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投資人說:現在還不能說醫藥行業回暖

龐大的需求和尚未滿足的醫療現狀,讓醫藥行業成為巨頭們虎視眈眈的一塊“肥肉”。作為全球第二大市場,2013~2017年間中國藥品消費市場規模的複合年均增長率高達9.4%,IHS Markit製藥分析師還預計,中國的藥品需求將超過美國。

但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的多位投資人眼裡,200多家上市藥企在2018年上半年飄紅的業績,只是醫藥行業的“表面繁華”。9月27日,松禾資本醫健基金合夥人楊瑾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對上市公司來說,一邊是逐年上漲的成本和研發投入,另一邊則是藥價下調後的微薄利潤。“現在還沒有到說行業回暖的時候,大企業強者恆強,中小企業日子比較難過。”

行業還未回暖 強者恆強

9月初開始,醫藥行業裡便彌漫著若有若無的緊張氣氛。9月11日,在上海市醫藥集中招標採購事務管理所進行了一場關於國家藥品帶量集采(試點)方案解讀及座談,11個城市33個藥品參加試點採購。本輪組織全國範圍內的藥品集中採購試點是國家醫療保障局成立以來的首輪大動作。

“上半年數據不足以體現醫藥行業的真實情況,但有個趨勢是大吃小的並購會加強,藥監政策將進一步降低藥價。”楊瑾指出,藥監政策和醫保政策進一步收緊,將對藥企的收入和利潤帶來影響。但現實情況是,醫藥企業的成本在逐年增長。

融昱資本合夥人張顥騰也認為,中國藥企將在藥監政策及醫保控費等現實環境下進一步洗牌,將從現在的四千家縮減到幾百家。

興業證券醫藥團隊首席分析師徐佳熹此前曾坦言,“現在不一樣了,其團隊集中研究的上市醫藥公司也就100多家,剩下的都不關注了。”

從數據來看,2018年上半年,行業整體增速和上市公司業績表現都在說明調整更新之中的醫藥行業正在回暖。但剖開來看,強者恆強的趨勢在醫藥上市企業身上將更加明顯。行業從標準到理念整體走向規範化,使得“門檻高了,理念也變了”。面對調整之後、甚至推倒重來的新標準,上市公司需要重新跨越,而跨越的完成離不開支出的提高。

從政策層面看,藥企還需進一步降低藥價。一位不願具名的行業人士則表示,降價是近年來醫改工作繞不開的話題,各地政府也將降價率作為考核指標,但事實上在招標端大幅殺價有可能帶來兩種結果,一是藥品斷供,二是供應的藥品品質不過關。即便是現在要求藥企做一致性評價,若得標價過低屆時可能會出現偷工減料的情況。

對於藥企來說,創新是動力,也需要足夠的資金與時間作為支撐。楊瑾對記者直言:“行業基本情況是一二期臨床資金投入要大幾千萬。藥企在保持現有業務的同時還需要在研管線,就必須持續投入。如果靠銷售傳統管線的自有資金很難養活在研項目,進而就會影響到下一輪藥物研發的資金投入。”

回歸理性投資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注意到,今年以來,一二級市場估值倒掛變成常態,A股“喝酒吃藥”行情難以延續,多家企業股價破淨。此外,還有些IPO公司的上市發行價明顯低於此前投資機構的入股價,甚至一些次新股的市價一度跌破投資機構入場價。

“以前靠股權投資賺快錢的模式已經不奏效了。”張顥騰稱,今年不少機構的資金不再像以前那麽充裕,項目的估值可能也會隨之下降,大可等估值調整後再出手。

楊瑾認為,過去五年創新藥在資本哄搶下引發估值泡沫,到現在對這個領域的追捧已經有失理性了。自從港交所允許未盈利的生物醫藥企業赴港上市後,生物醫藥企業的Pre-IPO投資又掀熱潮。但香港是成熟的金融市場,投資者相對更理性和專業。

對於藥企的競爭力,張顥騰則指出,未來具備自主研發能力的藥企生存太空越來越大,而眾多做不起研發單純靠帶金銷售的中小藥企,日子則會越來越難過。“未來醫藥企業比拚的重中之重就是產品力,誰能提供臨床需求剛性的產品誰就能贏得未來。但中國醫藥的基礎研究與歐美比起來還是有一定差距,目前來看直接拿到新上市藥品在中國上市的‘授權’是很多藥企的捷徑。”

每日經濟新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