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道至簡古中醫,人人都能讀懂的「傷寒論」,白話註解,連載58

俠醫世家導讀:我們學《傷寒論》不能死記硬背裡面的藥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張仲景的辯證思維,以及他對症組方的思維邏輯,只有領悟到他的思維邏輯,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張仲景一樣的中醫。

原文:

186 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註解:

傷寒三日,如果轉為陽明病,應該會脈大。

原文:

187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

註解:

脈浮,可見是有表證;脈不緊不躁,無汗出異常,而是緩,可見表證不嚴重,手足也是溫熱的,這個病那就可能是在太陰了。太陰屬裡,可以指裡的陰證,也可以指屬裡的脾系統的病。脾主肌肉,主輸布津液。人體是這樣,脾輸布的是黃色營養,肝輸布的是紅色營養。脾的津液輸布異常,身體當然就發黃了。要是小便通暢呢,說明水液的輸布是通暢的,那就不會發黃。如果到了七八日的時候,大便硬結,那這個病邪是在腸道裡,那就是陽明病了。

在《傷寒論》的原則裡人體自始至終是一個循環著的整體,有了這種思維方式,理解方葯就好辦了。

原文:

188 傷寒轉系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註解:

這是前面說過的。傷寒我們知道是汗出而解的,而且宜微汗出,汗出多了有可能反而不解。這是有微汗出,而病竟然未去,就有可能是轉陽明病了。「濈然」有迅速密集的意思,可見還不是一般的微汗出。

原文:

189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註解:

何為「陽明中風」?在前面太陽病篇裡,有汗出且津液偏虛的外感病都可以叫中風。這裡應該說的是陽明病和太陽中風同時出現的情況。我們來看證,有喘,有脈緊,有發熱惡寒,沒說有汗出,這應該是傷寒。所以該說「陽明傷寒」才對。口苦咽乾,這是半表半裡證;腹滿是裡證。這叫什麼?這叫三陽並病,應該治從少陽,若當陽明病治,用下法,屬於誤治,就會更傷胃氣和津液,傷胃氣於是腹更滿,傷津液小便也就更困難了。

原文:

190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註解:

這裡以能食與不能食來辨別中風和中寒,是有失偏頗的。況且這裡的中風與前面的中風語境上也沒有必然聯繫,陽明胃熱能食這是比較常見的情況。若不能食,有可能是胃中有虛寒或有水飲。胃中虛寒會有陽明病嗎?胃寒腸熱的情況是有的;況且廣義來講,只要是腸胃的問題都可以稱之為陽明病。

這種條文有可能時在傳抄過程中後人加上去的,加的時候只是個人的一個備註,自己懂就好了,並沒有把整個狀況講清楚。

原文:

191 陽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鞭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別故也。

註明:

陽明病,如果中寒的話,會吃不下東西,小便不利。這個中寒應該是胃虛寒有水飲的意思。胃屬陽明,所以胃的病也可以叫陽明病。

下面是「手足濈然汗出」,手足汗出這個證比較常見。後世的中醫對於這個問題說陰虛,說血熱,說氣虛的都有。我們從人體循環來理解,汗出是向體表排邪氣。為什麼手足汗出嚴重呢?一定是體表排邪受限,才會向手足排。大家可以注意觀察,手汗的情況一般秋冬季比較多,因為秋冬季體表不易出汗了。秋冬季容易出現兩種極端的情況:一是手足汗多;而是手足特別乾,開裂掉皮。其實這裡面的原理和中風和傷寒一樣,一是汗出不解,而是表緊不汗,都是人體在對抗邪氣。如果還有煩躁或寸脈盛的情形,這就有可能是食積,這就是溫病的範疇了,還有可能是瘀血。你看這些道理都是一以貫之的。後世醫學說是陰虛,若裡面有瘀滯在消耗津液,陰血肯定虛,當然也還有另外原因的陰虛。總之,說陰虛還是在說現象,在說末而不是說本,後世醫學這種以現象解釋現象的習慣,究其根本還是沒有從大循環來理解人體。

我們往後看,就明白這裡的手足汗出是什麼原因了。「此欲作固瘕」,固瘕是什麼,從字面上來解釋,固是堅固,瘕是結塊。後面說必定大便初硬後溏,因為胃裡頭冷了,水谷不別了,這就容易形成腸道的結滯。那這個「欲作固瘕」作快要形成結滯結塊來講比較妥當。這個初硬後溏也是個比較常見的證,說到底是胃虛造成的,臨床上,胃虛而有熱滯易發這種情況。胃虛,大便是溏稀的;如果又有瘀熱在下焦腸道,大便不通暢,其宿便易乾硬,而新的大便又是稀的,這就形成了先硬後溏。那這種怎麼治呢?胃虛,建中藥;腸道局部有熱,少量大黃消導之;若還兼有淤血,佐以祛瘀血的葯。明白了理法,視脈證隨證治之久好了。

原文:

192 陽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谷氣,與汗共並,脈緊則愈。

註解:

這個陽明病,一開始很想吃東西,這是裡熱的徵兆。大便是調和的,小便反而利,這就變成濕熱證了,病人骨節疼,水濕鬱於表了,感覺好像有熱,而且有要發狂的反應。一般來講熱證而有鬱結不通,都可能會有亢奮的證,比如治淤血的桃核承氣湯證有如狂,溫熱病也會驚狂,這裡是水鬱的發狂。有鬱結牽製津液,大腦獲得津液的機會就會少了,大腦便以亢奮來調津液以自保,且淤積的濁火毒氣不能下解便上沖,人自然會有發狂的反應。

這時候如果汗出了病就解了。汗出說明體表通暢了,水濕自然也會化去。後面說這是因為「水不勝谷氣」,谷氣就是胃氣,胃氣復了,把水氣排出去了,與汗一起出去了。「脈緊則愈」應該是脈緩則愈才說得通,脈轉緩了說明汗出病解了。

原文:

193 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

註解:

申時是下午三點到五點,膀胱經主時;後面是五點到七點,酉時,腎經主時;接著是戌時,三焦經主時。為什麼說陽明病如果要好了,會在這個時間段好呢?這段時間是一日中陰氣漸重,人體運行最緩的時候,陽明病一般來講是裡有結滯,於是更運化不動了,所以陽明病如果發熱的,這個時間段會嚴重些,不發熱的,這個時間段也有可能會低熱。晚飯前後低熱,這是很常見的證,主裡有瘀結,不是食瘀就是血瘀。如果陽明病要好了呢,也是這個時間段好,因為這個時間陰氣重,如果裡面沒有淤積了,自然熱也退得快。

原文:

194 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攻其熱必噦。

註明:

陽明不能吃,是胃中虛冷,用攻的方法,自然胃就更弱了,那就會噦,也就是吃了的東西會在吐出來,比如胃反流就是這類的情況。

原文:

195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癉。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註明:

「脈遲」,脈的推動力不夠;「食難用飽」,吃不下東西,也容易飽,吃飽了就會煩,這是有濕熱。陽明裡熱一般是能吃的,若是濕熱,便會發生這種情況,還會頭暈眩,有小便不利。濕而熱會發黃疸,因為是由陽明食積引起的,所以叫谷疸。

這種胃虛的陽明病,哪怕是用了下藥,一時解決了腹滿的問題,還是很快會再次腹滿的。這種情況臨證上很多見,如果脾胃弱的話,攻淤血攻積滯,攻完了很快又會瘀回來。因為脾胃主運化,脾胃不能運化自然還要瘀回來的。這就是為什麼《傷寒論》很多方子,哪怕是攻瘀的方子,只要有胃虛都有建中藥。很多後世的中醫方子裡基本上沒有生薑,炙甘草,大棗之類,問他們為什麼不用,都會說甘草,大棗又不治病,因為在他們的觀念裡只有以葯治病的思路,此乃中醫治大謬。

如果中醫愛好者學習《傷寒論》,建議參考胡希恕,劉希彥版本《傷寒論》,必會受益匪淺!

人人都可以成中醫,未完待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