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BAT十年財報對比:AT爭王、百度掉隊

作者 / 黎明

編輯 / 阿倫

人們常常談及BAT,因為它們是中國最大的三家互聯網公司。這不僅體現在規模、市值上,也體現在盈利能力上。

過去十年,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能撼動BAT三分天下的格局。

京東曾有可能成為那個“例外”。京東在最巔峰的2017年,市值與百度僅相差6億美元,但如今差距再次擴大到近200億美元。“BATJ”說法不再。

從2009年至今,BAT三家公司的收入規模擴大了10倍,並且保持著平均每年近50%的速度在增長。利潤方面,2018年,騰訊淨利潤787億元,阿里693億,百度是276億元,它們依然是中國最賺錢的互聯網公司。

並且,BAT還在進化,它們不停地尋找和拓展新業務。

燃財經(ID:rancaijing)統計,2012年之前,新業務在騰訊、阿里、百度總收入中的佔比,都沒有超過10%。如今,這三個數字分別是25%、14%、20%。其中,騰訊新業務(主要為金融科技、騰訊雲等)在2018年貢獻了46%的新增營收,百度新業務(主要為AI、百度雲等)新增營收貢獻率則高達50%。

這意味著,BAT依然年輕。舊引擎尚未熄火,新引擎已經啟動。

這三家公司在近期陸續發布了最新財報。燃財經(ID:rancaijing)通過統計BAT過去10年的財務數據,試圖回答以下三個問題:1、過去10年BAT的江湖格局如何?2、BAT是否找到了新的增長引擎?3、未來哪些公司能挑戰BAT的地位?

阿里騰訊格局已定,百度掉隊

要了解BAT這三家公司,首先要知道它們各自的規模。

按自然年算,2018年,騰訊的收入是3127億元,阿里是3453億元,百度是1023億元。淨利潤分別是787億元、693億元、276億元。從規模來看,百度已經掉隊了。BAT的三軍對壘,已經變成AT的二元格局。

由於阿里在美股以每年3月31日作為財年起止點,2018財年數據隻截止到2018年3月31日。為了更能體現數據歸屬期間,方便對比,在以下的分析中,我們將阿里的數據期間進行調整。比如,2018財年的數據,將作為2017自然年的數據。

騰訊曾是BAT的“老大哥”。

2016年之前,騰訊的營收規模一直高於阿里和百度,直到2016年才被阿里超越。騰訊和阿里都在2015年突破了千億營收大關,百度直到2018年才實現這個小目標。

但阿里的增長速度是BAT中最快的。

從2009年至2010年,阿里每年營收增長的速度平均為58%,騰訊為43%,百度是44%。具體到每年,阿里的營收增速大部分時間都在騰訊和百度之上。2015年是一個關鍵節點,騰訊和阿里由降轉增,百度則繼續向下。

從盈利能力來看,騰訊長期保持著優越的盈利能力,已經連續十年保持大規模盈利,在2017年突破了700億元的淨利潤。但阿里增長速度驚人。

2012年,淘寶商城正式宣布更名為“天貓”,並開始啟用全新logo。當年雙十一,天貓和淘寶總銷售額達到191億元,創造紀錄。雙十一的成功,將阿里帶入發展的快車道。2013年,阿里的淨利潤規模首次超越騰訊,隨後連續四年都在騰訊之上,在盈利能力上對騰訊形成壓力。

直到“王者榮耀”等網絡遊戲的成功,才讓騰訊再次登上巔峰。2017年,已經運營兩年的手遊王者榮耀成為爆款遊戲,火遍大江南北,這為騰訊帶來巨額營收。騰訊在這一年實現了979億元的遊戲收入,並將年度淨利潤帶到了715億元。

2017年,騰訊股價一路上漲。從年初的不足200港元,上漲至年底超過400港元。市值更是超過5000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五大市值的公司。

相比之下,百度的表現則略顯黯淡。2016年,百度先後遭遇了“血友病吧事件”和“魏則西事件”,並被國家網信辦調查組調查,百度在2016年Q3和Q4連續兩個月出現營收同比負增長。

百度2016年的營收增速僅為6%,創近十年新低;淨利潤僅為116億元,相比2015年下降65%。時至今日,百度再也沒有達到2015年337億元的淨利潤。

騰訊持續堅挺,阿里後發先至,百度已經掉隊。這就是BAT當前的格局。

BAT自我進化

尋找下一代增長引擎

BAT一直在喊轉型,尤以百度和騰訊為甚。2018年以來,騰訊大肆宣傳產業互聯網,組建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全力推進toB業務。百度則通過all in AI,想要擺脫對搜索廣告業務的極度依賴。

但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本質上,騰訊是一家遊戲公司,阿里是一家電商平台,百度是一家廣告公司。雖然它們一直在努力拓展新業務。

過去十年,遊戲業務平均每年為騰訊貢獻48%的收入,阿里超過90%的收入來自電商,而線上行銷服務則是百度的營收“頂梁柱”,2014年以前,這項業務在百度營收中的佔比每年都高達99%。

但如今情況發生了改變。

2018年,遊戲業務在騰訊營收中的佔比降至33%,與此同時,包含支付和雲業務的“其他”業務,在營收中的佔比提升至25%。阿里將這個比例提升至14%,百度則達到了20%。

如果將觀察的時間維度延長至10年,我們會發現,新業務在BAT營收中的佔比在不斷提高。BAT都在努力拓展新業務,並試圖影響自身的營收結構。

另外,新業務對BAT營收增長的貢獻率也在持續提升。

以百度為例,這家公司一度被業內認為錯失了移動互聯網機遇。在移動互聯網興起時,李彥宏曾放出豪言要砸百億元all in O2O,經歷了2016年的輿論危機後,又全力轉型,all in AI。這體現在財報上,2016年,其他收入佔比為9%,2017年增加至14%,2018年為20%。

騰訊曾試圖發展自營電商,入侵阿里的電商大本營。2012年和2013年,騰訊電商業務分別實現了44億元和98億元的營收,在總收入中佔比達10%和16%。但在阿里和京東的激烈競爭下,騰訊選擇在2014年放棄自營電商業務,以投資入股京東的形式,將電商業務打包給京東。

後來,騰訊以投資的形式在電商領域進行布局,除了京東,還投資了拚多多、唯品會、蘑菇街等電商平台。

在新業務的探索上,騰訊雲和支付業務在騰訊體系內的權重提升,這被業內視為騰訊啟動新增長引擎的標誌。

2018年Q3,騰訊首次披露了騰訊雲的收入數據,百度也在Q4財報中將百度雲的數據進行公開。2018年,阿里雲營收規模達213.6億元,騰訊雲為91億元,百度雲2018年Q4營收11億元。

在互聯網下半場,BAT圍繞雲計算,將開啟新一輪軍備競賽。

市值4000億美金+淨利潤600億人民幣

BAT這三家公司,分別成立在2000年左右,是中國互聯網上半場的勝出者。

2009-2018年,騰訊的股價從30港元,漲到314港元,翻了10倍。百度的股價從41美元漲到159美元,翻了近4倍。

截至本周五收盤,騰訊、阿里、百度的市值分別為4428億美元、4569億美元、583億美元,BAT依然是中國市值最高的三家互聯網公司。而騰訊和阿里是中國唯一兩個市值過4000億美元的互聯網公司。

從2009年開啟的十年移動互聯網浪潮,誕生了TMD(今日頭條、美團、滴滴)。今日頭條被視為BAT的潛在競爭者。

在短視頻領域,今日頭條和騰訊發起了“頭騰大戰”;在社交領域,今日頭條推出多閃,進攻騰訊社交大本營,但在產品上線當天其分享鏈接就被微信屏蔽;在信息流領域,今日頭條和百度存在直接競爭,另外傳言今日頭條正在測試搜索。

有媒體報導,今日頭條2018年營收在500億元人民幣至550億元人民幣之間,其上一輪融資時的估值據稱約為750億美元,且預計2019年底至2020年初通過IPO登陸資本市場。不過,這些數據目前為止還未被完全證實。

另一個快速崛起的獨角獸是拚多多。拚多多隻用了三年時間,就達到了傳統電商需要八年甚至十年才能達到的體量。這對京東造成威脅,並讓阿里感到緊張。拚多多的最新市值是270億美元。

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繞過BAT。TMD這三家獨角獸中,只有今日頭條是另起爐灶。美團和滴滴已經站隊BAT,都接受了投資,其中騰訊是美團的第一大機構股東。

另外,騰訊在財報中披露,過去幾年它已經累計投資了超過700家公司,其中有100家成為獨角獸(估值超過10億美元),60多家已經上市。

但越來越多的獨角獸在上市時提及巨頭風險。美團點評、拚多多、搜狗、蘑菇街、同程藝龍,這些創業明星公司接受了騰訊不同比例的投資,並先後IPO,但都在招股書中將騰訊列為風險因素。

“如果我們不能維持與騰訊的關係,可能會對我們的業務和運營結果產生重大而不利的影響。”類似的表述出現在上述公司招股書中。

擺在新興獨角獸面前的另一個難題是,如何擺脫移動互聯網浪潮中鋪設的補貼陷阱,從虧損走向盈利。

2009年,阿里虧損8億元,2010年,阿里首次扭虧為盈,錄得12億元的淨利潤。隨後淨利潤水漲船高,徹底告別虧損。而騰訊和百度在過去十年,一直都是盈利的。

但不論是已經上市的美團,還是尚未轉型成功的滴滴,亦或是快速擴張的拚多多,依然處於巨額虧損中。2018年,美團淨虧損85億元,滴滴是109億元,拚多多為35億元。

有投資人說,這個世界不止BAT,未來依然存在廣泛的創業和彎道超車的機會。但就目前而言,騰訊和阿里的地位異常穩固,AT格局在短期內難以改變。

新興巨頭想要取代百度、和AT相提並論?從財務指標角度而言,市值4000億美金,淨利潤600億人民幣,這是騰訊和阿里設下的門檻。

天一篇深度報導,重新定義創新經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