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通改革啟示錄:技術賦能下通達系如何起航?

物流作為基礎設施,已經成為社會各個行業發展的根基。在現代化速率下,技術的發展,讓物流行業具備了極大的改造空間。面對10兆元的市場規模,無論是中通、申通等快遞公司,都在進一步融入到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管理模式。

日前,國內主流快遞公司均已發布了2019年第一季度財報。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梳理數據發現,在業務量方面,中通快遞以22.64億件佔據高位,其次是韻達的17.8億件,圓通的16.6億件。從增速來看,順豐一季度業務量9.82億件,同比增長為7%;其他快遞企業增速均超過35%,中通、申通、百世增速更是超過40%。後者均與菜鳥展開了深度的合作。

可以說,菜鳥通過技術連接的方式,有效降低了社會化物流成本,推動了行業整體效率的提升。一直以來,菜鳥改造物流行業的路徑,是用技術搭建物流基礎設施平台,與物流企業結成聯盟,共同提高物流效率。而京東物流則采取了自建倉儲兼自營的模式。

阿里巴巴2019財年的財報顯示,截至2019年3月,菜鳥驛站日均服務包裹量佔阿里巴巴中國零售平台的10%以上。也就是說,每10個包裹中就有1個通過菜鳥驛站送達消費者。此外,菜鳥還服務了超過75%的全球速賣通訂單,以及超過90%的天貓國際訂單。

這意味著,菜鳥網絡與快遞公司之間的合作變得更加緊密,其協同效率也大幅提升。“菜鳥是一個平台,而我們是一家快遞公司。我們之間的合作,不會因為股權問題,而在政策上有任何傾斜。”中通快遞集團常務副總裁賴建法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直言,雙方考慮更多的是如何把市場做大。

從模式上看,菜鳥的優勢在於,物流平台模式的低成本和高速擴張性;京東物流的體驗和效率儘管頗有口碑,但是其投入的成本過高,也給京東集團造成了巨額虧損。而順豐在運輸網絡上擁有優勢,但缺乏用戶基礎,也沒有最核心的電商業務單量支撐。

未來,物流行業的競爭,將體現在如何改造和重構物流行業的模式,如何與生態上下遊共贏。

“黑馬”中通的科技轉型

中通快遞正在加速。

5月16日,中通快遞發布了2019年第一季度業績,其業務量、淨利潤雙雙超過市場預期。

中通第一季度業務量完成22.64億件,同比增長41.6%,超出行業平均增速19.1個百分點;淨利潤9.66億元,較上年同期7.57億元增長27.6%。

彼時,中通快遞的日均業務量尚不足2500萬件,來自淘寶等電商平台的包裹佔中通總包裹量的67%。隨後的5月17日,在媒體交流會上,中通快遞董事長賴梅松對外透露,中通快遞的日均業務量已在5月份達到了3000萬件,接下來將用“五新”戰略,推動中通達成超100億件的年業務量目標。

如何運行一張穩定的快遞網絡?中通給出的答案是“科技”。其對於科技創新的投入,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中通快遞集團CTO朱晶熙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中通對科技的態度已經轉變,“智慧、洞見、創新+自我意識”是中通科技的戰略。“我們跟菜鳥的關係一直處於緊密合作的狀態,不管是投前跟投後。”

而菜鳥的智慧物流平台,對於物流公司的轉型來說也至關重要。在他看來,對中通業務最有影響的,還是電子面單之類的應用。“電子面單之後,引申出來一些產品,像三段碼、全自動分揀,甚至將來可能要做到智慧物流這塊。”

目前,中通快遞的電子面單使用率高達99.9%,基本實現全覆蓋。當整個鏈條上的數據實現數字化,智能分揀效率也將大幅度提升。因此,信息科技將不僅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未來甚至能夠幫助管理,預防問題。

對此,朱晶熙深信不疑。“中通更需要解決自己眼下的問題,如降本、增效、提質等。之前一直在合作的菜鳥指數對我們整個運營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在他看來,菜鳥在整個物流行業起到了很強的推動力、催化劑作用,尤其是電子面單。“它統一了標準,以前可能每家都有自己的標準,電子面單大小、布局都不一樣。也有一些公司要列印自己的LOGO,上面不允許快遞公司之類的信息。另外,菜鳥差不多跟100多家軟體公司達成了合作,讓快遞公司統一使用這個電子面單。一般來說,一個單子最少省了一毛錢。”

2014年,菜鳥網絡推出電子面單平台,首批合作的快遞企業達到14家。包括中國郵政快遞、申通、圓通、中通、韻達、百世、蘇寧天天等中國主要快遞公司。

對於快遞公司來說,電子面單背後更深刻的意義在於信息透明化、鏈路可追蹤,從而真正提高效率。

賴建法回憶起最初的合作,推廣電子面單也面臨困難。你用了電子面單,會不會有風險?這種疑問也會產生。但是,他認為這一定是發展趨勢。“我們董事長賴梅松先拍板後,又在政策上做了一些推動。畢竟電子面單快速、方便,也不再需要手寫。”

在他看來,電子面單帶來的便利性,對整個行業是顛覆性的,智能分單的準確率也大大提高。菜鳥網絡官方數據透露,電子面單推出5年來,累計服務於800多億個包裹,日均生成量已經超過1億個,成了中國快遞業的現象級產品。五年來,累計為快遞物流業節約成本達80多億元,節省紙張3000多億張。

在菜鳥電子面單帶動下,中國快遞業進入了數字化快車道,全網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分單替代了人工分單。目前,全網攬簽時效從平均4天提速到2.5天,中國快遞業因此創下成本效率雙一流的世界領先水準。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2017年,中國社會物流總費用12.1兆元,佔GDP比重為14.6%。發達國家一般為6%~7%。

“我們將投入上千億元,如果一千億不夠,那我們就再投資幾千億。”2018年5月31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在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再次表示,要將中國的社會化物流成本大幅降低。

這也成為整個快遞行業共同的目標,科技毫無疑問是基石。在朱晶熙看來,整個行業還遠遠談不上“智慧”,仍然是一個偏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可以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怎麽提高我們快遞員勞動上的效益,讓它的經驗能夠沉澱下來?我覺得跟菜鳥還有很多合作的地方。”

快遞業加速優勝劣汰

一面是中通快遞、韻達快遞、申通快遞的業績直線飆升,另一面則是全峰、快捷、如風達等小型快遞公司的停擺退出。

就在上月,如風達股東通用物流電子商務(深圳)有限公司發函,正式宣布終止收購如風達。如風達快遞也發布公告稱,公司業務全面暫停,甚至有部分員工被拖欠工資。此前,國通快遞被曝出全網停運的消息。

縱觀整個快遞市場,行業正漸漸從過去群雄逐鹿的格局,轉向強者更強的態勢。在變局之下,行業集中度正在提高。據國家郵政局最新數據顯示,在2019年一季度,快遞與包裹服務品牌集中度指數CR8為82,同比提高1.3。也就是說,快遞行業規模最大的前八家企業,佔據的市場份額已經有82%,而剩下的中小快遞企業只能搶食不到18%的市場。

2018年,中通、申通、韻達的利潤分別大漲30.10%、37.46%、67.34%。其中,中通去年的利潤達到42.01億元,已經接近順豐的盈利水準。

這一發展現狀,似乎印證了阿里的思路。馬雲曾在2018年表示,菜鳥從第一天誕生起,它的使命就不是做送貨,而是幫助物流公司把貨送得更好。近日,菜鳥宣布一項快遞員增收計劃稱,將在未來三年接入數十萬名快遞員,通過提升寄件服務,幫助快遞員人均增收20%以上。

對於其投資的快遞公司來說,這並不是 “站隊”。賴建法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回顧了接受阿里入股的初衷,這項合作決策過程很快。

“公司高層應該也考慮了很長的時間,我們到底要不要接受阿里的投資?最終我們認為,雙方可以共同去做很多事情,特別是菜鳥在末端的供配,我們能夠把資源進行更好的整合。比如說我們去做驛站,光靠我們中通一家那是不夠的,市場份額也達不到。菜鳥最強的就是利用它的技術能力,相應會降低我們的成本。”賴建法透露。

他以電子面單舉例,以往大件每天高峰處理的能力,也就在2.5萬-3萬單。主要原因是轉運動脈打不通,一輛車卸貨也要三個多小時。現在一輛車卸貨,通過牽引車來操作僅需40分鐘,9.6米長大卡車也只需要20多分鐘,而以前需要一個多小時。

“我們可以看到,因為電子面單出來以後,所有二段碼、三段碼都出來了。只有電子化了,你才可以通過機械進行自動分揀。如果沒有這種技術打底層支撐是,肯定實現不了。”賴建法補充道。

與他存在相同看法的還有申通公司總裁陳向陽。申通快遞發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公司一季度實現營收45.07億元,同比增長55.10%。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4.05億元,同比增長7.22%。針對業務營收增長,財報稱,主要系受電商行業持續增長,和公司服務質量持續提升等有利因素推動。

“菜鳥並不掌控快件的分配權。但是在我們看來,希望它能在新的增量市場和技術方面,能有一些先發優勢,並看技術能不能幫我們改造?出於這些原因,才有了資本的合作。”申通總裁陳向陽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透露,申通的業務在這幾年相對較為落後,即便如此,每天還有1500萬件包裹量。總的來說,希望通過合作,給企業帶來良性的改變。

“我跟阿里接觸這麽多年,覺得阿里是一家非常講義氣的企業。2007年,淘寶把物流作為獨立業務來運營的時候,第一批淘寶網合作推薦物流的線上合作,系統對接的就是申通。”陳向陽對與阿里合作的往事歷歷在目,在兩家公司系統對接後,他還買了很多黃酒去杭州慶祝。

目前,兩家公司的戰略投資還不到兩個月時間。陳向陽透露,已經與菜鳥簽訂了業務合作協議,並成立一些項目組。“我們想利用菜鳥的技術改變申通。因為申通是一家老牌的傳統快遞企業,整個系統,技術與大數據的運用需要提高。”

依靠技術改變自己,這是快遞公司與阿里巴巴合作的核心目的。但是,它們又如何處理與其他電商平台的關係?陳向陽一針見血地指出,並沒有受到任何影響。“我們在技術層面更深入合作,也可以幫到其他電商平台。客戶體驗度改良後,整個成本下降後,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服務於全社會包括其他電商平台。”

在快遞公司看來,“三通一達”加上百世快遞,與菜鳥之間已經建立起一種信任的關係。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彼此成就。“我們投哪家一定是要志同道合,我們投絕對不是簡單的財務投資者。而是要共同去創新和探索。”菜鳥內部人士表示。

智慧物流路在何方?

儘管快遞公司紛紛將技術改革提上重要日程,但是行業仍然屬於高度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對於它們來說,管理上仍然存在巨大的挑戰。如何平衡各方面利益,其實也是一門藝術。

4月9日,菜鳥裹裹宣布了一條快遞員增收計劃,內容是未來三年將接入數十萬名員工,並且利用寄件服務,來幫助快遞員的平均收入增加20%以上。

菜鳥裹裹CEO李江華表示,當今的快遞行業業務量高速增長,快遞員的勞動強度不斷增大,平均收入水準又很低。菜鳥裹裹在這一方面既為消費者提供了在線寄件服務,更多的是為快遞員增加了工資收入,讓他們更有獲得感和幸福感,繼而有利於快遞服務水準的提升。

這一舉動從根本上改變了快遞員的管理模式。“2015年,菜鳥想上一個裹裹項目,主要做退換貨業務。當時這個業務推出來以後,通達系一家都不接不乾。我就覺得天天快遞可以做,所以我們當時全力以赴地確保下單後兩小時上門取件。”陳向陽回顧了自己在天天快遞時與菜鳥的合作經歷。

由於裹裹對上門取件的要求比較高,在通達系看來,幾乎是不可想象的高標準服務。如今,這項業務變成了通達系都願意做的業務,因為它不會引起價格戰。“裹裹將來可能變成新的物流模式,它從退換貨開始做,在市中心取件,服務好,所以價格有優勢。這樣一來,把市中心網點和社區網點生存壓力減輕了。”陳向陽進一步補充。

他預計,隨著各種新物流場景的發生,可能一些訂製的服務,像裹裹要求兩小時取件的服務,甚至門市發貨的服務,這些業務可能會不斷地增加。比如說我們現在大潤發的產品,大家跑大潤發很麻煩,在門口超市怕買到假貨,通過大潤發的物流,會保證消費者放心,會通過從門市發貨、倉庫發貨、天貓超市這種新的物流場景的產生,會是我們新的增量市場。

對此,菜鳥網絡平台也在不斷升級,和快遞公司一起提升服務。使得它們能夠應付各種新物流場景。從2018年開始,菜鳥網絡的戰略也更進一步聚焦,提升為“一橫兩縱”,一橫是指為行業建立數字化基礎設施,兩縱是指智慧供應鏈和全球化。

其中,數字化基礎設施的打造,菜鳥要跟快遞等合作夥伴一起,提升全行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能力。“很多末端的快遞網點招不到人,人力成本越來越高,共建共享是趨勢。亞馬遜、京東做的更像是傳統倉配業務,放在它倉柯瑞然後配送。我們現在做的智慧供應鏈,是往前再拉伸。這些商品從工廠出來就是一盤貨,可以覆蓋商家自己的電商倉庫、經銷商倉庫、線下門市等等。”前述菜鳥網絡內部人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透露,其推出的丹鳥品牌,是原有的落地配業務品牌升級,這部分業務為的是優化本地化和城市化的配送。

目前,菜鳥已經在國內1500多個區縣實現了當日達、次日達。同時,為很多本地電視購物、生鮮,同城配送提供服務支持。

與電商不同,阿里無須深度介入行業,菜鳥對行業輸出的只是技術和標準。

一系列智能化應用已經落地,如智能語音助手、雲呼短信、菜鳥驛站等等。“只要用戶用裹裹掃碼寄件,快遞員接單,就可以獲得收入,服務和收入同時都提升了。一方面幫助快遞員實現了數字化,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幫助快遞公司增加營收,降低成本。”該人士進一步解釋。

目前,菜鳥在南京的全球首個物聯網(loT)機器人分撥中心已經啟用。無人倉庫、自動化流水線管理、AGV機器人以及機械臂等“黑科技”,將會在整個未來園區內實現。從揀選到分撥,從乾線到末端,菜鳥已經讓每個包裹充滿了黑科技。這也是整個快遞行業的發展趨勢,京東物流、順豐快遞也均在智能化、物聯網領域大幅布局。

業內人士認為,菜鳥與順豐、京東物流最大的差別在於,菜鳥是建一張物流骨乾網,智能物流網,後兩家的定位是物流公司。從業務場景上來看,京東物流核心就是倉配業務,順豐是一家自營的快遞公司,且電商件不是它的核心。“看格局的話,菜鳥不是簡單地做一個快遞公司,而是搭建更加普惠的物流網,業務場景和業務範圍非常大。比如京東物流一天的業務單量大概在七八百萬單,菜鳥使用電子面單的量是一天1個億。”

布局國際未雨綢繆

三種模式的差異,也決定了其未來的發展和場景。4月中,京東集團創始人劉強東在致配送員的一封信中曾提到,京東物流2018年全年虧損超過23個億,這已經是其第十二個年頭虧損了。對於互聯網公司來說,自己雇傭快遞,顯然不是一個經濟的解決方案,也不是一個面向未來的解決方案。必須要用技術,或者社會資源網絡型的整合來解決這個問題。

在穩定了國內數字化、智慧化的建設後,快遞行業也開始加速向海外布局。在菜鳥的戰略規劃中,全球化也是核心,這一定位與阿里集團保持同步。阿里巴巴的國際業務包括阿里的進口、出口以及global to global業務。從平台上來說,阿里進出口業務包括B2C和B2B的平台,如天貓國際、阿里全球速賣通、天貓海外等,以及像Lazada等在東南亞的本地平台。

國際貿易離不開物流和資金支付兩大基礎設施,菜鳥就承擔著整個阿里全球化交易中的物流部分。從中國商家攬收開始,到出口清關,到交給航空或者鐵路乾線運輸,一直到目的地國家交給當地的郵政,菜鳥國際主要致力於打造完整的跨境交易路線,在全球搭建跨境電商的物流網絡,這張網絡支持著阿里跨境電商的發展。

與此同時,菜鳥合作的快遞公司也在拓寬自己的業務邊界。申通快遞2018年財報顯示,2018年,申通國際業務已經覆蓋了海外25個國家和地區,累計開拓了超過84個海外網點。圓通快遞的2018年度財報也顯示,圓通國際實現業務收入44.63億港元,同比增長21.6%。百世國際在美國建立了兩大運營基地,並在德國、英國、日本和澳大利亞建了服務中心。據介紹,中通快遞專門投資成立了“中通國際”,從事國際物流、國際包裹業務、跨境電商出口或進口業務。

通過建設智能物流骨乾網,菜鳥早前就已連接全球106條空運航線,日均飛行225個班次,可以飛抵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通過合作夥伴網絡服務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者。當然,這張骨乾網中,也少不了圓通、中通、申通等快遞物流企業,在國內,通達、EMS等已承接了大量菜鳥保稅倉的進口訂單,配送體量也相應變大。

“我們也是肩負著幫助中國企業一起實現全球化的使命,現在通達系快遞在海外沒有那麽多資源和業務。不管在法國還是俄羅斯,肯定都是當地快遞公司用得更多。所以通達系出海或者生態出海,需要有一個過程。”菜鳥國際CEO趙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坦言,總的來說,現在還是在積累經驗,國際業務市場很大,不是互相競爭。

在他看來,國際物流是高速發展的業務,遇到天貓“雙11”一天兩千多萬報稅單量、包裹量時,跨境保稅商品備貨會遇到困難。“跨境商品很多是囤貨屬性,比如說買口紅、面膜,所以遇到大的波峰波谷,就面臨挑戰。因此,有效期管理也是很大一件事情。”

趙劍透露,過去幾年保稅倉的時效,基本上以20%左右的速度在提升,所以現在全國平均實時也就是2.4天左右,在江浙滬等東南沿海地區,次日就能收到海外的商品。

對於未來的全球供應鏈網絡狀況,趙劍描述了一幅未來的畫面圖,“對於海外商家來說,跨境買賣就相當於,在本國賣了一個B2B的貨品一樣,所有的事情都可以交接給菜鳥,然後幫助它快速進入到中國,並且跟著供應鏈的計劃,跟著貨品的屬性去安排這樣的一個通路,這是大全球供應鏈的體系。”

下一步菜鳥國際會如何走?趙劍希望能迅速把全球供應鏈的鏈路搭通,和物流夥伴一起更大規模地去服務於海外商家,並且在這種規模基礎上不斷產品化、數據化,“菜鳥要通過現有的模式,開始進一步創新變革這個行業,在整個全球供應鏈、全球包裹網絡裡面,去提供更確定性的服務,並且是很有性價比的服務。”

在菜鳥的平台上,三通一達、百世等快遞公司也寄望於技術賦能,升級傳統的管理運營模式。賴建法坦言,快遞行業絕對值在加大,小型企業越來越少,二、三流的快遞公司幾乎消失了。現在越來越向頭部效應靠攏,衝出去,對於它們來說或許更加重要。

(編輯:張偉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