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營收超2000億,淨利潤164億,京東持續盈利了

燃財經(ID:rancaijing)原創

作者 | 黎明

編輯 | 饒霞飛

京東最近動作很多。先是投資見福便利店,然後30億元(人民幣,以下未注明則同)收購跨越速運,此前二折拋售一度要瀕臨退市的途牛股票,還跟快手和攜程達成了戰略合作,讓人直呼有錢豪爽。

京東確實有錢了。今年618京東港股二次上市,募集了近300億元,如今账上趴著775億元的現金儲備,自由現金流處於歷史最高位。京東由此開啟了激進的擴張之路。

重要的是,疫情期間,京東實現了逆勢增長,重回高速增長軌道。

根據8月17日發布的2020年二季度財報,京東業績亮眼,收入淨利潤多項指標都超出預期。財報發布當天收盤,京東美股股價上漲7.9%,市值990億美元。

這是京東港股二次上市後首份財報,也是國內疫情最嚴重的上半年結束後的首份財報。通過這份財報,來看看如今的京東,在發生什麽。

業績超預期了

整體上而言,這是一份數據亮眼的財報。可以從三個維度,來看二季度京東的業績表現。

一是重回高速增長軌道。

二季度,京東實現收入2011億元,同比增速是33.8%。這個數據有兩層意義,一是歷史上首次單季度營收過2000億元,二是在2018年三季度增速降至30%以下近兩年後,營收增速再次超過30%。

數據來源 / 公司財報 製圖 / 燃財經

在用戶層面,京東年活躍用戶在二季度新增3000萬人,創下過去三年新高,同比增速近30%,總用戶數達到4.17億人,終於突破4億大關。要知道在2018年,京東的用戶增長一度停滯,甚至出現了負增長。如今的用戶增速,已經重回兩年前的水準,說明京東終於走出了低谷。

這個數據意義重大。因為過去京東被質疑最多的一點,就是流量遭遇天花板,能否再次實現高增長存疑。在用戶和營收兩個層面,二季度京東交出了不錯的答卷。

二是終於能持續賺錢了。

很多人可能還沒反應過來,如今的京東已經不再虧損了。二季度,京東實現淨利潤164億元,當然,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因為京東持有的一些證券資產股價上漲而帶來的账面盈利,比如“其他淨收益”就高達80億元。但排除這些干擾因素,京東二季度Non-GAAP淨利潤還是達到59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除了淨利潤,京東二季度的毛利潤為286億元,歷史新高;經營利潤50億元,也是歷史新高。總之,至少账面看起來,現在京東已經能持續賺錢了。

三是業務結構得到優化。

兩個指標,服務收入和新業務。二季度,京東服務收入佔比為11.4%,連續五個季度高於11%。服務收入被視為京東未來營收增長的關鍵,自營模式太重,平台化的服務模式能在資本市場拿到更高估值。以物流、技術、出海為代表的新業務,二季度營收94億元,同比增長66%,而且在二季度實現了正向的經營利潤。

總體而言,京東在疫情期間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反而實現了逆勢增長。

另外,當下的京東,正處於歷史上最有錢的時刻。京東在今年618回港股二次上市,新募集了285億元現金。如今,京東账上現金儲備775億元,自由現金流227億元——終於有暫時花不完的錢了。

京東越來越“重”

有錢的京東,今年以來最大的一個特點是,開啟激進的“買買買”模式。

比如,僅在這個月,京東就曝出了三個重大的投資事件。先是8月初通過認購新股的方式,戰略投資香港物流巨頭利豐集團1億美元;然後是完成對見福連鎖便利店的戰略投資,這是京東首次投資連鎖便利店場景;14日,京東又宣布,旗下京東物流將斥資30億元收購跨越速運的控股權益。

這些看起來遍地開花的投資案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線下重資產

事實上從去年開始,京東就已經在線下進行廣泛布局。過去一年多以來,京東連續投資了五星電器、國美零售、迪信通、聯想來酷等具有明顯“線下”屬性的企業。圍繞線下零售場景,京東推出了各種電器和家電的專賣店、體驗店、旗艦店,還宣稱要在五年內完成“京東電器”全國布局。

這讓人產生一種觀感:京東這個原本以線上為主要陣地的互聯網企業,似乎正變得越來越“傳統”,甚至像極了十幾年前在線下瘋狂開店的國美電器。

有意思的是,就在京東宣布收購跨越速運前一天,有消息稱,原百度高級副總裁向海龍入職國美,任國美線上平台公司CEO。國美線上平台公司,是國美此前的電商業務重組轉型而來,核心任務是加速國美線上互聯網轉型。

一個向上,一個向下,這應了一句老話:缺什麽,補什麽。

京東正在變得越來越“重”。這背後的邏輯,是京東終於想明白了,自己最擅長的是什麽。

電商四要素“多、快、好、省”,其實目前中國所有的電商平台,沒有一家真正能同時滿足這四項要素。淘寶天貓做到了“多”、拚多多做到了“省”,京東做到了“快”,“好”則是一個主觀性指標,也是這三家平台共同的努力方向

京東能拿下“快”這一要素,靠的是自營+京東物流,這是一項前期投資巨大、極度重資產的工程,也是京東過去多年虧損的重要原因。

但是在疫情期間,京東靠自營商品和自營物流,不僅保障了極端環境下的持續經營,還在一季度將毛利率提升至15.4%,顯著超市場預期13.9%,二季度毛利率穩定在14.2%,同時還收獲了用戶口碑。自營物流的重資產模式,獲得了新的發展契機。

可以看到,不論是投資利豐,還是收購跨越速運,京東都是在試圖夯實物流護城河,於是體量越來越重。相比阿里輕量化的平台模式,這也不失為一條錯位競爭的路。

另外,京東大舉買入線下實體零售,開出大量的家電門市,則是在京東最核心的品類——家電數位上持續下注。家電數位品類是京東的基本盤,雖然薄利但好在體量大,只有規模足夠大,才能釋放利潤。高毛利的服飾品類一直被阿里佔據,京東直到現在也沒打下來。快消品類京東打下來了一部分,投資見福便利店,是京東繼續加大在快消品類的覆蓋。

廣結盟友,尋找新故事

過去,京東經常被人評論為生態封閉。當一個自營起家的電商平台,開始做起平台生意,總是會讓人質疑其能否處理好自營跟第三方的關係。

淘寶帶火了一大批第三方賣家,衍生出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由淘寶帶領一大幫小弟賺錢。但京東始終顯得很孤僻,不像淘寶有豐富的、成梯度的生態系統。

去年,京東經過一系列組織架構調整,確定了對外開放的戰略,在大手筆投資、做大自營資產的同時,也在廣結盟友。

今年以來,京東締結了兩個重要的盟友,一是快手,二是攜程。

合作消息放出來時,業內很多人表示驚訝,因為合作方式很不“京東”。

快手,當時很多人以為會牽手拚多多,但被京東搶了先。今年5月達成合作後,用戶通過快手購買京東自營商品不需要跳轉,快手主播在直播間可以直接銷售京東自營商品,無需自己再找供應鏈。

這次合作體現了京東新的對外姿態:不再只是看中流量,而是以一個商品和供應鏈服務商的身份出現。也就是說,京東不再有那麽強的掌控欲,交易不是必須得在自己的封閉系統裡完成,流量也不必強勢導入,我給你供貨,給你提供物流,你幫我賣貨就行。

這在過去對京東是很難想象的事情。以劉強東一貫的強勢作風,交易環節是必須放在京東自有生態裡的。

攜程,在8月16日跟京東達成合作,京東接入攜程的核心產品供應鏈,並將平台流量開放給攜程。也就是說,未來用戶可以在京東上買攜程平台的旅遊產品,包括機票、火車票、酒店等,攜程的用戶也能在攜程買到一切旅遊產品之外的商品。

這次合作,意味著京東換了一種方式,來布局在線旅遊賽道

過去,京東一直想做大旅遊產品。早在2014年,京東就投資3億元獲得了途牛約7%的股份,後來通過給錢+給流量的方式,將股份比例提升至20%以上。

但正是這筆投資,讓京東損失慘重。途牛在旅遊平台的競爭中節節敗退,一度瀕臨退市,今年6月京東賣掉途牛股票時,浮虧八成。

在賣掉途牛前,京東還花了4.5億元入股凱撒旅業。這次跟攜程的合作,則跟京東以往的動作都不同。此舉被業內視為,攜程聯手京東,共同對抗美團。

除了合作姿態的轉變,回到具體業務上,京東也開始講新故事了。

過去講了很多年的“中國版亞馬遜”的故事,京東現在很少講了。對標亞馬遜這麽多年,最後投資人發現,京東的物流確實是越來越好了,但亞馬遜最核心的Prime會員,以及真正的利潤來源AWS雲業務,京東差距很大。尤其是在雲業務上,京東和亞馬遜根本不在一個量級,國內也沒有任何勝算。雖然京東的服務收入佔比,已經從三年前的8%,逐步提升至現在的11%,但距離亞馬遜的40%還有很遠。

於是京東換了個思路,對外輸出“以物流和供應鏈為基礎的服務能力”,將過去“賣貨”的人設,轉變成“賣服務”。不論是京東物流增加個人快遞業務,還是布局工業品賽道,還是頻繁宣揚其技術實力,京東都是在尋找下一個能支撐起千億美元估值的新故事。

京東的危機和低谷,現在看來已經完全走出來了。接下來它要面臨的挑戰,一是如何持續增長,二是如何迎接對手的激烈競爭。

*題圖來源於視覺中國。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