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李詠癌症去世!推薦人民日報記者凌志軍文章:醫生說活不過3個月的我為何依然健康?

是的,央視前著名主持人李詠先生因患癌症治療無效,去世了,年僅50歲!

李詠妻子哈文的微博。

「在美國,經過17個月的抗癌治療,2018年10月25日凌晨5點20分,永失我愛…… 」李詠妻子哈文@法圖麥的媽媽 在微博發文宣布李詠去世。

李詠,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主持人,1968年生於新疆,1991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進入中央電視台。歷任《幸運52》、《非常6+1》、《詠樂會》等節目主持人,《夢想中國》大型電視選秀活動總策劃兼主持人。

李詠在接受《新周刊》採訪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的人生:「人直到入土為安那一天,都在走台階。跟登黃山一樣,登的時候你不覺得有雲,到一定高度的時候,旁邊有人提醒你回頭看一下,雲就在眼前。」

2017年11月23日,李詠在感恩節發布了人生中的最後一條微博,他感謝妻女及所有人。哈文還在下方留言:「感恩節快樂。」

最新消息:李詠喪禮已於當地時間28號早上10點在位於紐約的麥迪遜大道1076號的弗蘭克林坎貝爾殯儀館舉行。

消息來得很突然。斯人已去,我不想再多說什麼要保護好自己身體,健康是無價的那些話,網上這類的雞湯文已經很多。

今天隻推薦人民日報記者凌志軍先生的抗癌感悟《2007年癌症晚期,醫生說活不過3個月,我為何現在依然健康?》,但願對正患癌的朋友能有所借鑒。

特別說明,本文僅供參考,因為僅僅是個案。

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現在癌症患者卻很多,又是絕症,且因現在普遍存在過度醫療現象,很多癌症患者成了錢袋子,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所以,人一旦患了癌症,一個家庭基本被掏空,最後癌症患者去世。這確實已經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又因身邊有不少這樣的例子,所以看到此文很有感觸,特作推薦。

△ 凌志軍

2007年,他被診斷為「肺癌晚期」,且轉移到了顱內。


當時多數醫生認為是惡性腫瘤,不立即手術會貽誤「最佳治療時機」時,他決定靜養;

當肺內陰影變小被多數醫生認為無關緊要時,他決定接受病灶切除手術。

兩次他都「賭」對了。

他就是凌志軍,人民日報社資深記者、作家。作為時政記者,他曾記錄下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風雲變遷。

當初醫生認為他「活不過三個月」,但如今他卻走上了適合自己的康復之路,現如今依然非常健康。

總結出其患癌後的8大感悟,可以說字字如金。

很多人不是死於腫瘤
而是死於對腫瘤的無知和恐懼

「癌症只是一種慢性病」。

著名腫瘤臨床專家何裕民,顛覆了中國人「癌症是絕症」的慣性思維,他說:


很多腫瘤患者不是死於腫瘤,而是死於對腫瘤的無知、高度恐懼以及恐懼本身帶來的盲目應對。

應該理性對待、善用智慧以合理防治。

凌志軍認為:我國癌症治療體系可能存在致命的弊端,人們對癌症的認識也存在致命的偏差。

我們恐懼,是因為我們不了解癌症,不知道癌症其實並非絕症,隻不過是一種慢性病。我們不了解自己的肌體,很容易過低地估計自己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卻過高估計藥物的能力,不知道那些所謂「特效藥」有可能正是致命的殺手。

只要我們不恐懼,不盲從,不走上錯誤的治療之路,我們就已經有66%的機會遠離死神。

沒想到做癌症病人那麼沒尊嚴

2007年2月,凌志軍被診斷「肺癌、腦轉移」的概率為98%,即「肺癌晚期」

北京、上海兩地名醫會診,幾乎一邊倒地判定他活不過3個月。

在治療期間,凌志軍發現,病人們花了錢、排了長隊、內心所期待和倚重的一流醫院的「特級專家會診」,才不足三分鐘。

醫生的一句「你等著吧」的「診斷」幾乎就是一紙死亡判決書。

手術、化療等高科技治療和開「天價特效藥」,是不同醫生的相同手段。而憂心忡忡、愁眉苦臉、排隊就醫甚至傾家蕩產的那個弱勢群體,就是中國癌症患者的群像。

我們要用腦子救命
而不是用腰包救命

北京、上海的專家們陳述的治療程式是:


開顱手術、化療、放療;觀察肺部病灶,準備第二次手術,打開胸膛,切除肺葉;繼續化療,放療……

因為開顱也不能保證痊癒,凌志軍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先觀察一陣

兩星期之後,醫生的說法是腦部的腫瘤「應該是沒有長大」!

凌志軍傾聽自己身體所發出的信號是,頭痛、眩暈、視覺模糊、眼球震顫等癥狀並沒有更嚴重。

他感悟:對病人而言,要用我們的腦子救命,而不是用腰包救命。

但是,他並非一味排斥手術,在可信的醫生,胸科影像學專家石木蘭確認肺部的癌症,並建議他做手術開胸之後,他立即按照石木蘭的推薦,選擇醫生為自己主刀。

肺部的惡性腫瘤被切除之後,他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家裡。他拒絕了化療,因為化療僅僅「將治癒率從60%提高到62%」,同時拒絕了很多昂貴的「特效藥」。

他查閱了很多資訊,確認中國有很多癌症患者被過度治療。他的一個朋友,身體棒,腰包鼓,結果從發病到治療僅三個多月就去世了。

他決定,做一個聰明的患者,相信自己身體的力量而不是醫生和藥物,開始自我恢復。

把性命託付給自己
找到適合自己的康復之路

出院時,凌志軍嘗試用一些純自然的方法恢復自己的體能。

凌志軍的經驗是:他把性命託付給自己,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康復之路。

他曾在一種「末日心態」籠罩之下,但也在不經意之間走上康復之路——他每天步行5公里。

現在的凌志軍好似一個得道的智者,樂山樂水樂於助人,喜歡攝影,發現並捕捉光影世界中的美感,喜歡以積極的眼光看待世界和人生。

他的妻子也說:愛情、親情和友情的力量,會讓我們的生命出現奇蹟。即使它無法起死回生,仍可以讓我們超越肉體的痛苦,達到心靈的安寧。

著名作家、心理醫生畢淑敏說:「他不但奇蹟般地把病治好了,整個人生都上了一個新境界。」

向死而生
把身體交給自然

從飲食和起居習慣開始,凌志軍徹底改變了自己的生活,他不再忙碌。

對他來說,「時間不再是金錢,不再是完成工作進度的承載體,它不過是我告別死神走向康復的橋樑。」

他更多的時間是在戶外度過,在湖邊踏青,在林間漫步,在陽台聽音樂閉目養神,眺望遠山近水和藍天白雲。他享受陽光,也享受風雨雪霧。

每天,他重視的五件事是:吃、喝、拉、撒、睡。

在吃的方面,要足夠雜,足夠粗,足夠素,足夠天然;他每天要喝2400毫升水;讓自己的排泄每天都有規律,同時觀察大小便的顏色和多少,間隔時間;每天的睡眠不低於8小時。

春秋季節,盛夏9點之前和下午5點之後,他會來到戶外,裸露50%的皮膚曬太陽,就算不能補充維生素D,「我的生命再次被陽光照亮,生機和活力不知不覺重新回到我的身上。」

他還去一些氣候和空氣好的地方療養。去蘇州的第二天,開胸手術後的正常反應胸悶和咳嗽就減輕了,五個月後咳嗽就好了。

他還去了深圳東郊隱居,或漫步海邊,或在山間拾級而上。

他終於又回到了滑雪場,重溫了這種野性和富有刺激性的運動。

當晚,他給關心他的朋友發出一條簡訊:「號外:凌志軍重返滑雪場。」

2012年3月15日,經過新一輪的複查,凌志軍顱內病灶幾乎完全消失,肺部和腹部未見新的異常。

醫生對他說,「不要再把自己當作病人啦!」

中國有八成癌症患者被「過度治療」

在治療期間,他處處發揮自己的記者本能,細心觀察自身所處的醫療環境,悉心搜集資料,對中國癌症治療現狀有很多驚人的發現。

當今社會醫患關係緊張,醫生誤診錯診,病人傷害醫生的事件時有發生,醫療領地上的「割據」與「門戶」讓人很是無奈。

有一組數據很能說明問題:


全國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數是200萬,有80%的癌症患者在有意或被迫接受著超過疾病治療需要的「過度治療」。90%以上的癌症患者沒有得到良好的治療方案,符合規範用藥者僅為20%。

「這些數字令我震驚,癌症患者中竟有如此多的人不是死於自己的疾病,而是死於自己的恐懼和不正確的治療。

看起來,我們最大的不幸不在於遭遇癌細胞的侵襲,而在於我們被中國式的癌症觀念包圍著,同時還接受著中國式的癌症治療。

這種醫療環境正在造就一個悖論:醫學越是發達,越是剝奪患者的主動性和判斷力,越是造成病人的恐懼和錯誤。」

所有死亡的癌症患者中,三分之一是被嚇死的,三分之一是治死的,只有三分之一是真正因病而死。

如果你一定要問我,有沒有一些可以讓癌症患者共同遵循的東西,那麼我會說,有。的確,有一些事對所有病人都是相通的——


我們必須有足夠的堅強,去接受那些應當接受的治療。

我們必須有足夠的勇氣,去拒絕那些不應當接受的治療。

我們必須有足夠的智慧,去分清楚哪些是應當接受的、哪些是不應當接受的。

我們都需要知道,什麼時候該從容地迎接死神降臨,什麼時候該堅定地尋找康復之路。

因此,做一個聰明的病人,遠比做一個聽話的病人更重要。

不能盲目
你要會辨別哪些醫生值得信任

凌志軍說,病人通常有兩種心理:


第一,我不懂醫,不聽醫生聽誰的;

第二,醫生都是錯的,不能聽醫生的。

我想這兩種心理都有問題,都會導致自己犯錯誤。

我自己的感受是看病是一件很受罪的事情,去看病常常是很難受的事情——不是疾病帶來的難受,而是看病的過程當中種種的問題。

的確有一些醫生不怎麼樣,醫生也會犯錯誤,我遇到好幾次,所以對醫生的話不能盲目相信。

但是,也的確有好醫生,醫術高明,道德水準也很高,這樣的醫生不難找到,我就碰到好幾位。

癌症患者對醫生的選擇非常重要,其實我從醫生那裡學到了很多,醫生不僅救了我的命,而且給了我很多這方面的知識,引導著我的康復之路,甚至他們的錯誤也讓我學到很多。

還有,犯了錯誤的醫生不一定不是好醫生。

實際上,那些有熱情有辦法去發現新證據,並且根據新證據迅速修正自己錯誤的醫生,更值得信賴。

作為病人,我們不懂醫
但我們應當懂人

作為病人,我們不懂醫,但我們應當懂人,應當知道什麼樣的醫生是可信的,什麼樣的醫生是靠不住的。

如果既不懂醫又不懂人,那就很容易盲從,而盲從是導致我們犯錯誤的最重要的原因。

我做了30多年記者,接觸過各種各樣的人,的確養成了觀察人,識別人的習慣,也有一些經驗。這能夠幫助我尋找那些值得信賴的好醫生。

除了記者經驗之外,我想還有別的,比如冷靜,比如動腦子,甚至一個人的價值觀也會發生作用。

舉個例子,我非常信奉誠信,甚至有些偏執。如果發現一個人說了一句假話,我就會對他的所有言行產生疑問。所以,我在和醫生的接觸中,特別注意他說話的可信度。一旦發現他在自吹自擂,我就不會再去看他。

就是因為這個理由,我拒絕了不少醫生和他們的所謂「特效藥」。

這也許會讓我失去一些治療的機會,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自己犯錯誤。

最後,相比國外醫生,大多數國內醫生並不大看重病人的癥狀變化,都有過分依賴現代掃描器器和黑白影像膠片的傾向,漠視病人的直覺和陳述。

一個簡單的事實是,人的生理狀態千差萬別,疾病也是五花八門。千差萬別的癌細胞發生在千差萬別的人身上,結果必定是千差萬別的。

沒有任何一個醫生,更沒有任何一台機器,能夠精確地分辨出每一種情況。

所以,當疾病猝然加之的時候,我們必須明白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康復之門的鑰匙在我們自己手裡。

其實,人體有你想像不到的強大自愈力。

當人有不適或生病時,自愈力可以敏感地捕捉到人體異常信號,馬上調整人體的各種功能。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醫生治病,只是激發和扶持人類機體的自愈力而已,最終治好疾病的,不是葯,而是人們自己。

陳昭妃博士說:


我們與生俱來就有一個免疫系統的抵抗能力,它就像一個軍隊在保護一個國家。一但有汙染進入我們的身體,不管它是灰塵、一個病毒,還是一個細菌,只要免疫系統有反應,基本上能夠把它消除掉。

生命本身就有自動康復的能力,我們只要通過各種方法去喚醒這種能力,就可以治癒身體的疾病。

那要如何喚醒五髒的自愈力呢?

激發心臟、血管自愈力

所有的血管都是和心臟相連的,心臟自愈力上來了,血管有點毛病,都可以自己恢復。心臟每天運行,「激發」需要每天進行。

上海瑞金醫院副主任醫師施詠梅說:

①加點醋,減點鹽:為了增強心臟自愈力,不吃鹽,過著苦行僧的生活。這時可以找些高鹽調味料的替代品,比如醋、番茄等,兩不誤。

②加點鉀,助排鈉:鈉吃多了,會降低心臟自愈能力,造成胸悶、心悸,高鉀食物(香蕉、海帶、菠菜)有利於排鈉,增強自愈能力。

激發骨骼自愈力

發生骨折時,骨骼中的活性成分骨細胞就會被自動激活,它對骨頭修複發揮著關鍵作用。談到骨骼大家就會想到維生素D,其實這種觀點比較陳舊,真正鎖定骨細胞的,是維他命K。所以,每天要吃一次菠菜或綠花椰菜,它們含有豐富的維生素K。

激發肝臟自愈力

肝臟是唯一即使切除部分壞死組織,也可自我修復的器官。平常可以補充葉酸和B族維生素、特別是用大棗煮水長期喝,以激發肝臟的自愈力。

激發腎臟自愈力

很多人不知道,人類的腎臟具有很強的自我修復能力。談到腎自愈力的問題,「國醫大師」、腎病研究專家鄭新教授提供了一個方子:

黃芪熬湯煮飯。黃芪先熬水,然後用黃芪湯煮飯。

激發胃腸道自愈力

胃腸道細胞是人體更新速度最快的細胞,平均一兩天就會更新一次。抓住這個時間:

早餐吃全穀物食品,就是老玉米和燕麥,而不要吃粉、面這種油脂重的、饅頭、包子這種精製的。這樣用食,為胃部自愈力的激發提速。

激發肺部自愈力

煙霧等嚴重汙染會加重肺臟負擔,破壞它的自我修復功能。視黃酸有助於肺臟自愈力激發。胡蘿蔔、蕃薯和芒果要每天吃。

激發大腦自愈力

其實,我們的腦子並不是老了才會老化,人的大腦在我們上高中的時候就停止產生神經元,走下坡路了。但不要絕望。激發神經元生成,充分喚醒沉睡的大腦自愈力:

快步走。每天至少30分鐘,每周2—3天。

你看那些不幸老年癡呆的朋友都是整年不運動的,這種行為就是給自愈力搗亂。

具體來說,就是我們需要通過萬物的力量,通過內在的力量來喚醒身體的自愈能力。

真正讓生命康復的最大力量不是任何人,不是任何藥物,而是自己。

THE END

精選好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