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風濕病怎麼治?《傷寒雜病論》裡找答案

大家好,我是中醫老劉

時振聲教授從臨床角度,為大家分析總結了《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的風濕病治法和方葯。今日今天給大家分享望能給大家一些臨床上的啟示

《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中有關風濕的條文不多,卻描述了急性風濕所呈現的各種臨床表現,故討論如下。

一、風濕寒證

風濕寒證是以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

《傷寒論》179條及《金匱要略》痙濕暍篇均有,如「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的條文。

雖然稱為風濕相搏,實際上是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

寒氣勝者為痛痹,以痛為主,但必兼有風及濕,身體疼煩而不局限,肢體沉重而不能自轉側,說明了兼風、兼濕的情況。

風氣勝者為行痹,指出了遊走性的特點,當屬《金匱要略》歷節病範圍。

程雲來說:「所歷之節,悉皆移痛」,說明了疼痛遍歷各肢節,具有遊走性,雖以遊走性為主,但也必兼寒及濕,所謂「諸肢節疼痛,身體尪贏,腳腫如脫」、「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均是兼寒、兼濕的表現。

濕氣勝者為著痹,說明有重著、腫脹的特點,如「身體贏瘦,獨足腫大」,與歷節疼痛同時並見,即是兼風、兼寒的表現。

《金匱要略》中對風濕初起,惡寒發熱,一身盡痛,分表虛表實治之。

凡身痛無汗者,用麻黃加術湯,以麻黃湯發表散寒,加白朮以祛濕。

喻嘉言說:「麻黃得術,則雖發汗,不致多汗;而術得麻黃,可並行表裡之濕下趨水道,又兩相維持也」。

說明本方既散風寒,又能祛濕。

如寒輕熱重而又無汗者,則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散風寒而祛濕,本方為麻黃湯以薏苡易桂枝,可知屬寒輕熱重,且方後雲「微汗避風」,可知是微汗之劑。

如表虛而汗出惡風者,則用防己黃芪湯固表祛濕。

因屬風濕表虛,其挾寒者並不顯著,故不用桂枝散寒,以防己、白朮祛濕,黃芪益氣固表,濕去則風俱去,故服後覺蟲行皮中,乃衛陽振奮,風濕欲解之兆。

如挾寒重而致疼煩不能自轉側者,則以桂枝附子湯祛風散寒逐濕治之。

因其脈浮虛而澀,仍屬表虛而又有濕滯之象,故以薑桂附助表陽,散風寒兼祛濕滯。

如寒濕俱盛,掣痛不得屈伸,且小便不利,或身微腫者,則以甘草附子湯溫經除濕,因仍有汗出惡風,亦是表虛,故用術、桂、附助陽勝濕而祛寒。

在桂枝附子湯條文後有,「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是指在肌表的風寒已去,患者有脾虛氣陷表現,不能約束小便而自利,無力運化而大便秘結。

因不在肌表故去桂,加白朮者重在健脾,術附並走皮內;如仍有殘留肌表風濕未除,可致「其人如冒狀」,此時仍可加桂,甘草附子湯證中術、桂、附合用,故不出現類似反應。

或謂去桂加術湯是治內濕,內濕者當小便不利,今小便自利與病情不符,恐屬大便溏、小便不利之誤,殊不知脾虛氣陷者多為小便自利,甚則不能自禁,脾虛氣弱不能運化,排便無力,自可大便硬結,因此去桂加術湯甚為合拍。

風濕歷節之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其證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顯然風寒濕俱盛。

故薑、術、桂、附同用,並配以麻黃、防風,加強外散風寒之力,芍藥甘草湯以緩急止痛,加知母滋陰,以防辛熱葯之耗散。

本方是桂枝附子湯、白朮附子湯、甘草附子湯三方合而加味,故治風寒濕均可顯效。

二、風濕熱證

風濕熱證是以發熱為主要臨床表現,此發熱為但熱不寒,在《傷寒論》也有描述。

其中174~178條之間有密切的內在關係,174、175條即桂枝附子湯、白朮附子湯、甘草附子湯三方。

176條為:「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裡有寒,白虎湯主之。」

對本條歷代醫家爭論很大,一般認為表裡二字為錯簡,是裡有熱,表有寒,或表裡俱熱。

成無己認為裡有寒是邪氣傳裡,以邪未入腑,故隻言寒;

柯韻伯將本條寒字易為邪字;

方有執認為寒是病因,熱是癥狀;

程應旄認為是裡有熱,表有寒;

魏念庭認為裡有寒為經絡之裡,非臟腑之裡,脈浮而滑為熱已深入裡。

《金匱玉函經》作:「傷寒,脈浮滑,而表熱裡寒者,白通湯主之。舊雲白通湯一雲白虎湯者,恐非」,並有注雲「舊雲以下出叔和」七字。

以上各種意見除後者主張用白通湯外,余皆主張用白虎湯,雖然白通湯可用於裡真寒而外假熱,但其脈象不可能是脈浮滑,因此以白通湯解釋欠妥,仍當以白虎湯為是。

我認為《傷寒論》174~178條都是急性風濕的證治。以脈浮主風,滑主熱主裡,從脈象來看即屬風濕熱證。

表有熱者指有發熱現象,裡有寒指經絡骨節閉塞不通,以寒主凝滯,寒即代表風寒濕三氣雜至而阻滯不通之意。

急性風濕發熱較著者,自當可用白虎湯治之。將本條歸入陽明病,則失去本條排列在《傷寒論》風濕寒證三方之後的意義了。

《金匱要略》亦有:「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是指表有熱,裡有寒。

表有熱者,指身無寒但熱;裡有寒者,指骨節疼煩,即指經絡之裡而言。

雖然176條裡有寒未明確指骨節疼痛,但急性風濕階段在臨床上可以表現為發熱突出,骨節疼煩不太嚴重,可先用白虎湯以清表熱,熱退後再治療骨節疼煩亦是常理,故白虎湯排列在風濕寒證之後,是有—定意義的,所以不應忽視原來的排列順序。

三、風濕變證

《傷寒論》177~178條是炙甘草湯證,此兩條列於風濕寒證與風濕熱證之後,更有其重要意義。

178條是描寫脈結代的表現。

成無己說:「結代之脈,動而中止能自還,名曰結;不能自還者,名曰代。由血氣虛衰,不能相續也。」

《診家正眼》雲:「結脈之止,一止即來;代脈之止,良久方至。」

所謂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也是結脈。指脈正動之時,忽然終止,更來小數,言止後脈來稍快;中有還者,反動,言恢復原來的動勢。

以現代醫學證之,結代脈則屬心律失常(包括各種早搏),古人認為與氣血衰憊有關,因邪勝正衰而見此脈,故曰難治。

《素問·痹論》有:「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脈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善噫,厥氣上則恐。」

脈不通則必然出現結代脈,心下鼓暴則為心動悸,甚則可致氣促、氣喘、氣逆,為痹證發展的自然轉歸。

現代醫學中急性風濕熱多合併心肌炎,可出現心律失常,常表現為心動悸、脈結代。

如果心肌炎發展為慢性心臟瓣膜疾病,則心動悸、脈結代仍屬常見。

故《傷寒論》中將此兩條放在風濕寒證與風濕熱證之後,說明了風濕變證及其轉歸。

炙甘草湯通經脈利血氣,又名復脈湯,急性風濕熱所導致的心律失常,用之確能奏效。

由以上可見,仲景有關風濕的認識還是比較全面的。

因急性風濕有惡寒發熱,故列入太陽病的範圍,急性風濕又分寒證與熱證,治療重點各不相同。

急性風濕合併症及其轉歸所表現的心動悸、脈結代,在《傷寒論》中緊排在風濕寒證與風濕熱證之後,說明了心痹與風濕的內在聯繫,因此可見急性風濕在仲景時代已有較全面的認識。

好了,今天的中醫知識就講到這裡,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是中醫老劉,個人微信:macskf,有問必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