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銀保監會:銀行對民企放貸要降低抵押擔保依賴度

本報記者 李玉敏 北京報導

10月30日,國新辦就銀行業和保險業服務民營、小微企業等情況舉行發布會。銀保監會副主席王兆星在會上表示,我們要求銀行保險機構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相關的盡職免責機制,幫助銀行機構及其員工敢貸願貸,支持民營企業。

王兆星坦言:“過去一段時間,針對小微企業風險偏大、不良貸款率偏高的問題,有的銀行對小微企業貸款風險實施了責任終身追究制度,這使得很多基層信貸人員不敢、不願發放小微企業貸款。因為貸款一旦出現風險,而信貸人員自身在部分環節工作沒有到位,就可能被問責,甚至可能被終身問責”。

近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也提出,要完善商業銀行考核體系,提高民營企業授信業務的考核權重;健全盡職免責和容錯糾錯機制,對已盡職但出現風險的項目,可免除責任;對暫時遇到經營困難,但產品有市場、項目有發展前景、技術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不盲目停貸、壓貸、抽貸、斷貸。

建設銀行董事長田國立在會上坦言,小微企業100%都是民營企業,並且是民企中最為弱勢的,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是個世界性難題,但是現代科技提供了解決的機會。建行利用大數據等方式放款和風控,不良率可以控制在1%以內。

政策傳導避免“上熱下冷”

近期,各界對民營企業的融資問題都非常關注。銀保監會也表示,該會采取了多項精準有效措施,督促引領銀行保險機構深刻認識做好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服務的重大意義,切實解決政策傳導“上熱下冷”的問題。

工行董事長易會滿近期帶隊到浙江調研後發現,這一輪民營企業反映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有新的一些特徵和成因。

“融資難主要是因為民企特別是大中型民企經營進一步分化,有的是發展中的問題,有的企業可能會被市場出清。另外,融資難不是難在銀行體系的斷貸壓貸,而是難在流動性的壓力。流動性壓力主要是直接融資和表外融資管道受阻,包括發債困難、股權質押融資等等帶來的一些風險,使個別民營企業的存量融資到期無法正常接續。”易會滿在發布會上說。

所謂“融資貴”,易會滿認為,不是貴在銀行尤其是大型銀行的管道,而是貴在各種新金融、類金融、民間融資等管道,這些社會融資管道的成本高企,直接抬高了整個企業的債務成本。

易會滿表示,為做好支持民營企業融資工作,在資源配置上,工行將普惠金融作為戰略性市場,資金、規模、費用都給予單列,內部資金轉移價格給予優惠等。在服務效率上,工行建立了“大客戶直營、小微下沉”的分層服務體系,實施差別化、人格化授權,減少環節,提高審批效率。

不過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易會滿也坦言,現在政策傳導還不夠到位。“儘管我們總部說不唯所有製、不唯大小、不唯行業、不唯品種、隻唯優劣,但是往往在政策傳導的時候,部分分支機構仍然存在傳統的慣性思維,包括壘大戶、吃快餐這種思想是有慣性的。所以怎麽樣真正改變、解決不平衡的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大數據助力銀行風控

“小微企業平均成活也就兩年多,所以銀行給它放貸的時候,有著巨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田國立在發布會上坦言,“銀行,尤其是傳統大銀行,所有信貸支持、整個風控體系、前中後台的管理,其實都是圍繞大型企業設計的。一個大機構服務小微企業,如果不轉換思路,是很難有效率的,在過去的嘗試中不良率都很高,所以形成了見到小微企業望而卻步的局面。”

至於如何破解,田國立認為,科技進步提供可能。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數據“孤島”的打通,銀行利用AI技術、大數據應用、人臉識別等方式,將數據進行交叉驗證後就可以給小微企業放貸了。田國立表示,“我們圍繞稅務、工商、用電量等數據,在交叉、識別小微企業的可貸性上,給出一個準確的把握”。

田國立也表示,過去傳統銀行設計風險機制,對小微企業是負面清單,現在就應該是正面清單,誰合格誰過關。銀行可以簡單地用幾個公共數據,交叉識別後,對它的風險有了判斷,利用技術手段很快就可以放貸。

田國立介紹,過去建行在小微領域一年差不多放貸200多億,而今年通過科技的助力已經放了近1600億,預計今年的目標是1800億。同時,新模式下小微貸款不良率能控制在1%以下。

王兆星也表示,對民企和小微企業在貸款時,銀行要盡可能降低對抵押擔保的過度依賴。很多小微企業反映,民企和小微企業的房子都已經抵押了,沒有什麽可抵押了,給融資帶來很大的難度。

王兆星進一步表示,我們也鼓勵、指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在加強風險識別判斷和提高風險管控水準的基礎上,不斷降低對抵押擔保的依賴。更多地依托企業良好的信用記錄、市場競爭能力、財務狀況等,發放更多的無擔保、無抵押的貸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