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秋養生 | 做好這幾件事,讓整個秋天都潤著過!

播放GIF

中秋是氣候轉換分界點。

一過中秋,

氣象明顯轉涼,早晚溫差大。

人體新陳代謝漸緩,易感冒咳嗽。

中秋養生保健有哪些基本原則呢?

潤燥養肺防感冒

進入中秋,暑氣由盛而降,早晚涼中午熱,日夜溫差變化大,暑氣漸退,但秋老虎還會做最後的掙扎,當它發威時,氣象又悶又熱,這種涼熱不定的氣象,最容易感冒。

建議:每日晨、晚養成用冷水浴面、熱水泡足的習慣,有助於提高身體抗病能力。適度散步、打球、做操、練拳、習劍,這樣可提高身體禦寒能力,防止感冒的發生。

可適當服用白木耳,芝麻、蜂蜜、冰糖、梨等食品,以滋陰潤燥。老年人脾胃虛弱者,宜食溫熱熟軟的食物。

防腹瀉胃痛

氣象沒有夏天那麼炎熱,人們攝入的水分可能減少,而便秘是由於人體內缺少纖維素和大量水分,致使胃腸蠕動失常,腸道中代謝物、細菌等有害物質不能及時排出。

多數秋季腹瀉病例都是病毒引起的,細菌感染的比率較低。因此,增強抵抗力和免疫力非常的重要。

建議: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質和富含膳食纖維多的根莖類的蔬菜,比如土豆、蕃薯、蓮藕、竹筍等食物。

中秋小長假期間,親朋好友聚會不斷,時不時就要出去「搓上一頓」大餐。面對餐桌上的豐盛美食,很多人會難抵誘惑,放開腸胃大吃一通。

月餅和螃蟹

螃蟹和月餅是中秋經典美食,但食用不當卻會損害健康。糖尿病人和兒童不宜過量食用月餅,月餅含糖量極高,對糖尿病患者健康損害較大,兒童脾胃比較脆弱,食用月餅過量或造成食欲不振甚至不能進食。一般情況下,每人每天不超過半塊月餅。

此外,月餅不宜與飲料、粥同食。因為月餅、粥、甜飲料含有大量糖分,會迅速提高血糖,不僅對糖尿病人不適合,對普通人的大腦細胞也不利,還會降低脂肪代謝,容易發胖,建議搭配茶飲去油解膩。

中秋吃蟹,是流傳已久的習俗。俗話說:秋生紫蘇為蟹香。烹製螃蟹時加入三兩片紫蘇葉,可解毒止瀉、去腥驅寒、降低膽固醇。當然加入黃酒和生薑同樣能降降大寒之氣。

螃蟹很美味,但並非人人都適宜吃。

蟹性寒:虛寒、脾胃不足的人應該要少吃;

蟹活血:月經期間、懷孕、失血者不宜吃;

蟹是發物:皮膚過敏、生瘡、頭皮屑多、頭面油脂分泌多的人不宜吃。

吃蟹六忌:

忌吃生蟹、死蟹、久存熟蟹,忌吃過多,忌與柿子混吃,吃蟹時和吃蟹後1小時內忌飲茶水。

專家醫生建議,「秋天是收穫的季節,食物種類很多,因此要堅持適量多樣的均衡飲食原則。」

少辛增酸

「所謂少辛,是指要少吃一些辛味的食物,防止肺氣太盛。」

中醫認為,金克木,即肺氣太盛可損傷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加肝臟的功能,抵禦過剩肺氣之侵入。一定要少吃一些辛味的蔥、薑、韭、蒜、椒等辛味之品,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

應忌苦燥

中醫認為,苦性燥,苦燥之品易傷津耗氣。

《素問—五臟生成篇》中言:「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秋季燥邪當令,肺為嬌臟,與秋季燥氣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

許多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往往從秋季開始複發或逐漸加重。因此,秋令飲食養生應忌苦燥。

早晨食粥

如明代李挺認為「蓋晨起食粥,推陳致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

中醫提倡在秋季每天早晨吃粥,尤其是初秋時節,不少地方仍然是濕熱交蒸,以致脾胃內虛,抵抗力下降。

在秋季較為推崇的粥有甘蔗粥、玉竹粥、沙參粥、黃精粥等。

推薦1:百合蓮子銀杏粥

配料:百合30克、大棗20枚、蓮子20克、銀杏15粒、粳米100克、冰糖適量。

做法:蓮子先煮片刻,再放入百合、大棗、銀杏、粳米煮沸後用小火至粥稠時加入冰糖稍燉即可。

功效:養陰潤肺、健脾和胃。

推薦2:板栗燒仔雞

配料:仔母雞一隻、板栗200克,芝麻油250克、豬油、雞湯、味精、白糖、濕澱粉、硝水、醬油、精鹽、蒜白各適量。

做法:仔母雞宰殺去毛、去內臟、頭、爪,洗凈,切下頸項後切塊,板栗去殼。

炒鍋至旺火上,下芝麻油,燒製七成熱,放入雞塊炸5分鐘後,用漏杓撈出,倒出余油後,加雞湯、板栗、醬油、精鹽、白糖、雞肝,用旺火燒10分鐘,至肉塊松爽、板栗粉糯時,再加豬油、味精、蒜白,用濕澱粉調稀勾芡,起鍋盛盤即可。

功效:補腎去寒,潤肺除燥。

推薦3:福豆腐

配料:豆腐2塊、鮮蘑50克、青菜芯10顆、香菇30克、素油50克、醬油20克、白糖3克、精鹽1克、濕澱粉10克。

做法:香菇入沸水泡軟,去蒂。青菜燙至碧綠,涼水沖涼,豆腐切片。

炒鍋燒熱用少許油滑鍋,舀入素油燒熱後將豆腐煎至兩面金黃,添醬油、白糖、精鹽、清水一碗,放入香菇、鮮蘑、菜芯,燜燒至湯汁濃稠離火裝盤,將湯汁用濕澱粉勾芡澆在豆腐上即可。

功效:此方可預防營養不良所致的秋季各種疾病。

推薦:薑蘇茶

配料:生薑、蘇葉各3克。

做法:1、將生薑切成細絲,蘇葉洗凈,2、用開水沖泡10分鐘代茶飲用。每日2劑,上下午各溫服1劑。

功效:有疏風散寒、理氣和胃之功,適用於風寒感冒、頭痛發熱,或有噁心嘔吐、胃痛腹脹等腸胃不適型感冒。此方以葯代茶,味少而精,實用簡便,適於家庭保健防病治病之用。

秋季來臨,氣象明顯轉涼,早晚溫差大。

說好的"春捂秋凍,不生雜病",也只是說不要過早過多地增加衣物,適宜的涼爽刺激,有助於鍛煉耐寒能力,在逐漸降低溫度的環境中,經過一定時間的鍛煉,能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增加產熱,提高對低溫的適應力。

秋凍也並非人人皆宜。老年人、兒童、心腦血管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慢性腎臟病人、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哮喘病患者和關節炎患者不宜凍,健康人群也一定要注意凍得適度。「薄衣之法,當從秋習之。」無論如何,身邊常備一件小外套最是合適。

「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所以夜晚應該在21點上床準備入睡,早晨5點-6點準備起床。

中醫認為:「側身屈膝而臥,可使精氣不散。」長壽老人一般睡眠時都呈側臥,以右側弓形臥位最多。正符合古人所言的:「臥如弓。」正確的睡眠姿勢:一手曲肘放在枕前,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右側臥,微曲雙腿,全身放鬆。這樣脊柱自然形成弓形,四肢容易自由變動,且全身肌肉可得到充分放鬆,胸部受壓最小,不容易出鼾聲。

秋季預防感冒,你要這樣做

1、勤洗手。有些病毒可以在患者手摸過的地方存活3小時,因此經常洗手能遠離感冒。另外,不要養成揉鼻子、摳鼻孔的壞習慣,這樣很容易把手上的病毒帶到最易傳染的部位。

2、不要在封閉的太空久留。辦公室是易傳染感冒的地方,如果避不開這些地方,可以用淡鹽水使鼻子保持濕潤。

3、多喝水。大量的水可以將病毒從身體帶走,防止脫水症(脫水症是感冒的併發症之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