,舌苔厚膩,則把紅豆改為赤小豆;如果火氣旺盛,容易口渴,則改用黃豆,黃豆養中生津,又降膽火】

三豆煮起來加點冰糖,既是味道超好的糖水,也是很好的盛夏解暑湯。

【愛出虛汗加麥仁】麥仁養心斂汗,夏天汗特別多的人效果更佳。

【心火旺加帶芯蓮子】氣象暑熱,帶芯蓮子有助養心安神,治療口舌生瘡。

【脾胃虛寒加大棗生薑】大棗,什麼兇猛的葯經它一調和,就會更適合人體。

|原料|

黑豆 / 綠豆 / 赤小豆各20克 / 帶芯蓮子

麥仁 / 龍眼肉各10-15克

大棗5-10個(2-4人份)

|做法|

根據所有材料放入湯煲內,加適量水,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煲約40分鐘-1小時即可。

三豆飲能祛痘、除痱子。其主要功效是清熱解暑、健脾利濕,小孩子也可以放心喝。即使是渣也可用攪拌機打成濃漿喝,食材本身的香甜更濃鬱。小暑這段時間,每周可以喝2-3次。

小暑,心靜自然涼

心靜才會心寬,心寬謂之平常

防暑納涼才能養出一點閑趣

再從閑趣裡,種出一絲清涼

我們為何要追求「心靜」?

一靜百慧生,靜是通往智慧的門

當你心靜時

繁雜的問題會變得清晰

當你心靜時

方能叩開智慧的大門

小暑,風動蓮生香,心靜自然涼

心靜,才能養出一份從容不迫的溫潤

去挑戰極致炎熱的大暑

? 圖片來源於「謝生林」攝

《晚荷郭索圖》 五代 黃居寀

《小暑日寄山甫二首》

劉克莊(宋)

微官便有簡書畏,貧舍非無水菽歡。

插架簽存先世舊,堆床笏美一時觀。

遠書且問平安好,前哲曾嗟嗣守難。

了卻台參早懷檄,暫歸亦可小團欒。

賞析:全浩

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從夏至後氣象漸涼,蟋蟀也從野外越來越靠近人類的生活起居處。從陽曆看,這時候太陽進入到巨蟹座,據星座家說,此時對人的影響有:「情緒容易受到周圍人或事的影響,變得更加感性。同時,懷舊情緒加重。開始更多關注家庭和家庭相關的事項。」

小暑還正值民間「六月六」的節日。相關的傳說主要有:龍宮曬龍袍;兒童將端午節戴在手上的「百索子」撂上屋讓喜鵲銜去,在銀河上架起一座象彩虹一樣美麗的橋,以便牛郎和織女相會。

劉克莊(1187-1269),莆田(今屬福建)人,初名灼,字潛夫,號後村居士,推崇辛棄疾、陸遊。一生致力於抗金復國大業,卻屢遭當國者的排擠、壓製和迫害。

他的這首《小暑日寄山甫二首》大意是:低微職位的小官員看到公文簡書會有畏懼之心啊,而貧窮人家也是可以有粗茶淡飯和孝敬父母之歡樂的。看著房中書架上面存留的先輩舊物,還有床上放置的朝廷笏板,略有一些感傷。給遠方的朋友寫封書信吧?問一聲平安,祝他一切都好,

古代先賢聖人們也早就感嘆過堅守真理道義是很難的事情啊。是不是應該退出那些政治黨派紛爭,把公文和征討之心藏起來,暫時回家去與家人團聚呢?

這首詩與兩首同樣宋代詩人的詩:《冷舍偶成示兒》(宋)王義山,《夜望》(宋)方回,有相應之處,可以一起品讀下。但正如他的名句《玉樓春》寫到:「男兒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橋畔淚。」表達出不應留戀兒女情場而當為國效力征戰的人生態度。

在《沁園春·夢孚若》更是流露出英豪之氣概。所以推想這首小暑詩實在是表達了他英雄無用武之地的一時無奈之情,而節氣三候中代表家園的蟋蟀和代表理想的雄鷹,或許激發出來他詩中所言的矛盾與徘徊。他的報國之心是為了國家的和平,還有百姓的安身啊,就好像在酷熱難當的夏日,詩人浪漫地「醉裡偶搖桂樹,人間喚作涼風。」,願以自己微薄之力,讓人民多些舒適。

王維(唐)

龍鍾一老翁,徐步謁禪宮。

欲問義心義,遙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裡,世界法身中。

莫怪銷炎熱,能生大地風。

賞析:青谷

喂,我們是不是把大詩人頭腳顛倒了?

讀這首詩,想起一個權威說法,奉李白為「詩仙」、杜甫為「詩聖」、王維為「詩佛」。通過網路,我找到全唐詩中沒有收錄的「裴迪同作」詩:次韻王維《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

仄徑問山翁,何方有梵宮。曾經香火旺,今已佛燈空。

法界於心裡,蓬萊在望中。紅塵堪可愛,應惜晚來風。

兩相對照,把王維所悟「佛道」,看作人在世俗社會中的掙扎,如在夏天酷熱中煎熬,只有放棄慾望、遁入空門,才是解脫苦熱的唯一妙方,完全是頭腳倒置的誤讀。正像佛教創始人悉達多﹒喬答摩(佛教徒尊稱他為釋迦牟尼),痛感種性等級制度的殘酷不公,通過苦修覺悟後傳播不拜偶像、不主張祭祀的佛學一樣,王維的「山河天眼裡,世界法身中」,也不是要把人拴縛進供著金身神像、蓋著金頂神殿的「佛法」中。

王維告訴這顫巍巍赴宮敬拜的老人,你自問內心到底追求了什麼?你患著虛空病態的信仰終究要落空。曾經炎熱的香火,現如今燈熄火滅一點都不奇怪,而大地上照樣水起風生。詩人喚醒我們「思出宇宙外,曠然在寥廓」,詩人「忽入甘露門,宛然清涼樂」(《苦熱》),並非讓我們入空門而得拜神的清涼,而是借空門打開宇宙之心,得永恆自然的清涼。

王維詩意,也因他給出了人與自然關係中永恆之美的正確尺度,才傳世不朽。思及至此,我對「詩佛」的權威說法的懷疑,也有了內心的答案:自然大於佛。

《宋黃筌蘋婆山鳥圖》宋代黃筌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李清照(宋)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賞析:白嵐

據說李清照的如夢令現存兩首,都以寫景為主,我並未去考證。

小暑與藕花也是時節相連的,第一句雖然描寫日暮,卻把沉醉與歸路,乘舟而去的雅興描寫的淋漓盡致。想想,在夕陽之下,喝個大醉,一醉方休,在藕花深處,大家看看誰劃的快與否,驚起歐鷺飛了滿天,此情此景多麼符合夏天的感覺:帶著狂熱與放肆,如同詞牌名一般,也隻若在夢中執令。

我一直偏愛李清照,無論愛情與平生,當然也更愛她的詩詞。問起女子哪兒不如男?這樣傳奇人生,也釀酒一般釀成了獨特的李清照風格。

「三杯兩盞淡酒」;「濃睡不消酒」;「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莫許杯深琥珀濃,未成沉醉意先融。」;「酒意詩情誰與共。」;「東籬把灑黃昏後,有暗香盈袖。」;「隨意杯盤雖草草。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險韻詩成,扶頭酒醒,別是閑滋味。」;「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酒闌歌罷玉尊空,青缸暗明滅。」;「不怕風狂雨驟,恰纔稱,煮酒箋花。」;「夜來沈醉卸妝遲。梅萼插殘枝。酒醒熏破春睡,夢遠不成歸。 」

來,同我與李清照一醉方休!

《太液荷風圖》 宋 佚名(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玉溪小暑卻宜人》

晁補之(宋)

賞析:河漠

我說,這詩是寫心情的,詩名可見。小暑始,溫風至。小暑過,一日熱三分。

但二十四節氣古來便是適用於黃河中下遊平原的,小暑相對南方而言,或許已是大暑的氣候。而詩人說「玉溪小暑卻宜人」,這不得不歸功於玉溪高海拔的地理環境。晁補之與友人對坐,在一碗宋代的分茶中,喝出了百越地區春天的感覺。

這樣的宜人的氣候,自然會生出愜意的心情。詩人又說,他日回首,紅塵漫漫,高堂之上,還能有今日的自在嗎?頗有點陶淵明的田園意境了,然這自由,以後只能是心嚮往之,而身不能至。

處境多少有點無奈,也比陶翁要遜色一般,畢竟「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隱於市」的心境並不是人人都有的。

《青楓巨蝶圖》宋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夏夜宿表兄話舊》

竇叔向 (唐)

夜合花開香滿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遠書珍重何曾達,舊事淒涼不可聽。

去日兒童皆長大,昔年親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別,愁見河橋酒幔青。

賞析:聖誕節

中年的重逢,話不盡的歲月滄桑,談不完的瑣碎過往,道不盡的唏噓,表不完的欣喜,天真爛漫從心底發出,心情愉悅全是真實的感受,讓我們走進這首七律,看看古人的久別重逢。

夏日的夜晚,夜百合靜靜的綻放,濃鬱的香氣充滿小院,天空還飄著小雨,場景安靜唯美,借物起興,詩人和表兄從酒酣熟睡中醒來。接著白天的話題繼續聊,離亂的年代,一份報平安的書信都不好寄到對方手中,不通的資訊,世事的變化無常。

徒然讓老哥倆起了一點淒涼的意思,物是人非,他年的小孩都長大成人,熟悉的親故一些已經離開人世間,怎麼不讓人噓噓感慨,點滴的小事,日常的過往,都是中年遭遇的甘苦後靜靜的訴說和絮叨,雖然瑣碎但確實是真實心境的反映。最後,詩人寫了短暫的相聚,不盡的分別,想想明天的離別能不讓人「愁見」。

為此感懷道,古人對待相聚,分別全在一心,往往情深意切,真實的讓人感動不已,這首詩把漂泊坎坷寫到了極致,也是我們現代人缺少的那份天真。

《和七律一首中年偶作》

落 盡千帆空影弄,露台月華睡蟬醒。

天蒸暑氣生禪意,夜雨驚雷側耳聽。

不惑經年春去晚,滄桑籬落自飄零。

相逢話舊無從起,漫看長堤楊柳青。

小暑戒節南巡

庾信 (南北朝)羽調曲之三

百川乃宗巨海。眾星是仰北辰。

九州攸同禹跡。四海合德堯臣。

朝陽棲於鳴鳳。靈畤牧於般麟。

雲玉葉而五色。月金波而兩輪。

涼風迎時北狩。小暑戒節南巡。

山無藏於紫玉。地不愛於黃銀。

雖南征而北怨。實西畧而東賓。

既永清於四海。終有慶於一人。


賞析:顏如

古人以為,「羽屬水,物之象」。羽音相當於今首調唱名中的la音。羽調即以羽音為主的調(式)名。這首頌詩讓庾信寫得四平八穩,對仗工整又大氣磅礴。

作者庾信少負才名,「幼而俊邁,聰敏絕倫」,其家「七世舉秀才」、「五代有文集」,偶像和實力並重。十五歲便入宮做了太子蕭統的伴讀。後來官至車騎大將軍,封了侯,人稱「庾開府」。無奈雖然當了大官,然而長期羈留北方不得回歸故土。

庾信文風以講究對仗和處處用典為特徵,亦不乏抒情和文學意味。他代表了南北朝駢文駢賦的最高成就,杜甫很推崇庾信,稱讚道:「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此詩標題說明是小暑時節南巡,一派官家威嚴天氣。開篇氣勢不凡,百川歸海,眾星拱北,四海歸心,臣服聖賢。「禹跡」指稱全國,「文明遍禹跡,鰥寡達堯心」,接下來描寫盛世好景,五色雲彩,金波湧月,鳳凰和麒麟是祥瑞的象徵。朝陽鳴鳳的典故出自《詩經·大雅·卷阿》:「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

古以鳳為靈鳥,比喻雅士賢才;朝陽鳴鳳,鳳凰鳴於山之陽,為喜慶之事。以麒麟為聖王在世的吉兆,「麟者,仁獸也,聖王之嘉瑞也」,靈畤則為古代祭祀天地五帝之處,《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濯濯之麟,遊彼靈畤。」

黃銀紫玉,也是古代祥瑞之物。《宋書·符瑞志下》:「黃銀紫玉,王者不藏金玉,則黃銀紫玉光見深山。」有慶一人常用為歌頌帝王德政之詞。出自《書·呂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其寧惟永。」

晚年的庾信一直心心念念著故鄉,然而中間隔著慘痛的變亂,隔著重重山河故人,命運之河早已拐了一個大彎,再也無法回頭。正因為不可到達,想要到達的心願就更為強烈迫切。因此即便庾信晚年的《哀江南賦》、《枯樹賦》在文學價值上如此受人推崇。我還是更喜歡那個少年得志的庾信,伴讀太子,飲酒做夢,寫寫情詩,連憂愁也是維特式的。

因為在今後漫長的一生當中,哪怕沒有愛恨情仇,沒有家國覆滅,總有無數的豪情空耗,總有無數的別有懷抱,總有無數的不得不說,到最後無話可說。

《宋許迪野蔬草蟲圖》南宋 許迪

《登沃州山》

耿湋

沃州初望海,攜手盡時髦。

小暑開鵬翼,新蓂長鷺濤。

月如芳草遠,身比夕陽高。

羊祜傷風景,誰雲異我曹。

賞析:雨霽陽光

沃州是道家福地,為古隱逸者所喜歡,隻「登沃州山」這個名字,便自帶瀟灑飄逸的感覺了。《唐才子傳》說他「充括圖書使來江淮」,此詩應是當時之作。雖然沃州山離李白先生夢遊的氣勢雄絕天姥山很近,風景不同,心境不同,詩意也大不相同。

首句簡述「沃州初望海,攜手盡時髦。」,在沃州山上欣賞海景,遊興正濃;恰同遊的人都是一時英才,可交談的多,可「同嘆」的也多。

「小暑開鵬翼,新蓂長鷺濤。」美麗的風景感染著大家的熱情,相呼應著展露才情。

同是觀望大海,上兩句則不同於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氣勢磅礴,多相互恭維的句子,應景唱和,略顯小家子氣。

「月如芳草遠,身比夕陽高。」一群意氣風發的才子們在美景面前暢談,不覺間恬淡的月亮遠遠地在香草更遠處露出面龐,夕陽漸沉;美好時光易逝。

「羊祜傷風景,誰雲異我曹。」羊祜遊峴山而感傷美景,與我們一樣呀。羊祜喜歡峴山,有次感嘆說,自古以來那麼多賢達高士遊覽過此山,都被歲月無情淹沒了名姓。所謂「人過留名,雁過留聲」的願望,古今相同。

耿湋後來也有詩句寫到,「貧病催年齒,風塵掩姓名。」無論山巒秀麗還是水月鏡花,在人眼中是為一時風景,對風景來說的人也不過是過客。所以張若虛說,「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隻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人生在於經歷。

順手撿拾一首不起眼的詩,本欲捨棄,卻是最後一句戳中情懷,恰和書聖所言「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於是記,且只為這「於我心有戚戚焉。」

《宋李安忠竹鳩圖》宋代 李安忠

辛棄疾(南宋)

野草閑花不當春,杜鵑卻是舊知聞。謾道不如歸去住,梅雨,石榴花又是離魂。前殿群臣深殿女,赭袍一點萬紅巾。莫問興亡今幾主。聽取,花前毛羽已羞人。

賞析:梅青

據說野草閑花一詞來自於此,後多指風塵女子。想起辛棄疾為金戈鐵馬人物,為何卿卿我我,粉色紅塵呢?自杜撰認為,他報國無門,藉以消愁。

梅雨季節,寂寞掩門,無人會意,癡語花叢。詞中沒有直接寫道許多色彩,但可以感知各色怒放艷麗逼人。

這種詩詞境界,不似文宗歐陽修的"艷詞",沒有真正的閑逸之感。舊知聞,群臣,離魂,興亡,滿目沉重哀傷,卻又在一年最好花季,反差帶來的哀傷被掩藏,卻是更加哀傷而無以寄託。

人生至此,如佛語所說人生七苦,求不得與愛別離,奈何。趙晉臣為好友,辛多和趙文,估計在好友面前,流露真情,疏鬱感嘆,又對如此美景帶有逃避現實隱逸超脫之感。

《宋扇面畫白頭叢竹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古畫 鈐鑒藏印「佟氏家藏」

《江城子》 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

蘇軾(宋)

鳳凰山下雨初晴, 水風清,晚霞明。一朵芙蕖, 開過尚盈盈。 何處飛來雙白鷺, 如有意,慕娉婷。

忽聞江上弄哀箏, 若含情,遣誰聽!煙斂雲收, 依約是湘靈。欲待曲終尋問取, 人不見,數峰青。

賞析:聆捷

此詞是蘇軾於熙寧五年(1702年)至熙寧七年(1704年)杭州通判任上與當時已八十餘歲的著名詞人張先同遊西湖所作,此詞為詠箏之作。

上片描繪了夏日雨後初晴的西湖美景,風爽水清,晚霞識趣,濃墨重彩,一朵荷花在湖水中盈盈盛開,豐滿水靈。此時飛來一雙白鷺,不知是傾慕荷花而來,還是被彈箏的女子所吸引。

動人的箏樂聲從湖面幽幽傳來,哀婉淒迷,欲拒還休欲遮還明,煙靄為之斂容彩雲也因它收色,好像是湘靈女神在訴說她的哀怨與情思。待曲終,想去一睹彈箏女子芳容,卻不見了蹤影,只剩下數座青山聳立環抱,音符劃過指尖,遺忘在風中。

全詞採用比喻和襯托的手法,寫彈箏而不見彈箏人,而以聞箏所見和想像來營造美妙意境。同時一語雙關,「一朵芙蕖, 開過尚盈盈」,寫荷花的美麗輕盈,也是借出水芙蓉來比喻彈箏美人。運用襯托將白鷺人格化,或許是因為傾慕荷花美人,或許是音樂動聽而停歇,由此襯托彈箏女子芳容的美貌抑或琴技的精湛空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