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打造第三隻獨角獸,京東正在謀劃更大的醫療版圖

5月10日晚間,京東集團在對外公布的2019年Q1季度財報中宣布,將整合旗下醫藥零售、醫藥批發、互聯網醫療、健康城市等業務板塊,成立“京東健康”子集團。

而就在前一日,京東已與CPEChina Fund、中金資本和霸菱亞洲等投資者就京東健康的A輪優先股融資達成最終協議,京東健康此輪融資總額預計超過10億美元,佔京東健康完全稀釋後的股份比例超過14.5%融資完成後,京東仍將是京東健康的控股股東。

至此,京東健康也成為繼京東數科和京東物流之後,京東集團打造的第三隻獨角獸。

京東醫療版圖:“微笑就醫曲線”

目前來看,京東醫療共分為四個業務版塊:京東大藥房及三方平台、京東互聯網醫院、藥京采、智慧醫療(醫療大數據和醫療AI)。京東商城生活服務事業群醫藥城總經理金恩林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這四項子業務板塊的整體邏輯是以患者為中心,打造貫徹醫療全流程、互聯網醫療+醫藥的全互聯網醫藥平台

京東的醫療布局最早可追溯到2011年,彼時京東與九州通達成合作,合資重新組建京東好藥師,展開網上售藥的布局,但合作兩年後以分手告終;2016年6月,京東才宣布正式整合推出面向產業上下遊及流通渠道的B2B平台“京東醫藥”,及為消費者提供自營非處方藥及健康保健品的“京東大藥房”業務,滲透到醫藥新零售領域。

2017年8月,京東與銀川市政府達成戰略合作,宣布成立“京東互聯網醫院”;4個月後,京東互聯網醫院上線並營業(試運營),將“互聯網醫院”服務嵌入京東APP;到2019年1月,京東互聯網醫院宿遷分院的正式上線和醫保系統的打通,為京東在宿遷實現互聯網“醫療、醫藥、醫保”閉環補齊了最後的拚圖。

京東打造連通“醫-藥-險”的“微笑就醫曲線”

接近京東健康業務人士曾公開表示,京東醫療的形態可概括為一條“微笑就醫曲線”,即以京東互聯網醫院作診療服務入口,進到入口後,適合線上問診的線上解決;其它則基於京東互聯網醫院的掛號和預約功能,幫患者找到對症的醫生,實地面診和複診;另外,電商平台與醫保系統打通後,患者可使用醫保在線完成支付。簡言之,京東能為用戶提供貫穿診前、診中、診後環節的全流程就醫體驗

其實,在成立子公司前,上述4項業務都分散在不同的部門。比如,京東醫藥健康和醫藥城是同屬於居家生活事業部旗下的平行部門,前者負責京東大藥房(自營B2C)、家用醫療、營養保健等業務,後者負責處方藥、B2B、互聯網醫院等業務;智慧醫療則隸屬於京東雲,是京東商城三大事業群體系外的事業部。據悉,京東雲主要是聚焦於患者“看病、問診、取藥、支付”等需求向外提供解決方案,現已合作智能助手機器人公司經綸世紀、醫療供應鏈企業英克科技、心腦血管慢病管理公司微心百源,以及做醫學影像的海納醫信和醫療保險的Clover等。

此前,有專家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雜誌》採訪時曾表示,若京東想在醫藥領域有所建樹,它應該像阿里一樣把不同的醫療資源整合起來。雖說智慧醫療還未被納入,但這次成立單獨子公司,也足見京東在醫療領域“大展宏圖”的決心。

京東 VS “BAT”

除了京東,互聯網巨頭(BAT)布局健康醫療版塊也早已不是新鮮事。

從2014年開始,騰訊便通過投資的方式涉足醫療——陸續將丁香園、微醫集團、醫聯和好大夫在線等互聯網醫療企業收為己用;到2015年,騰訊開始自己嘗試做醫療業務(相關業務主要隸屬於騰訊CSIG事業群),目前已推出了諸如智能血糖檢測儀“糖大夫”、智能健康顧問“騰訊睿伴”、醫學科普平台“騰訊醫典”、醫療AI產品“覓影”、醫療服務平台“企鵝杏仁”,還獲得了海南省發放的首張互聯網醫療牌照。

阿里則是在2014年聯手雲鋒基金投資港股中信21世紀——後更名為“阿里健康”(2016年9月天貓醫藥並入阿里健康),阿里正式開啟醫療布局,涉及醫藥電商、智慧醫療、產品追溯、健康保險四大板塊,後又陸續入股了衛寧健康、德生堂、愛康國賓等;另外在阿里雲、釘釘、螞蟻金服、投資基金(包括雲鋒基金、阿里巴巴集團戰略投資部旗下基金等)的“支持”下,阿里的醫療版圖在醫療AI醫療信息化未來醫院、醫療服務和器械等領域四處延伸。

百度最早進入醫療領域則要從2010年開始說起,彼時它與好大夫在線達成合作,後又陸續推出“醫前智能問診平台”、百度健康、百度健康雲等產品;2015年1月,百度醫療事業部成立,囊括百度醫生、拇指醫生、百度醫學、百度醫療大腦等業務,但因尋找商業變現過程中屢次碰壁而被裁撤。到2018年4月份,百度又成立了AI創新業務部(百度靈醫)發力醫療AI,並上線了智能分導診、臨床輔助決策支持系統等多款產品;並不遺余力地進行醫療投資。據悉,其2018年在該領域的投資為總投資數的75%,聚焦AI醫療和精準醫療等。

綜合來看,大家看向醫療這塊蛋糕的目光都一樣熱切,布局力度都不小,且有一定的業務重疊。那相形之下,京東醫療領域的優劣何在?

在我看來,京東醫療的主要基因還是在電商和物流上,較早地布局醫藥電商(第5家拿到互聯網藥品交易A證的公司)讓它整合了大量優質的商家和商品資源;另外,京東物流也在不斷開放,在醫藥供應鏈上持續發力。財報顯示,截至今年3月,京東合作的連鎖醫藥商家達400多家,線上藥店超過2萬家。

不過曾有業內人士指出,儘管和阿里幾乎是在同一時間開始布局醫藥領域,但在多項數據上,京東還是遜色於阿里,因為“京東做的是流量生意,對待醫藥和其他品類沒有太大區別,但阿里把它當成戰略來做”。對應上文,若京東將醫療資源整合並將其上升到戰略高度,或能縮小雙方差距

要說劣勢,其短板相較於BAT也很明顯,除了業務矩陣不夠豐富外,其在醫療服務領域的布局也略晚。要知道醫療領域重要的還有醫療診斷和患者數據,服務也不可欠缺;落地互聯網醫院後,京東才打通整個就醫流程。統計到今年1月,京東互聯網醫院平台上已聯通8萬多名專家、20多萬名醫生,主要來自於1000多家二級以上的醫院,付費問診每個月會超過100%。可見,其競爭短板正在慢慢“長高”。

利好的是,國家正大力發展“互聯網醫院”,大三甲醫院紛紛入局,政策、審批、監管等各個環節措施都在落地;另外,圍繞國家分級診療和醫藥分離的一系列政策,衛健委下一步還將著力推動實現二級以上醫院提供線上服務、三級醫院實現院內信息互通共享等“任務”。

在這樣的外部環境下,隨著京東健康相關業務的推進,依附在京東大健康產業鏈周邊的合作夥伴會越來越多,其想象空間也足夠大;另外,京東此前已在藥品零售領域佔領了一定的用戶心智,加上平台的流量優勢,京東互聯網醫院相關周邊業務也有望得到快速發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