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18公募大佬掀"奔私潮" 興全楊東銀華封樹標等奔私

  2018公募大佬再掀“奔私潮”

  來源:國際金融報

  ◎ 見習記者 夏悅超

  今年以來,又有一批公募大佬轉向私募。近日,原興全基金總經理楊東正式宣布轉向私募,創辦上海寧泉資產,截至目前該公司尚未完成備案。此外還有銀華基金副總經理封樹標、中銀基金投資管理部副總經理陳志龍、浙商資管公募基金負責人李冬等都正式宣布職業生涯的下一站為私募。

  大佬紛紛“公轉私”

  公募界似乎每年都在定向往私募界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近幾年來,伴隨著私募行業的快速發展,不少公募出身,且身經百戰的基金經理都開始走上“奔私”的路線,還曾一時掀起了“奔私潮”。

  資料顯示,近幾年公募轉私募的大佬都有著優秀的公募業績和管理經驗。比如,曾被譽為“史上最牛基金經理”、“公募基金第一人”的原華夏基金旗下基金經理王亞偉,曾在2005年至2012年管理的一隻基金華夏大盤精選混合的累計任職回報率為1195.25%,同類平均為111.48%,高出同類10倍之多。而在華夏基金創造了驚人的業績後,王亞偉毅然決定投身私募,開啟自己的私募篇章,成為“公募派”私募。

  提起興全基金,似乎無人不知楊東,其管理的基金產品業績受到業界一致肯定。過去三年興全基金旗下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算術平均收益率為92.96%;過去五年,興全基金旗下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算術平均收益率達到143.36%,在所有基金公司中排名第一。然而,楊東也“奔私”了。另外,銀華基金副總經理封樹標、中銀基金投資管理部副總經理陳志龍、浙商資管公募基金負責人李冬等今年也都轉奔私募。

  一位公募轉私募人士告訴記者:“最高水準的和最差水準的都在私募,魚龍混雜,公募卻相對來說較為平庸。”

  推進私募規模迅速擴充

  一直以來,業界對於私募與公募的對比就從未停止過,至於到底哪類“基”湯更好喝,公募有公募的優勢,私募說私募的長處,總之各有千秋。

  3月9日,據中基協公布的私募基金最新數據,截至今年2月末,我國私募基金的總規模首次突破12兆元,管理規模在100億元以上的私募基金就高達200多家。

  牛市雖然繁榮,但也夾雜著巨大的泡沫。A股泡沫的破碎,也深度考驗“公奔私”浪潮中的基金經理,同時,也有不少基金經理“公奔私”之後業績並不如意。例如,嘉實基金前明星基金經理王貴文,在低落的熊市中,其旗下產品遭遇滑鐵盧。

  萬霽資產董事長牛春寶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覺得公募基金經理轉戰私募,只是私募發展初期的特定現象。目前私募行業需要大量人才,但在發展初期,魚龍混雜,管理和投資能力差異很大。大部分私募缺乏規範的管理體制和管理能力,人員流動也更為頻繁。對於有能力的公募人員而言,私募倉位和激勵機制的靈活性應該是最大誘惑。我們希望有更多優秀的公募基金經理轉戰私募,從而進一步推動私募行業的發展。但是從長期看,公募私募都逃脫不了一九定律。”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