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進擊的獨角獸:京東健康野心浮現

每經記者:陳克遠 每經編輯:王麗娜

圖片來源:攝圖網

繼2014年、2017年分別將京東數科(原京東金融)、京東物流獨立運營後,京東集團將準備打造的第三個巨型獨角獸選定在醫療健康領域。而隨著京東健康首任CEO的宣布,京東健康的版圖謀劃也隨之浮出水面。

7月19日,京東健康CEO辛利軍在一場線下溝通會上向包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內的媒體表示,目前京東健康聚焦醫藥電商、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和智慧解決方案四大業務,已經形成醫、藥、健康聯動的互聯網+醫療健康生態。同時他表示,當前京東健康整體盈利,儘管暫無上市時間表,但未來肯定會根據發展節奏考慮上市。

這是繼7月17日京東集團公布新的人事任命、辛利軍擔任京東健康CEO後首次對外詳解京東健康的業務版圖。在他看來,我國的醫療健康市場規模高達10兆,同時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和國家的政策利好,這些都成為京東健康發展的契機。

但也需要注意的是,國內互聯網醫療健康已在風口多年,其中,如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微醫等企業都已實現上市或處於即將上市的進程中。獨立運營後的京東健康能否實現後發先至?互聯網醫療健康“全行業虧損”的難題又將如何破題?

左手To B右手To C 京東健康業務版圖浮現

2019年5月10日,京東集團正式宣布京東健康獨立運營,同時披露的消息還有,京東健康已獲得來自CPEChina Fund、中金資本和霸菱亞洲等投資者總額預計超過10億美元的融資。兩個多月後,京東集團對外公布京東健康的人事任命,由京東零售生活服務事業群總裁辛利軍擔任京東健康CEO。

一系列消息發布的背後,看得出京東似乎要在互聯網醫療健康領域大施拳腳。但此前信息披露甚少的京東健康又是否具備成為京東第三隻巨型獨角獸的實力?這也是讓外界心存疑慮的地方。

“巨型不巨型不好說,但是京東健康確實已經是獨角獸了。”對於上述問題,辛利軍如此回應,在他看來,10億美元的融資已是證明。

作為京東三大事業群的負責人中很是低調的一位,一如辛利軍其人,京東健康的業務此前也很少對外披露。但京東對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產業布局,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首次開展保健品零售業務時說起。更為密集的布局是在2016年和2017年,期間京東先後開展了第三方藥品零售業務、自營藥品零售業務、藥品批發業務和互聯網醫療業務,而2016年5月上線的京東大藥房,則是京東正式進入醫藥行業的標誌。

據辛利軍介紹,京東健康現有醫藥健康電商、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智慧解決方案四個業務版塊,涵蓋藥品零售及批發、在線問診、體檢預約、智慧解決方案等服務。

而從核心產品來看,據了解,儘管此前布局甚是低調,但當前的京東健康已經實現了To B、To C的雙向布局。

數據顯示,在To C業務上,京東大藥房作為線上線下融合的藥房,其藥品品類收入在2016年至2018年年複合增長率超過300%;而向用戶提供問診服務的京東互聯網醫院,據悉其在今年618期間的問診量同比去年增長36.2倍。

To B業務的核心產品成績方面,辛利軍介紹,作為第三方批發平台的藥京采,在截止今年7月初時已覆蓋全國19個省級行政區、47個城市,擁有下遊採購商家近10萬名,而其2018年的GMV同比增長超500%;而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智慧醫院解決方案的京東健康智慧醫院,目前也已與多家國內頂級醫院開展合作。

未來盈利方向瞄準健康管理

正如上述所言,京東健康的動作不斷意味著京東布局互聯網醫療健康市場的野心。但也可以看到的是,不論是巨頭玩家、或是優秀的創業玩家,近年來,依托於互聯網基因開展醫療健康業務的企業不在少數,而其中的佼佼者亦是不少。其中就包含了早於2014年實現借殼上市的阿里健康、2018年獨立上市的平安好醫生以及多次伴有IPO傳言的微醫。

與上述玩家的資本進程相比,剛剛收獲首筆融資的京東健康似乎晚了許多。而對於市場競爭可能對企業運營和業務開展帶來的挑戰,辛利軍的看法是,“好飯不怕晚。”

“做得晚能夠讓我更清楚地看到這個產業的格局和痛點。”在辛利軍看來,在互聯網醫療健康領域,參與者不只是經常被外界拿來對標的BATJ,其實還要看到更多的是創新創業公司。

辛利軍進一步表示,相較於其他企業,京東健康的優勢在於供應鏈。據他介紹,藥品的倉儲供應鏈與一般商品的倉儲供應鏈是完全不同的體系,而當前的京東健康是行業內少有的能夠實現藥品配送一體化的企業。這其中就減少了很多藥品在配送中可能出現的安全性問題,這也是很多醫院會選擇與京東健康合作的原因。而另一方面,京東健康當前在醫藥電商業務上的成熟度已經很高,作為一個獨角獸,能有足夠的耐力去看五年、十年甚至更長遠的市場,這也是最大的優勢。

實際上,在辛利軍看來,此時談論互聯網醫療健康領域的市場競爭或為時尚早。“互聯網醫療健康市場有將近10兆的規模,可能近10年的發展中誰都不會碰到誰。”在他看來,當前企業發展的重點還是在於培育市場,就是讓中國消費者真正養成健康管理的習慣。

拋開市場競爭,對於互聯網醫療健康行業而言,其實還有一個突出的問題就在於盈利難。包括上述提及的阿里健康和平安好醫生,儘管在規模上都有著不小的體量,但在盈利能力上一直是資本市場議論的焦點。

以阿里健康為例,借殼上市後,經過4年沉澱,終於在2018財年年報中首次實現扭虧。

另據阿里健康在今年5月發布的2019財年業績公告,截至2019年3月31日,該公司經調整後利潤淨額為1.22億元,而在調整前該公司虧損9180萬元,同比縮窄。

同樣,在今年2月平安好醫生披露的上市後首份年報中,儘管該公司總收入達到33.38億元,同比增長78.7%,但距離盈利仍有很大差距,淨虧損9.12億元。而根據其此前披露的經營業績顯示,2015-2017年,該公司虧損總額分別為3.24億元、7.58億元和10.02億元。

實際上,早在平安好醫生上市時,平安好醫生CEO王濤就對公司成立以來所應對的持續虧損等問題接受過媒體採訪。根據公開報導,王濤曾表示,平安好醫生的核心是一站式的互聯網醫療健康平台,公司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當前正處於第二階段——建平台,獲取更大的流量,改變消費者就醫、健康管理的習慣。

如果對比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的財報也可以注意到,兩家公司的成本都少不了在產品開發、技術研究以及市場行銷等方面的投入。

“互聯網醫療健康布局初期,投入是一定的,但不是所有投入最後都能變現。京東也有自己的投入路徑,路徑不同,投資的回報期也是不同的。”辛利軍在回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時表示,智慧醫療想要短期實現盈利很難,但是選擇的路線很多,這就涉及到戰術問題。同時他表示,就目前而言,京東健康是整體盈利的。

儘管對於京東健康當前的營收構成和盈利情況沒有做出更多解釋,但辛利軍也表示,在京東健康接下來的發展和布局中,對於此前建立起的業務模型將快速推廣複製,核心是協助政府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此外,對於未來京東健康獨立上市的態度,辛利軍稱,儘管目前尚無具體時間表,但未來肯定會根據發展節奏考慮上市。

每日經濟新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