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低配速有氧訓練=垃圾跑量?這可能是個大誤區

資料圖。資料圖。

  高水準馬拉松運動員需要具備極強的速度耐力,這樣才有可能在比賽中拖垮對手,取得比賽的最終勝利。可以說速度耐力水準和中長跑運動員的成績呈正相關。

  所以,高強度的無氧訓練(專項能力、速度耐力訓練),成了專業中長跑、馬拉松運動員的重要訓練內容。

  大量研究也證明,無氧訓練可以有效提高心肺、血管和肌肉功能,提高最大攝氧率、乳酸閾、耐乳酸能力等,對提高中長跑成績有直接幫助。

  而很多業餘跑友隨著運動能力的不斷提高,在平時訓練中也開始不斷提高配速,增加無氧和混氧訓練。那麽,既然高配速訓練效果那麽好,我們一直以高配速訓練不就好了嗎?

  實際上,低配速的有氧訓練同樣有著不可忽略的地位,高水準馬拉松運動員雖然比賽配速快,但他們練得最多的還是中低強度的有氧訓練課。

  注:本文所指的低配速、中低強度,大概在最大攝氧量的60%-70%之間。可以做個對比:系統訓練的跑友參加全馬、半馬比賽,一般在最大攝氧量的80%以上(水準越高,這個百分比更高)。

  低配速訓練的作用

  1、低配速有氧是高配速無氧訓練的基礎

  馬拉松運動員有氧代謝能力和無氧代謝能力的提高,意味著運動水準的提高。

  其中有氧能力決定於心肺功能、血管功能、血液運輸氧的能力、肌肉中的氧化酶含量等。有氧能力不僅是馬拉松水準的基礎,也是無氧能力的基礎,比如:無氧代謝產生的乳酸,就要靠有氧氧化分解。所以,提高有氧能力是馬拉松訓練的前提,也就是說,沒有有氧,就沒有無氧。

  而中低強度的有氧訓練,正是提高有氧能力的最常見、最安全、最有效的訓練內容。進行低配速訓練時,雖然和個體乳酸閾、最大攝氧率、和比賽配速相差很遠,訓練後速度不會顯著提升,但是可以為更高強度的無氧訓練打好有氧的基礎。

  否則,當你隻練高配速,就像在地基不穩的樓房頂端不斷往上加蓋,很容易倒掉。當你有氧能力不強時,心肺、血管等功能一定不會好,這就導致你進行高配速的無氧訓練時,就無法滿足更多的攝氧需求,乳酸堆積也會更多,那麽你就很難以高配速堅持下來,影響了訓練效果。

  所以,專業馬拉松運動員即便達到了高水準,但是他們的大部分訓練內容,還是中低強度的有氧訓練,一周13次訓練中有10次是有氧訓練。

  而業餘跑友更是一定要堅持有氧訓練為本,特別是剛入門的跑友,如果水準不是很高,建議前期先練好有氧,無氧訓練可以往後推一推。

  2、低配速有氧訓練具有恢復的作用

  隻練高配速,我們不但會很難達到訓練目標,也很容易出現過度訓練和受傷。

  馬拉松訓練本身是一個反覆進行身體結構破壞與重建的過程。訓練不僅會消耗能源物質,也會引起身體組織的微細結構損傷,最常見的一個表現就是肌肉延遲性酸痛,然後在恢復期進行重建,反覆這一過程,才使得運動能力不斷提高。

  但是,這個重建和修複的過程需要足夠的時間,這個時間和損傷程度相關,也與運動量和強度相關。一般來說,運動強度較低時,微細結構損傷小,恢復較快;若進行大量大強度訓練後,微細結構損傷大,相應的恢復時間也得延長。

  所以,一味地進行大強度訓練,身體組織在不斷受到損傷後,沒有充足的時間得到充分修複,細微損傷越來越多,肌肉的品質和收縮能力不斷下降,最後運動水準就不升反降,這就是出現了過度訓練。微細結構損傷如果疊加到了一定程度,最後也很容易變成肌肉勞損、拉傷、肌腱炎、筋膜炎等傷病。

  例如,國內很多基層體校、普通學校,特別是南方省份對中長跑的訓練都采取一味“上強度”的方法,很多好苗子不僅沒有打好有氧基礎,最後因為傷病都“練廢”了,十分可惜。

  如果我們減少高強度訓練的次數,在間隔期間增加低強度訓練,那麽既保持了一定的訓練量,又可以讓身體組織得到足夠的時間來恢復、保證以更好的狀態迎接下一次高強度訓練,也避免了連續高強度訓練帶來的損傷風險。

  此外,在傷病恢復期、賽前賽後調整期,與完全休息相比,適量低強度的訓練有助於恢復的過程。特別對於傷病,很多時候慢跑本身就是加快傷病恢復、加強支撐器官力量的一種康復手段。總之,我們應利用高強度訓練提高和保持競技能力,用低強度來促進積極恢復。

  低配速和高配速訓練時機選擇

  雖然上面一直強調低配速有氧訓練的效果,但資深的跑友一定清楚,如果隻進行低強度的慢跑,也是不可能達到高水準的。因為如果訓練配速一直很低,身體就不斷處於“自我適應”的狀態,對提高水準的意義不大。

  所以關於低配速和高配速訓練的分配比例問題,這裡給普通跑友提一些建議:

  1、正常訓練周期

  低配速有氧訓練總負荷應佔周訓練總負荷的90%以上,高配速無氧訓練佔10%左右。

  有氧訓練的強度:最大攝氧量65%-75%為佳,但不要低於50%的強度。50%強度具體表現是:一般跑友都可以自由說話,體會不到心跳感和呼吸急促感。

  這樣既對有氧代謝能力有足夠的強度刺激,又不會因為強度太大而無法完成訓練量、或者增加損傷風險。高配速無氧(混氧)的強度不要高於最大攝氧量的85%。

  2、賽前訓練周期

  低配速有氧訓練的總負荷應該佔周訓練總負荷的75%,高配速無氧訓練佔25%。

  有氧訓練的強度:最大攝氧量70%為佳。高配速無氧(混氧)的強度控制在最大攝氧量的85-90%左右。

  3、恢復訓練周期

  低配速有氧訓練的總負荷應佔周訓練總負荷的95%以上,高配速無氧訓練佔0-5%左右。

  這裡具體指傷病恢復期和賽後調整恢復期。有氧訓練的強度:最大攝氧量60%為佳。利用低配速有氧訓練來促進積極恢復。這時的訓練可以不要戴表,不需要太注意配速,也可以變換場地,比如越野,但傷病恢復期最好不要嘗試,增加一些交叉訓練等內容。

  (98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