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朱元璋登基之初做的大規模人口遷徙:洪武趕散

洪武三年(1370年),為了報復蘇、松、嘉、湖、杭等地紳民對張士誠的擁戴,同時也為了開發淮河流域,避免豪強地主和國家爭奪賦稅來源,朱元璋強行將如上所述的蘇州及周邊等地的江南四十餘萬人丁驅趕到蘇北,這就是著名的洪武趕散。洪武趕散又稱紅巾趕散、紅軍趕散、紅蠅趕散。

根據民國《續修鹽城縣志》卷十四援引《凌氏家譜》雲:“元末,張士誠據有吳門,明主百計不能下。及士誠兵敗身虜,明主積怒,遂驅逐蘇民實淮揚兩郡”,這段材料從側面印證了正史對這段歷史記載的可靠性,那就是朱元璋攻打蘇州時,張士誠的確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同時朱元璋付出的代價是慘痛的。而且由於“明主積怒”,這北遷的四十萬人中,大部分應該是蘇州人。

洪武趕散從洪武三年(1370年)一直延續到永樂末年,達五十年之久。根據《德興堂閔氏族譜》記載,始祖閔士信等“離開蘇州,經江陰西港渡江北上,至高郵,州府驗證後,趕船穿過西湖雪浪……船進太陽溝頭,族眾棄舟登陸”。“州府驗證”之句證明,明初遷徙之民遭受的是犯人的待遇。

明朝初年淮河流域因長期戰爭,再加上洪災不斷,人煙稀少,無主荒地很多,很多家族插草為標,據有土地。但由於故土難離,再加上該地區地瘠民貧,經濟文化非常落後,江南人還是希望回到美麗、富庶的江南故鄉。而朱元璋制定了嚴厲的保甲連坐製和戶籍制度,將其牢牢束縛在土地上,不得隨意遷徙。所以包括絕大部分蘇州人在內的北遷的江南人只能在睡夢裡回故鄉。因此現在蘇北好多地方的民眾把睡覺呼為“上蘇州”或“回蘇州”。另據考證,為了安撫這些新去的移民,明政府還給他們發了農具和糧種,並進行減免賦稅的政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