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萬能險“腰斬”原保費增八成 壽險公司格局生變

  35家壽險公司規模保費下滑,包括中法人壽、華匯人壽、和諧健康、前海人壽等,瑞泰人壽、上海人壽、珠江人壽等7家公司萬能險保費佔比仍超50%

文 | 標點財經研究員  黃鳳清文 | 標點財經研究員  黃鳳清

  無論坊間此前存有多少言辭鑿鑿的版本,無論每一種猜測背備份注了多少項充足理由,“出乎意料”,才是一個謎面是否成功的關鍵前提。

  根據近日頒布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成立於2003年4月的中國銀監會及較前者多出五年資歷的中國保監會,將正式合並組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而中國證監會則得以保留,中國金融監管至此迎來“一行兩會”時代。就在北京西城金融大街15號那塊白底黑字的牌子摘下之前,持續近一年的強監管風暴下,保險業的格局已悄然改變。

  一方面,在行業層面上,壽險業增長放緩,但業務結構調整初顯成效。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中國保險業資產總額達到16.75兆元,較年初增長10.80%。其中壽險公司總資產規模年度增長僅6.25%,增幅較2016年下滑近19個百分點。事實上,壽險公司2017年全年規模保費同比萎縮姿態已一目了然,下降6.06%至3.24兆元:原保險保費收入為2.6兆元,同比增長20.04%,在規模保費中的佔比提高了近17.5個百分點;而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以萬能險保費為主)合計5892.36億元,大降50.32%,佔比由前一年度的34.39%回落至18.19%;投連險獨立账戶新增交費規模為470.42億元,下降49.9%,佔比為1.45%。

  另一方面,從公司層面上來看,保險公司之間的實力格局再度出現分化,各自座次亦有調整。

  根據中國保監會最新公布的2017年保險公司保費收入數據, 標點財經研究院攜手《投資時報》對各家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進行了排名和分析,並推出《2017保險公司保費收入榜》。在壽險公司中,規模保費同比下降的有35家,增長的有39家,保費收入前十公司中座次上升的有4家,下滑的有3家。

  過去一年來,針對萬能險的各方爭議以及隨之而來保險公司產品中該品類權重的變化,始終引起外界關注。數據顯示,瑞泰人壽、上海人壽、珠江人壽等7家公司的萬能險保費佔比目前超過50%。其中,珠江人壽2017年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同比增長84%,在規模保費中的佔比升近24個百分點至六成。

  和諧健康跌出前十

  壽險公司的保費收入包括原保險保費收入、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投連險獨立账戶新增交費,三項合計業內稱之為“規模保費”。

  根據保監會發布的數據,名單上的壽險公司增加至85家,2017年規模保費共計3.24兆元,與2016年相比下降了6.06%。其中,規模保費超過千億元的壽險公司共計10家,依次為國壽股份、平安壽、安邦人壽、太保壽、華夏人壽、泰康、太平人壽、富德生命人壽、人保壽險以及新華,分列第1—10位。

  在上述10家公司中,與2016年相比,國壽股份、平安壽、安邦人壽的座次保持不變,太保壽、泰康、太平人壽、人保壽險的排名有所上升,而華夏人壽、富德生命人壽、新華的排名則出現不同程度下跌。其中,太平人壽倚仗18.48%的規模保費增幅躋身前十,其保費收入排名已由2016年的第12名升至2017年的第7名,上升5位。

  進退相倚,被擠出前十的和諧健康,則由2016年的第6名跌至2017年的第16名。標點財經研究員分析發現,分屬安邦系的和諧健康在2017年萬能險保費規模同比大減九成,同時原保險保費收入亦下降66.28%,最終其規模保費同比下降73.66%,由1544.25億元銳減至406.69億元。

  榜單的另一端,有34家壽險公司組成的“散兵遊勇”,其年規模保費一般均不足50億元,其中中法人壽、華匯人壽、國聯人壽等20家公司甚至低於10億元。

  規模保費的變化進一步反映出壽險公司過去一年內的陣營分化。在具可比數據的74家壽險公司中,2017年規模保費同比增長的有39家,其中太保安聯健康、平安健康、中融人壽翻倍,德華安顧、陸家嘴國泰的增幅亦均超過80%;同比下降的有35家,中法人壽、安邦養老、華匯人壽、和諧健康、前海人壽以及弘康人壽的降幅均超過六成,光大永明、中華人壽、渤海人壽以及國聯人壽的降幅也均在50%以上。

  三公司原保險保費降幅超六成

  在監管層強化“保險姓保”、壽險公司持續調整業務結構的背景下,壽險行業目前已更強調“回歸保障本源”,整體原保險保費收入在規模保費中的佔比已由2016年的62.89%提高至2017年的80.36%,上升17.47個百分點。當然,壽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的增長勢頭有所減慢,同比增幅由2016年的36.78%回落至2017年的20.04%。

  另有20家壽險公司的原保險保費規模出現逆勢下降。其中,中法人壽降幅最大。因償付能力不足,該公司自2016年9月末起已暫停新業務開展,故2017年下半年其保險業務收入為0,全年原保險保費收入僅有18.06萬元,同比大降99.72%。其2017年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指出,公司2017年4月下旬陷入流動性枯竭,為應對流動性危機,公司努力協調股東借款,已采取管理層降薪、削減非必要支出等多項應急措施暫緩風險暴露。據悉,截至2017年4季度末,該公司已向股東借款1.31億元,日常運營目前均靠股東借款維持。

  原保險保費規模降幅超過六成的還有華匯人壽、和諧健康。其中華匯人壽原保險保費由2016年的8.91億元降至2017年的2.33億元,總計蒸發73.81%。

  原保險保費收入下降超過三成的還有國聯人壽、上海人壽、國壽存續、渤海人壽、建信人壽以及珠江人壽。

  當然,保險的世界也總有“意外”,中融人壽和安邦養老正是另一種極端。

  數據顯示,中融人壽原保險保費收入從2016年的24.8萬元激增至2017年的35.3億元,增幅超過14233倍。安邦養老的原保險保費收入則由25.57萬元躍升至7.9億元,增幅超過3087倍;不過,因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大降超過九成,導致其規模保費下降了88.7%,座次下滑28位至第62名。

  珠江上海兩人壽萬能險翹尾

  此前,隨著萬能險規模的急劇膨脹,部分險資無論規模還是業內排序均呈現火箭般躥升,但在監管層看來,風險亦由此逐漸積聚。為此,自2016年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起,原保監會對萬能險的監管明顯收緊。

  效果相當明顯。2017年,壽險公司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規模近乎“腰斬”,整體由2016年的1.19兆元降至2017年的0.59兆元,降幅為50.32%。其中中法人壽、前海人壽、北大方正人壽、安邦養老、幸福人壽、匯豐人壽、中華人壽、和諧健康的萬能險規模降幅均超過九成,信泰、君康人壽、恆大人壽、國華的萬能險規模降幅也均達到八成以上。

  隨著萬能險規模的下降,其在規模保費中的佔比亦降低了16.2個百分點,由2016年的34.39%降至2017年的18.19%。不過,仍有20家公司的萬能險保費佔比不降反升。

  以珠江人壽為例。該公司在原保險保費規模下降近1/3的同時,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上升84.09%,萬能險保費佔比由2016年的35.43%升至2017年的59.79%,拉升24個百分點。

  中銀三星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同比增長了78.81%,在規模保費中的佔比為45.24%,較2016年提高了近12個百分點。

  上海人壽的萬能險規模同比下降了32.89%,但由於原保險保費規模降幅更大,最終業務結構並未得到改善,萬能險在規模保費中的佔比依然高達55.44%,較2016年高出近3個百分點。

  2017年萬能險規模佔比超過五成的公司還有5家,包括瑞泰人壽、英大人壽、昆侖健康、華夏人壽和渤海人壽。其中,瑞泰人壽2017年萬能險規模同比下降55.13%,但即便如此,在規模保費中的佔比依然高達71.26%。渤海人壽的萬能險規模更是同比下降超過六成,卻仍佔其規模保費的50.1%。

  有業內人士表示,在當前政策環境下,沒有一家保險公司會與監管層的主導意見背向而行。出現這種情況可能基於兩個因素:其一,雖然仍歸屬於“萬能險”,但產品周期已事實從過去的一年內延展至三至五年乃至更長,因大致符合監管方防範短時風險積聚集中爆發的總體思路,所以仍得以發行;其二,由於原保險保費規模下挫幅度過大,反向推動以萬能險為代表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的權重被動上揚。

責任編輯:張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