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宋朝的“勾欄瓦舍”是什麽地方,平時都用來幹嘛的

宋代有一點歷來為人們所矚目,那就是“富”,所謂富宋強唐,雖然近年來對於宋代的富裕多有爭議,但是宋代城市的繁榮肯定是沒毛病的。而且宋代相比前代還多了很多的娛樂形式,尤其是“勾欄瓦舍”的出現算是開創了中國式劇院的時代。

那麽宋代的勾欄瓦舍平時都有哪些項目?又給後世留下了哪些創作源泉呢?

勾欄和瓦舍(瓦子)是宋代的特色表演場地,裡面有很多很多的娛樂項目。我們今天能想到的很多表演可以說是一應俱全,比如:說唱、歌舞、雜劇、南戲、傀儡戲、器樂、百戲、相撲、馴獸、魔術、雜技、奕棋等。而且這些大的門類裡面還有一大堆的小門類,就說唱而言,裡面就包含小說、講史、雜扮、吟叫等等。

比如說講史,在宋代時期的瓦子裡面,經常出現的內容就包含三國演義的雛形,當時流傳的故事就已經有了刮骨療毒,過五關斬六將等。所以水滸傳裡面的李逵就有一個情節是在瓦舍聽戲,聽別人講到關雲長刮骨療毒那一段大喊了一聲:“正是這個好男子。”

在勾欄瓦舍裡面也有後世的京劇雛形,不過宋代的劇大部分都來自於唐劇,所謂“梨園鼻祖”李隆基當年在唐宮創立了中國最早的專業劇團,但是到了宋代這已經不再是皇家專屬的藝術,大部分的市民都能欣賞,而且形式也越發成熟,當時的劇團已經有了布景和專業的化妝,雖然比不上後來的京劇團的吹拉彈唱一應俱全但是也算是很不錯的。

當時的北方雜劇很多都有唐傳奇的影子,比如《三索梁州》《三入舍》、《三索債》等都是來源於唐傳奇。可以說是唐傳奇的改良版,由於我們知道唐傳奇大部分都是短篇小說(200多字),內容表現張力確實堪憂,不過情節大部分是天馬行空,舞台上很難展現,所以宋代的雜劇變得更加現實化,而且更貼近生活。這也成了元雜劇的創作源泉。後來的竇娥冤等雜劇很多都是來自於宋雜劇的演變。

宋代的市民文化的巨大發展讓中國的語言藝術也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白話文言文開始大規模盛行,之前在唐以前,中國的官方“雅言”經常是各地所公認的唯一通用語言,畢竟是官方認證的,而且相當長一段時間之內不懂雅言是要被鄙視的。但是到了宋朝時期,由於白話文大量應用於勾欄瓦捨的唱戲和說書之中,所以白話成了全國通用,也為後來明清時期的白話大流行打下了基礎。畢竟文言文一旦複雜起來,那可比天書還複雜。

當時的勾欄瓦舍雜劇中還逐漸演變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傳奇劇。比如《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就是當時最有名的傳奇劇,而我們知道,這玩意最終的發展結果就是後世的經典——《西遊記》,當時宋代的老百姓對於這個故事是耳熟能詳,而且當時已經有了九九八十一難和孫悟空的雛形,可見我國的藝術從來都是一脈相承而到達巔峰,不是半路出家的。

在勾欄瓦舍裡面,除了語言藝術,還有雜技也非常多,比如舞槍弄劍這是傳統項目,還有表演硬氣功的,當時的硬氣功表演還沒有後世那麽誇張,主要是劈磚開石之類的,而且大部分都是真功夫,當然也有弄虛作假的。還有玩飛碟之類的表演也是非常的多,可以說這些民間藝人所創立的表演體系對於後世而言也是非常的有用,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的傳統文化。

除此之外,馴獸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表演,當時宋代由於經常有海外貿易,所以馴獸的內容五花八門,有訓練鸚鵡的,常見的還有訓練狗,訓練熊的,甚至還有訓練大象的。可以說我國的馴獸史也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要來的更加的豐富,從宋代開始,我國的馴獸就已經聞名世界,來到開封的外國人都歎為觀止,甚至有所謂的“螞蟻鬥陣”等已經失傳的馴獸技巧在當時的東亞和中亞聞名。

在水滸傳中有一項非常著名的表演讓我們印象深刻——相撲。宋代相撲就像蹴鞠一樣是全民運動,在《水滸傳》中高俅被抓上梁山之後就曾經誇口自己的相撲技術天下無敵,結果燕青隨便一下就撂倒了。燕青毫無疑問是全水滸第一相撲高手,到了東京打擂台,面對相撲高手各種四兩撥千斤的技巧將對方放倒,令人大呼過癮。

在實際的宋代相撲之中,規則與近代的日本相撲類似,都是以撲倒對方為主要目的,如《夢梁錄》卷二《角抵》曾經記載:“瓦市相撲者,乃路岐人聚集一等伴侶,以圖捺手之資。先對掃套子,然後以膂力者相交。”在宋代不僅男子相撲盛行,女子也是一樣,女子相撲甚至比男子相撲更加的受歡迎。這和我們心目中宋代女性的保守形象未免有點格格不入。這恰恰也是宋代相撲的魅力所在,能夠讓大家突破傳統界限盡情享受其魅力。

在宋代強大的瓦舍文化之下,自然而言也就有了另一種文化——明星文化。宋代的藝術家之中有不少的“明星”,他們就和今天的偶像派一樣,出現那就是萬人空巷的場景。在我們的印象中李師師似乎是一個單純的青樓女子,不過其實李師師出名是因為她強大的唱功,當時如果能夠聘請李師師擔任小唱,那麽就可以取得轟動性效果。她可不是那種靠臉吃飯的花瓶,實際上是個實力派,這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

再比如霍四究的說散分,尹常賣的五代史。都是當時非常有名的項目,不少人專程去聽,《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了70多位各行各業的傑出人才,他們都是有一技之長的專業人士,不少人甚至橫跨多個領域。當時勾欄瓦舍競爭非常激烈,除非是李師師這樣得到皇家認可的表演藝術家,才能夠有穩定富裕的收入,其它人即便非常有名也得不停地串場打工,如果一旦技術下降,粉絲減少,他們甚至會成為“路歧人”,也就是無法進入瓦子裡面表演,只能在路邊進行演出,基本上和乞討沒有區別。

對比今天,當時的表演藝術家們才是真正的演員,完全是靠本事混飯吃,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換來勞苦大眾和普通市民在忙碌之中的一點快樂,自己的收入也相當的微薄,沒有真材實料的很快就會被淘汰。這也造就了北宋藝人們的強大口碑,也讓中華文化的藝術板塊顯得璀璨奪目。這也許就是薑文口中所謂的“站著把錢掙了”吧。

文:天光破雲

參考資料:

【1】吳國欽《瓦舍文化與中國戲劇的形成》

【2】鄧廣銘《宋代文化的高度發展與宋王朝的文化政策》

【3】舒焚《北宋京瓦與京瓦藝人》

【4】樂文華《論兩宋都城的服務市場》

【5】李華瑞《宋代酒的銷售簡論》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