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燒錢的研發 藥企的希望

近年來,隨著中國藥企研發實力提升和政府對仿製藥監管加強,如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的開展、臨床試驗數據自查及核查工作推進等,中國醫藥研發投入在持續增加。

業內專家指出,目前的政策環境在倒逼企業轉型,企業只有“燒錢”加大研發投入,才是藥企今後發展的希望,否則就可能被淘汰。

國金證券研究所醫藥健康研究中心發布的研報指出,隨著醫改不斷深入,國內醫藥公司創新轉型力度不斷加大,2015年以來醫藥上市公司研發支出增速不斷提升,2015-2018年同比增速分別為23%、24%、28%、43%。儘管研發投入持續快速增長,但總體研發投入強度仍處於較低水準,以製藥工業為例,2018年我國製藥工業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強度僅為5%左右,仍處於較低水準,而同期美國製藥工業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強度接近19%,提升空間至少一倍以上。2018年醫藥上市公司研發投入規模達到661億元。

“中國4700家藥企,有研發能力的不超過300家,真正有研發投入並產出的企業不足100家,大規模投入研發的可能不足50家,絕大部分企業就很少投入研發。”北京鼎臣醫藥資訊管理中心創始人史立臣指出,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其實不能算作研發,而應該看成是“準入”、“門檻”。兩年多來,很多企業的研發投入增加,很大一部分是投入到了一致性評價之中,如果去除這部分的投入,真正投入創新研發的費用其實很少。畢竟中國研發也是近幾年才剛起步,像恆瑞醫藥這樣從很多年前就開始重研發、有能力做研發的企業非常少。從整體而言,大型國企在研發層面其實並沒有發揮引領作用,不願意投入研發。比如國外很多專利過期的創新藥在中國並沒有得到太多仿製,很多藥品在中國無法進行國談,因為有能力仿製創新藥/醫療器械的企業太少,很多企業甚至連了解全球藥品研發動向的專業人才都沒有,無法了解全球創新藥動態。

不過在生物藥研發領域,中國的人才資源、項目資源都比較豐富,在全球還處於稍微領先的地位。雖然目前好消息並不多,但在研藥物非常多。

“在政策方向上,政府已經逐漸摸到了門道,把輔助用藥踢了出去,讓很多企業不得不調整研發方向,同時也引導醫生和患者使用治療性藥物而非輔助性藥物。”史立臣認為,此舉對企業研發方向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但總體上仍然缺位。國家除了從政策層面、審批環節,還應該在目錄和使用等方面進行引導。以海外創新藥為例,中國急需哪些在海外上市、專利即將或已經過期的藥物,專利過期時間等信息,將其做成目錄定期發布,並開通審批綠色通道,可以有效引導企業投入研發。

從各企業發布的年報、半年報可以看到,生物醫藥行業創新具有大投入、長周期、高風險的特點,產品從研發到上市需要耗費10年以上,這期間任何決策的偏差、技術上的失誤都將影響創新成果。不少在研項目“胎死腹中”,如2018年製藥巨頭輝瑞宣布終止8項研發項目,其中包括針對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潛在療法,有多達300個工作崗位的員工受此影響而被解雇。

近年來,隨著我國新藥審評和監管的政策與措施不斷頒布,以及國家對於新藥開發中各階段的審評標準也不斷提高。企業如何跟隨政策、行業環境變化及時調整公司發展部署,並且持續引進高層次研發人才,加強內部核心研究人員的培養變得尤為重要。

複星醫藥總裁兼CEO吳以芳認為,在未來5-10年裡,中國藥企會呈現新的產業研究格局,醫藥產業整合度會提高,中國藥企會進入到世界第一陣營,中國將會崛起成為全球非常重要的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源泉。

相關報導詳見D01-D03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