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新能源車補貼調整,不能讓騙補得逞

高路 時評作者

新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從昨天起開始實施。雖然,在正式實施以前,已經給了四個月的政策過渡期,但仍然有眾多企業如坐針氈。根據新規,純電動車續航150-300公里車型補貼下調約20%-50%不等,低於150公里續航的車型將不再享有補貼。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預計一大批新能源汽車將不得不退出市場。

補貼是為了推動技術進步,給予吃螃蟹者以勇氣,以讓社會分攤成本的方式鼓勵創新創業,培育新興行業。中國電動車市場能有如今的規模和成就,電池行業有寧德時代這一類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得歸功於實施多年的補貼政策。這一政策至今仍然具有生命力,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過程中,仍將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補貼政策對公共財政形成了比較大的壓力,這種強度和普惠式的補貼方式本身就難以為繼,調整是遲早的事。電動車行業門檻過低也不利於公共政策的制定,一些城市對新能源汽車采取了相當優厚的政策,比如限牌的城市,上一輛傳統能源的汽車車牌要付出高昂的牌照代價,可是上綠牌,基本上零門檻;一些城市對傳統能源汽車采取了嚴格的限行措施,但綠牌汽車卻可以暢通無阻,這種公共政策的利好不該被無限度使用。

在一些地方,騙補的事情層出不窮,2016年的新能源汽車騙補事件中,財政部等四部委對93家新能源車企業進行了專項檢查,蘇州吉姆西、蘇州金龍、深圳五洲龍、奇瑞萬達貴州客車、河南少林客車等被點名通報,僅這5家企業騙補總金額已經超過10億元。

過於豐厚的補貼政策也造成低水準競爭、重複投資無效投資,本該是技術密集型的行業卻成了低技術含量的行業,拚湊一個車型就能拿補貼,看起來市場百花齊放,車型多得讓人眼花繚亂,但較起真來,盤點一下技術進步、國際競爭力,恐怕很多企業連門檻都沒摸著。

這其中造成的浪費消耗是相當驚人的,大家都扎堆在低端,不思進取,有些車型出產之日可能就是淘汰之時,有些電動車與其說是新能源汽車,不如稱是玩具車更合適,不見高精尖身影,反倒是大家一窩蜂上低端貨。業內人士在玩,業外八竿子打不著的也在玩。補貼扭曲了市場,造成了虛假的繁榮,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投資過熱。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樣一種產業格局如果只是國內玩家自己玩玩,也就罷了,一旦有真正的競爭者加入,就可能不堪一擊。這種擔憂並非空穴來風,前段時間,特斯拉傳出將在中國設廠的消息,以特斯拉的行事作風,恐怕國內電動車行業又將面臨一次洗牌,而這一次的殘酷性遠比政策調整帶來的壓力要大得多。

如此說來,電動車的補貼政策換擋,也是勢在必行。換擋是淘汰落後產能,理清市場格局,為今後更高的速度做準備。補貼的目的初衷很明確,給中國車企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一舉扭轉國產汽車長期落後的局面。顯然並不是每家車企都能理解其中的深意的,也不是每家車企都有這樣的決心和定力的,他們迷戀於賺眼前的快錢,卻將真正的企業責任拋諸腦後。對於這些不思進取的車企,淘汰幾家又何妨?

這麽大規模的補貼,這麽多資源的投入,如果只是做大了不能做精了,只是營造出世界最大的電動車市場,卻不能培育出世界級的企業,說明產業政策確實到了該調整反思的時候了。

此次政策調整一方面取消了續航裡程150公里以內的補貼,又降低了300公里以內的補貼,另一方面又提高了續航裡程300-400公里及400公里以上車型的補貼,分別上調2%-14%不等,充分說明了政策的導向作用。新能源汽車的國際競爭不斷加碼,大家都在向一千公里的續航裡程邁進,豐田的氫燃料電池汽車早在2014年就實現了批量生產,它們身上展現出的創造力和對卓越品質的執著追求,都值得國內企業好好學一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