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對話京東健康CEO:已實現百億營收,下半年會做獨立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BAT涉足醫療產業五年後,京東健康姍姍來遲。

2019年5月10日,京東在其2019財年第一季度財報中宣布成立“京東健康”子集團,直到7月17日,京東集團才公布人事任命,宣布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零售生活服務事業群總裁辛利軍擔任京東健康CEO。

最近一周,辛利軍見了三波媒體,在京東待了七年,辛利軍從來沒有像這樣大規模和媒體交流過,他坦言,“整個團隊在京東比較低調。”

“(京東健康)這一塊業務獨立融資已經證明了重要性,不然不可能拆出來獨立融資、獨立IPO。”在接受鈦媒體採訪時,辛利軍如是說。

目前,京東健康獲得了京東、CPEChina Fund、中金資本和霸菱亞洲等投資者超過10億美元A輪融資,估值近500億元人民幣,融資完成後,京東仍是京東健康的控股股東。

但辛利軍認為“我們的估值不高”。

京東健康想要做的是健康服務管理平台,辛利軍曾提及美國最大的連鎖醫療機構HCA(美國醫院集團公司),市值已經超過3000億,“但現在中國還沒有出現美國、歐洲那樣一個超過幾千億市值的健康管理公司。”

目前,京東健康的團隊規模約為800—900人,辛利軍告訴鈦媒體,組織架構也將以四大業務為指導思想進行設置,京東集團內部涉及到醫療健康的相關業務都將會被納入到京東健康。

即便從2016年便開始做醫藥電商,但外界對於京東布局醫療健康仍所知甚少。外界好奇的是,京東為何在這個時間節點拆分出京東健康?要做什麽?又會對行業格局帶來怎樣的變化?而這些也正是京東健康正式成立後想要對外講述的。

7月24日,帶著一長串疑問,鈦媒體採訪了京東健康CEO辛利軍,或是曾做過老師的原因,辛利軍在回答問題時喜歡解釋行業背景,也並不避諱提到友商,在面對營收規模的追問時,他不會避開但仍會比較謹慎。

辛利軍透露,京東健康實現了百億元的營收規模,並且已經盈利。在被問及是否有對標企業時,辛利軍直言,“沒有,大家都在摸索。”

京東健康初長成

辛利軍透露京東健康計劃在今年下半年做一款獨立App。“因為之前京東健康沒有獨立,所以整個思考邏輯還是零售邏輯,現在是服務邏輯,就是要提供醫療服務和問診服務,所以會有更多的患者有更便捷的路徑找到我們。”

目前,京東健康的整體服務入口仍設在京東App上,打開京東,首屏有十個欄目,向左劃一下會在第二屏裡看到“看病購藥”欄目,點進去之後,即可進入京東互聯網醫院界面。此前,京東曾發布“藥京采”App,該業務為提供B2B藥品批發的平台。

“任何一個業務主體呈現的方式是多樣的,京東健康一定會呈現在一個獨立的App裡面”,辛利軍告訴鈦媒體,“相信很多用戶會用一個單獨的App來管理自己的健康,因為健康是非常非常大的事情,如果這個App能從你跑步,到未病,到生病,整個醫療流程都進行清晰管理的時候,你一定離不開他。”

京東健康App將會是各類健康相關產品和服務面向C端用戶的統一入口,辛利軍告訴鈦媒體,App也會為醫生、醫院等B端服務提供入口。

這個入口背後則是京東健康目前所布局的四大業務:醫藥健康電商、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智慧解決方案。

京東健康四大業務布局,鈦媒體付夢雯製圖

醫藥健康電商版塊,目前京東健康有藥品零售(B2C)、藥品批發(B2B)、非藥類泛健康商品零售(B2B2C)等業務。

2016年1月,京東藥品上線了三方零售模式;同年5月31日,京東大藥房正式上線,京東商城正式進入藥品零售。

事實上,京東布局醫藥電商的時間並不晚,阿里健康是在2016年8月完成收購廣州五千年醫藥連鎖有限公司後,將其更名為“阿里健康大藥房醫藥連鎖有限公司”(簡稱“阿里健康大藥房”),並啟動了醫藥電商自營業務。

2017年3月,經過北京地區試運營後,第三方藥品批發平台“藥京采”正式上線。截止2019年7月,覆蓋全國19個省級行政區、47個城市;下遊採購商家近10萬家,年活躍率近70%。

京東健康內部做測試時發現,老百姓買藥不到20%的藥是應急藥,80%以上的藥品是家庭常用藥和慢性病藥。

今年下半年,京東健康預計會在全國超五十個城市,實現在京東上下訂單,通過LBS識別線下藥店,經過認證和確認藥品質量沒有問題後,在一公里範圍內做到一個小時內配送。年底,京東健康會在全國做到55%以上的京東用戶實現藥品訂單當日達。

互聯網醫療版塊與京東健康電商版塊打通,圍繞著患者需求,開展在線掛號、問診開方等醫療服務。

在京東主站裡,患者可以跟醫生問診,適合線上問診的醫生出具電子處方,京東大藥房完成藥品配送;不適合的由京東互聯網醫院的掛號和預約功能,幫助患者在線下找到對症的醫生,到線下面診、複診。

目前,京東健康線上簽約醫生約3萬人,自建醫生團隊規模仍很小,辛利軍告訴鈦媒體,“未來會逐步擴大自營醫生團隊。”

京東互聯網醫院於2017年12月便上線試運營,2019年1月16日,京東互聯網醫院宿遷分院宣布上線,首次打通了醫藥電商線上醫保支付。

健康服務版塊為用戶提供包括體檢、醫美、齒科、基因檢測、疫苗預約等在內的消費醫療服務。

這一業務此前並未出現在京東的醫療版圖中,辛利軍告訴鈦媒體,“健康管理中間包含健康服務,這個是治未病的前端服務。”

智慧解決方案主要服務於不同類型的客戶,如線下實體藥店、醫院、政府部門等,向其提供基於互聯網+科技的信息化、智慧化解決方案,共享多場景智慧醫療能力。

比如京東健康基於AI能力,攜手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下稱“北醫三院”)開發人工智能藥學知識圖譜“PharmCoo”。希望在未來投入臨床應用時通過合理用藥的乾預審核,預計能夠攔截至少30%的不合理用藥處方。

這四塊業務中,辛利軍透露,最成熟的是醫藥電商,而更多的資源將會投入到互聯網醫療、智慧解決方案等新領域中。辛利軍相信一兩年之內,這些業務板塊都會開花結果。

參考平安好醫生,其App注冊用戶數 2.65 億,月活躍用戶數 5470 萬;而鈦媒體觀察到,阿里健康將不同業務入口按照不同場景散布在阿里集團內部:比如醫藥電商業務的主要入口是淘寶、天貓,互聯網醫療業務的主要入口是支付寶,醫生、醫院的入口是在釘釘。

關於京東健康的商業化,辛利軍坦言,對於企業,在考慮公益的同時,還得考慮利益,不管是短期、中期、長期。“公司希望我們偏公益的做健康,可以不考慮短期利益,但是中長期利益還是要考慮的。”

京東健康將來會圍繞個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務獲得收入。“我們要幫助提高醫生陽光收入,希望醫生通過問診介入用戶的健康管理,更多的是希望賺健康管理的錢,我們不希望賺就醫的錢,就醫用藥也是醫保支付,我們幫助他們降低費用,降低費用的同時賺取合理的收益,希望未來逐漸引導到健康管理上來。”

“來得晚不代表做得慢”

對比京東健康的四大業務板塊,一個直觀的感受是,其業務布局與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有些相像。

阿里健康目前形成了追溯平台、醫藥電商、消費醫療、互聯網醫療、智慧醫療等五大業務版塊;平安好醫生則是四條業務線:家庭醫生服務(線上谘詢、掛號服務)、消費醫療、健康商城(醫藥電商)、健康管理及健康互動(廣告)。

在被問及有沒有對標公司時,辛利軍直言,“沒有,大家都在摸索。賣貨可能是對標的,大家都在網上賣健康相關的產品。”

但辛利軍也補充道,“這個時候,所有在大健康裡的玩家,其實都是友商,我們共同來幫助中國消費者形成健康管理的習慣。”

辛利軍認為醫療產業足夠大,以至於“也許過五年、十年,我們和友商都在大海裡遊,或許誰都碰不到誰。”

科技公司裡,阿里、騰訊、百度都已經從2014年開始試水醫療,探索路徑存在較大差異,過程也並不順利:

阿里巴巴集團和雲鋒基金於2014年收購“中信二十一世紀”,後將其更名為阿里健康(00241.HK),並在五年時間內從醫藥電商逐步發展為一家綜合型的線上醫療平台;(詳細可查看鈦媒體文章《詳解阿里健康 2019 財報:阿里的“大健康生態”五年長成了什麽樣?》)

騰訊從2014年投資醫療企業開始,到自己做騰愛醫生、智慧醫院、覓影、騰訊醫典,直到十個月前,騰訊成立CSIG事業群(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全面聚焦產業互聯網後,對於醫療產業的探索,騰訊才開始有了清晰思路;(詳細可查看鈦媒體文章《對話騰訊副總裁丁珂:商業不是騰訊醫療的第一步》)

百度於2015年1月成立了百度醫療事業部,雖然在2017年2月9日該事業部被裁撤,但2018年4月份,百度又成立了AI創新業務部(百度靈醫)發力醫療AI,隸屬於百度AIG事業群(人工智能事業群)。(詳細可查看鈦媒體文章《百度再探醫療AI:成立“百度靈醫”,向基層捐贈AI眼底篩查一體機》)

“互聯網醫療不是只有BAT,在互聯網醫療創新的公司數量遠遠超過BAT”,辛利軍認為到今天為止,能夠剩下的創新的公司,“不超過五分之一。”

除了BAT外,京東健康的四大業務還面臨著互聯網醫療第一股“平安好醫生”,醫藥電商第一股“111集團”,此外,還有互聯網醫療獨角獸——企鵝杏仁、丁香園、微醫等。

“大健康是一個非常大,也非常有意義的產業,所以做得晚一點也沒關係,前人犯過的錯,踩過的坑,我也可以盡量避免掉,做得晚不代表慢。”辛利軍告訴鈦媒體。

雖然正式站到台前的時間稍晚,但辛利軍透露,京東健康目前的營收規模超百億元,而且已經實現盈利。

規模百億元是什麽概念?參考目前行業內的幾大參與者,阿里健康2019財年年度營收為50.96億元、平安好醫生2018年營收為33.38億元、111集團全年營收為17.9億元。而這幾家企業中,平安好醫生、111集團都還仍未實現盈利。

如果從營收規模來看,京東健康所披露的百億營收規模確實超過行業內其他選手。京東健康是如何做到百億營收規模並實現盈利的?

辛利軍坦言,營收大部分來自於B2C醫藥電商業務。京東健康官方披露的數據中,京東大藥房2016年-2018年年複合增長率超過300%,年活躍用戶近3000萬。

對比阿里健康來看,阿里健康2019財年82.95%的營收來自其醫藥自營業務,範圍包括自主經營的B2C零售、相關廣告業務和B2B集采分銷業務。阿里健康在財報中提到,其線上自營店年度活躍消費者超過2700萬。

粗略對比,京東健康自營業務的活躍用戶數是3000萬,阿里健康自營業務活躍用戶數超2700萬。京東健康百億規模營收中,自營業務貢獻了“大部分”(並未透露具體佔比),阿里健康自營業務的營收為42.27億元,貢獻了82.95%的營收。

但為何用戶規模差別不大,營收規模卻出現了幾十億的差距?

面對鈦媒體追問,辛利軍坦言,“我們沒有披露數據,所以沒辦法對比,收入結構(確認方式)不一樣,隻談收入來對應用戶是有些偏頗的。”

從拆分邏輯來看,京東健康是從京東集團分拆出來的,阿里健康前身是港股“中信二十一世紀”,被阿里集團收購後更名為阿里健康(00241.HK);因為京東健康未透露更詳細的收入確認方式,因此從收入確認方式來看暫時無法對比。

“我始終認為企業的競爭從來都是輸給自己,不是輸給對手,從來不是。”採訪最後,辛利軍主動對來訪的媒體們說,“半年後可以我們再聊一下,因為半年才能看到(具體的新進展),醫療是個長周期的事情,能夠做醫療行業的都值得尊重。”(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付夢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