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全民營養大咖說:吃好蔬果合理膳食

2019年5月12日~18日,我們迎來第五個「全民營養周」,今年的宣傳主題是「合理膳食,天天蔬果,健康你我」。

合理膳食曾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多個國務院文件和專業指南中被重筆描繪,但「天天蔬果」並非大家都熟悉。

當前,國人飲食存在哪些問題,又該如何改善?為何強調蔬果的重要性?

30年間膳食變化巨大

1. 膳食結構變了。

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大多數人吃喝不愁了,食物選擇更加豐富,但問題也隨之而來。

過去,人們粗糧、蔬菜吃得多,為了鼓勵平衡膳食,建議大家吃些肉類,人們願意執行;

可如今,正好反過來,人們肉類吃得多,還高油高鹽,營養專家建議大家控制肉類攝入、減油減鹽,大家則不太容易接受了。

到頭來,好像什麼不好吃,營養專家就推薦什麼。可以說,居民膳食結構的巨大變化,增加了營養教育的挑戰,也使得合理膳食、營養意識於個人而言更為重要。

2. 疾病譜變了。

上世紀80年代時,貧血等營養缺乏疾病和傳染病在疾病譜中佔主導;現在,心腦血管疾病、癌症,以及糖尿病等營養代謝疾病成為主導,這些慢性病都和飲食不合理有關。

慢性病不僅影響個人和家庭幸福,患病人數激增也給國家帶來沉重的醫療負擔。

3. 對營養的認識提高了。

現在,多數人逐漸認識到膳食和醫療同等重要,國家頒布了一系列政策,賦予膳食營養越來越高的地位。

比如,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並實施《「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合理膳食、營養教育是其重要內容;原國家衛生計生委主導發布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

2017年,國務院印發《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全方位布局營養發展的未來;

今年2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同17個部門組建國家層面的「國民營養健康指導委員會」,統籌推進全民營養工作的開展,全民營養周作為其中一項重要工作,被提升到新的高度。

這些政策引領體現了黨和政府對百姓營養和健康的重視,也給了營養科學發展很大的機會。

營養教育是「價值觀」工程,是營養改善的最經濟、最有效的辦法,只有這樣的國家布局,科學界的共同努力,營養教育才能穩定、持續地推進。

楊月欣教授表示:

為了做好今年的全民營養周,國民營養健康指導委員會、國家衛健委專門發文,切實推動了政府主導、科技界參與、全社會動員,對促進大眾「知信行」的轉變起到良好作用。

「希望大家積極參與全民營養周活動,試著改善自己的行為習慣,注意平衡膳食,多吃蔬菜水果,走到戶外運動,哪怕堅持一周,都有助於好習慣的養成。」

蔬果對健康意義重大

今年全民營養周的主題是「合理膳食,天天蔬果,健康你我」,除了將合理膳食作為基礎,蔬果的健康意義被格外強調。

早在去年9月,全民營養周辦公室就確定了蔬果主題,楊月欣教授具體介紹了這一主題的由來。

1. 吃得不夠。

在合理膳食中,蔬菜水果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在1982至2012年間,居民蔬菜消費量卻呈下降趨勢,水果消費一直沒有上升。

2012年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居民平均每人每日蔬菜消費量為269.4克,達到推薦量300~500克的人僅為15%;與1982年的316.1克相比,2012年蔬菜消費量降了15%。

水果方面,2012年我國居民每人每日消費量為40.7克,達到推薦量200~350克的人只有4%;我國居民水果消費量一直處於較低水準,1982年為37.4克,1992年略有上升,隨後又呈下降趨勢。

生活中,很多人尤其是男士,從不吃水果。很多家長從小在飯桌上告訴孩子多吃點肉,蔬菜卻不在督促之中。

2. 殊不知,蔬果是平衡膳食模式的核心。

舉例來說,如果多吃蔬菜,鹽和飽和脂肪的攝入自然就會降下來,因為多數新鮮蔬菜富含營養素和植物化合物,是人類必需營養素的來源,即使不放油鹽也照樣好吃,而畜肉類更加依賴高油高鹽的烹飪方式。

3. 影響蔬果攝入更多的是意識問題,而不是錢的問題。

2012年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城市居民每人每日蔬菜攝入量高於農村,分別為283.3克和256.1克。

與1982年相比,城鄉居民蔬菜消費量均下降,但農村居民下降幅度遠大於城市居民,降幅分別為20%和6%。

城市和農村水果攝入差別更大。在吃菜和水果上,很多農村孩子從2歲開始就不及城市了。

4. 利於預防多種疾病。

國內外研究證實,增加蔬菜攝入可降低全因死亡率、心腦血管病發病率和死亡率,以及食管癌、結腸癌、肝癌、鼻咽癌的發病風險。

增加水果攝入則可降低心血管系統疾病,以及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腎癌、胰腺癌等消化系統癌症的發病風險,預防成年人肥胖。

4月3日,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在世界人口大國中,中國因膳食結構問題造成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癌症死亡率,均位列第一。

對中國人來說,最需引起重視的飲食問題前三位分別是:鹽吃得太多、粗糧和水果吃得太少。

這項研究再次為國人飲食習慣敲響警鐘,營養學界需要對此加強宣傳教育。

3. 有助於扶貧工作。

市場上的新鮮蔬果多來源於農村。我們鼓勵蔬果攝入,鼓勵合理膳食,同樣對農業有好處。

蔬果都是新鮮的,如果消費少,勢必增加儲存成本,造成浪費,農民因此蒙受損失。

還有一些地區盛產水果,卻因種種原因賣不出去,爛在地裡,農民往往非常無助。全民增加蔬果攝入,不僅直接利於扶貧和農業發展,也能促進國家低碳排放和可持續發展。

平衡膳食不難做到

了解平衡膳食和多吃蔬果的重要性後,我們又該如何落實到生活中呢?

很多人說要是聽營養專家的話,生活就太累了,啥也不能吃了。對此,楊月欣教授表示,平衡膳食沒有大家想得那麼難。

膳食寶塔將食物分為五層,平衡膳食不是讓大家每頓飯都符合標準,這樣的話確實不好做到,只要能在一周內基本滿足就算平衡,這很容易做到。

另外,人們在吃飯時只要謹記「多樣化」和「適度」兩個詞,保證食材豐富多樣,就簡單了。

↑↑↑點擊上圖查看

《如何達到每天蔬果推薦量》

構建「健康中國」靠每一個人

楊月欣教授表示,吃飯這件「小事」看似只和個人有關,卻會影響每個家庭、社會發展和國家經濟。

「健康中國」是由一個個健康的中國人組成,只有每個人都來學習營養知識、改變行為、參與健康活動,才能構建利於健康行為的文化和環境。

以下幾點尤為重要:

1. 主婦影響家庭健康。

在家庭中,主婦作為妻子和母親,對家庭成員的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影響很大,應主動學習健康知識,注重食物購買、飯菜的營養搭配,鼓勵丈夫和孩子回家吃飯,營造一個溫馨、健康的家庭氛圍。

2. 餐飲行業亟需引導。

餐飲行業影響著飲食風潮。

舉例來說,過去沒有幾家餐廳會做麻辣類的菜,如今重口味菜肴已經在大江南北流行起來。

一項針對600多個城市的調查發現,點外賣的人佔比30%;最受歡迎的前10個菜肴幾乎都是又鹹又辣又油;全國範圍內純肉類餐品佔外賣整體的1/3,純素菜僅約10%,這反映了一種不健康的飲食趨勢。

在外吃的這麼重口味,自然覺得家裡的菜沒滋沒味。

可見,制定並推廣「健康餐廳標準」「食品工業減鹽指南」,營造整體的「低鹽」環境,非常緊迫。

3. 食品行業應擔起責任。

生活中,食品的廣告口號、包裝設計常令人印象深刻,潛移默化地對消費者產生影響。

食品工業應對「三減」提起足夠重視,不但要注重研發健康食品,也要傳播營養、健康文化。

4. 打造營養職業隊伍。

目前,我國營養職業隊伍有待完善,高校裡的營養學教授、教師、研究人員,以及醫院裡的營養師,雖然都很專業,卻因人數較少,離百姓還有些距離。

在謠言來襲的日子裡,大家都期盼專業人員的澄清。在國民營養計劃中,營養人才能力建設作為重要內容,被高度重視。

希望不久的將來,我們的營養專業人員有更多的層次和崗位。當專業營養師作為職業工作,深入基層,謠言就沒有市場了。孕婦兒童營養諮詢、肥胖的行為改善、糖尿病患者營養配餐、社區營養教育等工作,都是營養師的職業範疇。

最後,楊月欣教授呼籲,全民營養、全民健康是「全民營養周」和國民營養計劃的目標,大家一起努力!

原載於《生命時報》2019年5月10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