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emoji:意外成功的人造語言

作者 / akid

當你來到一個語言不通、英語普及率又不高的國家時,怎樣才能盡快和周圍的人實現必要的溝通?

答案也許是emoji(顏文字)。雖然只存在了大約二十年,但它經過迅速的演化和海量的使用後,早已成為了一套有效的、通用的溝通方式。

我第一次去墨西哥旅遊時,因為不通西班牙語,便只好如此與airbnb聯繫的房東對話:

房東: ? ?

我:

這種對話方式,或許對前emoji世代的長者不太友好,但在全球92%網民都在使用emoji的今天卻毫不稀奇。

早在2015年,牛津詞典便宣布「」為「年度詞匯」,正式接納了emoji加入文字家族。除了層出不窮的emoji服裝、emoji家具,2017年還有過一部《Emoji大電影》。

澳大利亞昆士蘭州近期推出emoji車牌,招致各國網民的嫉妒

emoji為什麽如此受到歡迎?它是怎樣成為一門語言的?

1

Emoji發展小史

1990年代中期,信息科技革命的全面爆發,各種頗具爆炸性的產品紛至遝來。

誰也沒有想到,當時並不特別受到矚目、流行於東京初中生BP機(呼叫機)的「」符號,會迅速滲透到人類社會的日常之中。

當時,日本手機普遍只能顯示50字,短信息字數也有嚴格限制,發圖更是不可想象。供職於日本三大電信運營商之一的NTT DoCoMo的栗田穰崇,為了讓用戶在有限的文字中傳遞更多的信息,便開始設計新式的表情符號。

栗田穰崇後來被譽為「emoji之父」,他最終和團隊一起設計了176個12×12像素的圖標,這就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套emoji(顏文字)。

左側為1999年NTT DOCOMO的emoji,右側是當代ios系統下的emoji。誕生在日本的顏文字,也以它在日語中的發音「emoji」(絵文字)而聞名,「絵」(音e)表示圖像,「文字」 在日語中的發音則是Moji

無論栗田穰崇還是他供職的企業,都完全沒有料到這樣一個「簡單的想法」會大受歡迎。栗田穰崇本人曾表示,直到他在電視上都看到了顏文字,他覺得這也太成功了。

日本其他運營商也緊隨其後,逐漸三大運營商NTT DoCoMo、KDDI和Softbank都擁有了各具特色的顏文字。

其中,Softbank的顏文字最為花哨,能夠支持更多的色彩和動畫,所以雖然這種比較費流量,在日本年輕女孩群體中卻相當受歡迎。

不過,初期的emoji還是日本各大企業的單打獨鬥,編碼技術並未形成統一標準。

emoji要走出日本、征服世界,還需要更加全球化的國際加持。

2011年的蘋果發布會宣布,iOS 5的用戶將在輸入法中新增一種語言選擇:顏文字。隨後,Android 4.4也緊跟潮流。

emoji不同於表情包,本質上是一種文字,通過統籌統一碼(Unicode)的單個或多個碼點來呈現圖形,現在最新的標準是Unicode Version 9.0.。而表情包是各類圖片格式,包括常見的jpg和gif等,當然也不乏上圖這樣用emoji製成的圖片表情包

以智能手機為入口,顏文字像潮水一樣湧入了推特、臉書等社交網絡,最終遍及整個互聯網。

為什麽emoji的征服速度如此之快?

2

emoji成功之道

心理學家發起過與emoji相關的各種研究,他們通過大腦掃描技術發現,人類看到顏文字中的「臉」時,大腦處理信息的區域是枕顳皮層,與看到真實的人類面孔時一樣。

這或許說明,我們之所以會為了螢幕上的顏文字而嬉笑發怒,是因為我們並沒有把它們看作一段字元,而是那個能牽動我們情緒、但並不在身邊的對方。

所以,如今在地鐵、路邊看到對著手機螢幕嫣然一笑的路人,不會有人再感到奇怪,因為面對螢幕上的,我們大腦的反應和對真實的笑臉是相似的。

研究人員還曾將24位測試者分為兩組,分別通過網絡溝通完成任務,其中一組可以使用 emoji,另一組則不行。結果,可以使用emoji的那一組對完成任務的過程更滿意,更享受隊友之間的合作。

這也符合我們工作交流的常識:缺少了情緒的感染,溝通往往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隨著我們的交流更多發生在虛擬世界而非現實空間,顏文字正在成為我們的社交潤滑劑,事關人類作為社會動物必須的溝通和協作。

因此,emoji的成功之處,在於它不僅能表達出文字無法傳遞的信息,而且還放大了人類溝通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元素:感情。、、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表情符,即使不加一個字,都可以向對方傳達最直接的情緒。

而這,不正是每個翻看完朋友圈無數的食物照片和雞湯文後默默關掉,隔幾分鐘又忍不住再次打開的現代手機人最希望收到的嗎?

因此,當emoji填補了網絡時代人類溝通最缺失的情感因素,今天我們的交流方式,也已經不可避免地被emoji改變了。

3

被emoji改變的交流

人類對交流的渴望,和人類的起源一樣久遠,而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人類的交流史。一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希望,能有打破語言障礙的溝通方式。

emoji的興起,似乎為這種超越空間和語言障礙的交流帶來了希望。

除了跟語言不通的墨西哥房東作簡單交流,emoji早已被用來作更豐富深入的表達。比如在推特和臉書上,完全由純emoiji構成的內容,已經頗為常見了:

這真是一場快樂而辛苦的婚禮。

更宏大的創舉則是用emoji來寫書。比如一個叫「emoji Dick」的項目,其作者、發起人 Herman Melville成功通過眾籌網站募集到資金,將文學名著《白鯨》「翻譯」成emoji 語言。

比如《白鯨》的開頭:請叫我以實瑪利。

Via Buzzfeed全書已經翻譯完成,可以在emojidick.com上以200美元購買

emoji的這種國際通用語的特徵,還使它出現在了人們的紋身上——NBA明星Mike Scott在身上紋了一些emoji。

這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表達,顯然比在身上刺些含義不明的陌生文字要安全和靠譜得多。

進入詞典、翻譯文學名著的Emoji,已經成為了一門正在進化的特殊語言,而它的設計者——比如蘋果公司——每次更新的emoji選項,也都會引發熱議。

如2015年蘋果添加的「多元 emoji」,以各種膚色和民族服飾作出了區分。無論初衷如何,這種行為都引發了爭議,因為在很多使用場景下,人們根本不需要在溝通中強調種族。

過於清晰的分界,甚至會讓人們在使用中限於困境:如果一位黑人女士從一位白人那裡收到一個黑皮膚的emoji,她是會被感到尊重,還是覺得這是在強調她的種族而被冒犯?

而且,語言在使用中的演變,也會使得emoji無法永遠「放之四海而皆準」。

比如那個2015年度最熱詞匯「」,原意和全球大部分地區的使用方式是表示:笑出眼淚。但是,你是不是也和無數中國用戶一樣,將其用作「哭笑不得」?

《交流的無奈——傳播思想史》的作者約翰·杜漢姆·彼得斯認為,理想的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溝通是不可能的,因為交流最大的問題是我們沒法做到自我克制:

交流的挑戰不是忠實於我們的地盤,而是對別人報原諒的態度,他們不可能像我們看自己那樣來看我們。

這種悲觀的看法認為,從草紙到電腦的各種傳播技術的進化,並不能真正實現人類理想中的溝通。障礙並不在於技術和工具的落後,而是我們自身。

雖然,emoji本來就是因為放大和凸顯了人類交流中最珍貴的情感表達,才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

深夜手機螢幕的微光背後,決定每個emoji能得到怎樣回復的,最終還是在於,手機兩端的人究竟願意付出多少真實的情感。

你認為emoji促進了人類的情感溝通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