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悲劇過後,自動駕駛還面臨哪些難題?

|前日晚間,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坦佩市,一輛正在路線上進行自動駕駛測試的Uber撞上了一位手推自行車的婦女,導致該名路人不幸身亡。

據當地警方的初步調查,事發時,這名婦女正推著載滿購物袋的自行車試圖橫穿馬路,但並不在人行道上,並且根據Uber汽車上的安全員還原的現場情況,當時這名婦女“像一道閃光”突然出現在汽車面前,導致安全員未來及反應,而稍後的現場錄像也證實了這一點(事故車輛本身配備有兩個攝影頭,一個面向街道,一個面向駕駛室內的安全員)。

另外,事故車輛被曝存在的超速行為,經計算,未超過事發路段限速的10%,為可允許的誤差。

因此,嚴格來說該起事件並不算自動駕駛汽車失控而屬意外事件,換言之,即便是人類司機正常行駛,基本也無法避免這樣的悲劇。

就在這起事故發生的同一周內,Waymo(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自動駕駛汽車公司)還剛發布了一段影片——乘客在依靠自動駕駛運行的汽車中玩手機、打哈欠、小睡,由此展現無人車的安全性能。此前,其已經陸續在亞利桑那州多個城市展開測試,該段影片就是拍攝自距坦佩市僅20多公里的錢德勒市。

坦佩市的悲劇發生後,儘管目前錢德勒市尚未改變與Waymo的測試安排,但Uber已經暫停了所有無人車測試。受該事件影響,可以預測接下來一段時間內,各地關於無人車上路測試的規定將進一步收緊。而悲劇的發生,也讓各方關注的焦點再次聚焦到自動駕駛背後的難題。

| 絕對的安全,能實現嗎?

對於該事件而言,儘管初步調查顯示Uber不是過錯方,即便人類駕駛員遇上這一情況也難以及時做出反應,但機器人的最大價值,就是要能人所不能。我們研究自動駕駛的目的,不只是解放行駛途中的駕駛者,還應該實現那些人類無法完成的精確與安全。

從事物的相對性來看,絕對安全是一個不可觸達的目標,AlphaGo能在圍棋上贏過世界冠軍,我們當然也有理由期待自動駕駛能勝過普通司機。因此在通往這一終極理想的路上,步伐至少應該是不斷接近的。

但現實是,與消費者的預期相比,技術更新的步速有點慢。無人車能否精準應對各種交通狀況取決於系統的認知水準,而目前大部分系統實現這種所謂的“認知”還是依靠工程師及實際測試將各種情況收錄進程式,本質上還是一個數據匹配的過程——無人車將實際上路時遇到的狀況與數據庫內的預設情況做匹配,這與人類駕駛員將肉眼看到的資訊傳輸至大腦再由大腦作出判斷和反應的過程不一樣,一個顯著弊端就是工程師和測試過程無法預估所有的路線情況。

在解決認知淺薄這一難題上,當前有多個研究室都在努力,但尚未有確切可行的方案發布。

| 卷入事故之後,消費者買账嗎?

沒有絕對安全,也就引發了另一個難題——豔過後,幾起事故就能觸發消費者的敏感神經。

最初無人駕駛這一概念的確讓人驚豔,它賦予我們一個關於“吃著火鍋開著車”的美好憧憬。但概念普及之後,最初的樂觀消退,隨之而來的就是安全憂慮。

並且就在形勢一片大好之時,接二連三的交通事故加重了這一顧慮:

2016年4月,一名司機在使用特斯拉自動駕駛功能行駛在河北省中部的一條高速公路上時,從後面撞上了一輛清潔卡車,不幸身亡。

2016年5月,特斯拉Model S司機Joshua Brown在使用Autopilot功能時在佛羅裡達州高速公路上撞上了一輛半掛車,不幸身亡。

儘管有調查顯示這些事故並不因自動駕駛系統失誤而起,但不管過錯在哪一方,我們潛意識裡就會質疑無人車的安全性,甚至將不幸歸咎於這項技術,由此也將影響無人車的銷售前景。

密西根大學交通研究院的一項調查顯示,對自動駕駛汽車的信任問題是司機的一塊心病:四分之三的美國司機對乘坐自動駕駛汽車表示恐懼或者擔憂。

當被問及是否願意購買或者租用自動駕駛汽車時,他們的回答也不容樂觀。超過三分之一的人表示:門都沒有。

可見,在事故頻發的狀態下如何重塑消費者信心成為又一現實問題。

|隨之而來的權利義務衝突

追求絕對安全與追究事故責任看起來像是一對悖論,作為普通大眾,當然希望自動駕駛狀態下一起事故都不要發生,但從立法者角度來說,卻需要盡可能地預設所有可能的後果,並構建出相應的權利義務規定。

但當前的立法技術是否已經成熟到足以完善相應的法律制度了呢?

一個基本的問題是,肇事主體如何認定?

假如引起事故過錯方是無人車,那麽檢方該向誰追責?是汽車公司還是技術開發者?抑或是“肇事”車主本人?

汽車公司:我們的研究、量產、上路資質都是經過許可的啊;

技術人員:都知道這項技術不是100%精準的啊;

車主:我什麽都沒做,我隻不過是買了一輛可以自動駕駛的汽車啊!

由此還將牽扯出一系列問題:鑒於自動駕駛宣稱的“比人類駕駛更安全”,那麽是否應該以比人類更高的標準約束它?依據安全級別的不同,不同型號、品牌的無人車是否應適用不同的標準?

……

凡此種種都將經歷一次追溯至基本法理的大討論,而且此前並沒有如此顛覆的變革為我們提供經驗借鑒。

但回顧之前的工業化進程,每一次變革也都伴隨著質疑和瓶頸,但總有一股力量推動著問題解決,正如兩位人工智能專家對該起悲劇的評價——

余凱:“自動駕駛既不會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樣像場狂歡,技術成熟一蹴而就,也不會因為出現幾次事故就停止前進的步伐。”

李飛飛:“我們所有人都在努力使其安全、公平和慈善。”

作者 / 王晗玉

圖源 / 網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